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古代开科取士后,进士会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溧阳在明清两代曾出现过很多进士,但是完整保存下来的进士碑很少。近日,溧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昆仑街道班竹村,接收一块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立的进士碑。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我市文史专家史剑新老师到场,一同发掘这块距今561年前的明代进士碑的历史价值。
在接收现场,我们见到了村民们引以为豪的进士碑。这块石碑保存比较完整,带有底座,正面刻有碑文,上书“进士杨公墓表”六个小篆大字,碑体长约179cm,宽约79cm,厚约19cm,重量达到1吨左右。虽然经过561年的风吹雨打,但是上面的碑文仍然较为清晰,基本可以辨认出来。
据了解,班竹村共有6个比较大的姓氏,而杨姓是其中最大的家族,这块进士碑上的原文为“明永乐戊戌进士杨瑛墓表碑”。根据《溧阳县志》记载,这块进士碑的主人杨瑛,字伯玉,戊戌(永乐十六年 公元1418年)李骐榜进士,桐庐教谕,升杭州府教授,大致相当于今天教育局局长的职位,碑是他的子孙在他去世后所立。上世纪60年代前后,村里发大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决定兴修水利堤坝,抵御洪水冲击,在修建水渠堤坝的过程中无意中又发现了这块墓碑,后来一直被村民妥善保管,这才避免了被破坏的命运。
史剑新老师表示,明清两代溧阳出现过的进士大约几百个,其中不乏像史贻直、马一龙这样历史上的有名之士,但是保存下来的进士碑很少,能如此完整保存的更是不多见,因此对于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最大程度地解读碑文,市博物馆在后期会对进士碑进行拓片研究,进一步知晓关于杨瑛生平更多的事迹介绍,深度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