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各镇(区)文体站,局属各单位: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文化建设的提升时期。加快我市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让人民群众拥有享受文化的权益,全面提升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品位,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持。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提出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
一、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力争把溧阳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高度。切实把城、镇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逐步建成比较先进的城镇文化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处于省内县(市)间领先水平的特色文艺精品,有品位、有氛围、有规模的群众文化品牌。培植多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带头人。建构有规模的文化产业和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建立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城乡文化环境。基本形成体现深厚文化底蕴与鲜明时代特征结合,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体现先进科技与文化创新协调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1、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建成一批先进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市区建成建筑面积10000平米的以市文化馆和市图书馆为主体的市文化中心。新建1200个座位的功能齐全的溧阳大剧院。通过引进外资,在现老城区的人民电影院和市图书馆地块改造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电影城、文化娱乐业和少儿图书馆。建成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革命史料展览馆。中心镇(区)建有2000平米以上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建成镇区文化广场,行政村、社区建有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场所(俱乐部)。全面提升城乡文化品位,改善镇村、社区文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倡导创新创优精神,繁荣文艺精品生产。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营造良好的艺术生产环境。每年推出100件具有思想性、地域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在国家、省和常州地区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提高溧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探索精神产品投入产出的市场运作方式,鼓励多出、多演优秀文艺作品,市锡剧团每年演出不少于100场次。鼓励单位和个人创作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继续实施文学艺术创作成果(政府奖)评奖办法,奖励成果显著的单位和主创人员,鼓励创办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化工作室。
3、打造城乡文化品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以巩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市)和创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县(市)为导向,以创建溧阳市先进文化镇区为抓手,打造城乡广场文化(广场主题文艺演出)品牌、打响民间传统文化(幡神、竹马灯,太平军锣鼓等)品牌,打亮特色文化(少儿书法、粉画)品牌,形成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特色镇、特色村、特色社区、特色户。以每年举办一届群众文化活动周为平台,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指导辅导作用,举办各艺术门类赛事,培养和造就一批群众文化骨干,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以建设老区镇村流动图书服务点为载体,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活动,不断推进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室)建设。以举办富有特色的文化节庆(茶叶节、旅游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舞台,精心策划有地域特色、有艺术品位、有市场潜力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城乡文化氛围,提升城乡文化形象。
4、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文物景观。继续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注重研究溧阳近现代的革命志士和名人学者,形成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和认知价值的地方特色教材。规划建设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为主体的0.7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景观。保护、建设和利用文物资源,提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整合社渚地区傩文化形态,使之成为溧阳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亮点。鼓励民资新建溧阳文化旅游项目。
5、坚持净化和繁荣并举,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构建一个融思想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平台。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坚决查处非法出版物,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场所的管理,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空间。弘扬优秀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资源,每年组织“万名少年儿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红领巾读书征文”活动和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影评活动,举办音舞表演、美术、书法、摄影等培训、比赛和展示,创作、排演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培养未成年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6、培植文化经济体,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营造文化经营的政策环境。用足、用活现有文化政策,广泛培植特色文化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文化经营的格局。营造文化经营的管理环境。运用现有文化法规,改变以罚代管的思路,为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营造文化经营的产业环境。引进外力、外资,盘活文化系统现有存量资产,提升影剧经营档次,放手、放胆让文化经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专业人才创办文化实业。
7、深化改革文化体制,完善文化运行机制。改革现有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报酬依据贡献大小的分配机制。运用政策扛杆和激励措施,推动并引导文化事业单位发挥文化策划、包装、展示等特长,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走向市场。深化专业文艺演出团体改革,走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生产投入机制和演出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影剧、演出团体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8、建设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创新意识。以知大局、高标准、找定位、快发展、多作为、争一流为目标,逐步建成各艺术门类的一批中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育才、引才、荐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机制和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出成果的环境。提升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办公室,镇区文化站等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过得硬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溧阳“创业、创新、创优”和建设和谐溧阳做出新的贡献。
请各单位结合实际,制订相应实施规划。
溧阳市文化局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