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溧阳要闻
>>内容
谁说大学生“进村难”!思路一变,他们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发布日期: 2019-08-13 浏览次数:
来源:溧阳时报 字号:〖
超大
大
默认
〗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大学生作为人才支撑,大学生如何下得了基层,又干得出一番事业,记者近日走访溧阳“1号公路”沿线相关镇村,看到了这样一些生动事例。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葛时欢,去年9月通过市人社局人才引进,被安排到了竹箦镇工作。参加工作后,她看到瓦屋山南侧溧阳“1号公路”附近有近100亩空地,经了解得知这里原是一家养鸡场,在村庄环境整治的时候被取缔了,于是葛时欢向镇政府建议在此处建立休闲农业示范观光园,而且找到了投资建设方。
如今,示范观光园里种植了西瓜、药豆、芋头、甘蔗等经济作物,还聘请了20余位村民在园内工作。葛时欢又联合其他几名驻村大学生,拓展电子商务销售途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和互联网技术,在本地优质农产品方面发挥才能。熊迎涛今年刚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竹箦就业。
为了充分利用好溧阳“1号公路”旅游资源,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搭建好平台,去年竹箦镇出资在西汤村新建了占地2000余平米的“西汤驿站”游客综合休闲服务中心,集咖啡、茶舍、农副产品展示与销售、电子商务平台于一体,交由3名返乡就业大学生运营管理,现在人气比想象中要旺多了。
下阶段,西汤村还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创办农家乐、民宿等,将美丽的农村风光与和谐的生态环境,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随着大学生的“新鲜血液”扩充到基层队伍,村委班子的年龄结构层次得到优化,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目前,姜下村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有7人是党员身份,5人是大学生。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鼓励引导安排了1000多名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为了让大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凡是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人才引进,志愿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工资和社保均由人社部门解决,档案材料统一妥善保管。市人社部门表示,今后他们还会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造条件满足人才发展需求,让更多人才真正愿意扎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实习生/韩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