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体惠民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全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潜力,改造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公共体育服务提质,全力做好群众“身边体育”,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挖掘存量 做足增量
“学校开放真的是太好了,出门、下楼、过街,全程不超过5分钟。”市民吴先生的孩子是燕湖小学的学生,家住学校附近,他每天都和孩子一起来学校体育场锻炼,吴先生指着不远处篮球场上打球的孩子们说:“他们班里几个同学自己组了篮球队,每天晚上约着来自己学校打球。”
走进燕湖小学体育馆,来这里锻炼的居民群众熙熙攘攘,有年轻人来打羽毛球、乒乓球,有大人带孩子来跑步,有老人来散步,场内活力满满,欢声笑语不断。
在燕湖小学放学后的规定时间段,经过电话预约后,市民从加开的侧门即可进入室内体育馆。学校还开放了室外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预留了小程序预约,成为附近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据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燕湖小学实行“一场两门”的开放管理,将运动区与教学区隔离改造,在原有校门之外,专门加开一个方便周边居民群众进来锻炼的门,整个运动区域都是独立的。部分学校还设置独立的卫生间等设施,满足场内人员必要需求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区域。目前,我市共有12所学校进行“一场两门”试点,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不仅可以提高场地使用率,还能方便周边市民,推动更多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
如今,利用周末、节假日或晚上时间,到家门口的体育场地运动、锻炼,对于溧阳市民来说,已成为常态。这是我市加大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力度,打造、改造运动场地的成果展示。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11处机关企事业单位、4处公园、40所中小学校的健身场地开放,其中共享室外足球场17片、篮球场49片、网球场10片、田径场12片、室内体育馆6座,累计接待健身群众超123万人次。
在推动现有场地设施开放外,我市还加快新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在城市公园、绿地、闲置地块嵌入体育场地设施,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弥补体育场地设施的短板。今年完成运河、城东2处体育公园建设,建成2条燕山公园智慧跑步道6.06公里,打造苏皖国家登山健身步道46.5公里,全市累计新增体育场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
结合“围挡打开活力空间”,市文旅局在城乡“金边银角”嵌入体育场地设施,增设笼式足球场3片、笼式篮球场11片、健身路径50套,新增“国球进公园、进社区”布点15处,进一步丰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层次,打通群众健身的“最后一公里”。
数字赋能 优化服务
打开手机、进入健身地图,搜索身边的体育场地馆,了解场馆位置、设施状况等信息,跟着导航走进目标体育场馆……当体育遇上互联网,“健身去哪儿”不再是问题,日渐完善的全民健身地图让市民尽享智慧体育带来的便捷服务。
今年,市文旅局依托“溧阳文旅”公众号,搭建全民健身数字服务平台,增加体育场地预约服务功能,打造全民健身智慧地图。
目前,该小程序覆盖了近60处公共体育场馆、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场地,具体位置、实景图片、联系方式等健身信息都可以查阅,其中包括市体育馆内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房,市民实名预约后即可人脸或扫码进入。自今年7月该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服务群众29.82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健身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只要用手机在电子地图上轻轻一点,足不出户就能获取身边的相关健身资源信息,方便导航前往。”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后期,我们将不断更新和完善这份智慧地图,在增加健身场地点位的同时,慢慢纳入社会收费场地,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看着燕山公园的跑道从普通步道升级为塑胶智慧步道,功能越来越多,跑步体验也越来越好,真的非常高兴。”运动爱好者胡女士开心地说。
2024年,燕山公园新建智慧步道2条,配套“1+N”全民健身智慧系统,1套运动健身平台,集成AI智能交互、运动数据分析、体质监测、智能储物、无线充电等N项功能,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跑步过程中,运动里程、消耗卡路里、跑步步数、行进速度等运动数据都可以在沿途的“智慧大屏”上看到,跑步成绩可以被自动记录并生成排行榜,更加有互动感。运动健身变得“智慧”起来,可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进一步提高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下一步,市文旅局将持续跟踪已经开放的健身场地设施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配套和优化服务。同时,围绕更亲民、更便捷、更贴心的目标,统筹推进健身场地设施提质增量,持续打造“举步可就”“处处健身”的运动条件,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