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06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和江苏省农村新五件实事要求,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构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溧阳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现将我市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任务明确。
2006年3月份,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了《溧阳市关于开展送科普图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的实施方案》(溧政办发[2006]81号),《方案》中明确了全市291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按照每一个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共需放映3744场,每场电影补贴300元,其中市财政负担60%,镇财政负担40%,由市财政年终按体制结算。
二、加强建设,稳定队伍。
我市原有的农村电影队放映人员属乡办人员,已一次性解决其劳务关系,并且大部分已歇业改行,为组建一支稳定高质的放映员队伍,我们把原来有放映资质、放映设备、放映技术的老放映员尽量召回,人员不足通过采取短期培训的办法适当补充,通过对放映资质、放映设备、放映技术的重新考核,共组建了2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2006年23个,其中市影剧公司组建2个放映队)。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法,由市影剧公司与每个电影放映人员签订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他们制定放映区域,组织提供片源,每放一场电影补贴多少钱,年终统一结算,以提高放映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制定了《放映员管理办法》和《影片拷贝管理办法》,对放映人员规范管理。
三、加大投入,搞活市场。
根据全市放映任务要求,及时更新放映设备,组织新的片源,为完成放映任务提供保障。市影剧公司对原有的放映设备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保养、试放,逐个过堂,对不符合要求的机器设备坚决更换,购买新机器,去年以来,市影剧公司已购买了35?电影放映设备1套,16?电影放映设备10套,数字化放映设备2套。购买16?电影拷贝88部,35?电影拷贝23部,调济引进电影拷贝40部,确保每个电影放映队每次有2个拷贝轮流放映,一轮完成后到市影剧公司公司调换。另外购买送电影下乡专用汽车1辆,为开展好送电影下乡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明确要求,规范放映。
各镇区的放映任务由各镇区文化站长负责联系安排,各电影队根据文化站安排负责放映。放映后要统一填写《溧阳市送电影下乡放映回执表》,表中有放映电影片名、放映日期、放映员姓名、放映地址、村委负责人对放映质量评价等栏目,村委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印章,文化站负责人签字并盖公章,及时建立好台账资料。
同时,为确保放映质量,由市影剧公司出资,每个电影队配备一架新的幻灯机,统一制作了幻灯宣传标语,发给每个电影队,在放映前结合农村形势、任务进行宣传,每个电影队还统一配置新的银幕一块,统一制作了“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宣传横幅标语一条,在放映时悬挂在银幕下,以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
自2006年9月中旬开始,各放映队全面开始放映,据统计,2006年下半年全市放映1872场,观看电影的观众约93万人次。2007年,全年共需送电影下乡3744场,已完成放映任务3205场,观看电影的观众有120万人次。
溧阳市文化局
二○○七年十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