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在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夏 国 浩
(2月28日上午9:00,市文化局4楼会议室)
同志们:
刚才,胡国勤局长代表市文化局回顾总结了2007年全市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2008年的具体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别桥镇、溧城镇文化站、市锡剧团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实在,也很有针对性。会议还表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借此机会,我也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以来为我市文化建设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积极贡献的全市所有文化工作者以及关心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镇、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市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健康稳步发展: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投运;以市图书馆、文化馆为主体的市文化中心开工建设,今年要投入使用;别桥、上兴、社渚、竹箦4个镇的文化站达省标建设顺利完成;广场文化、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三送”工程、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魅力溧阳•古邑史话》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文化市场建设和文物保护,以及“两节”、新春团拜会等重要活动的文化策划和展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工作成效,文化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作用明显提升。
综观我市文化建设的成效,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化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创新,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等。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下面,就进一步做好我市文化工作,我再讲两点意见:
一、分析形势,明确当前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工作是我们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先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的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因此,我们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保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也要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使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发掘和利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规范高效,把溧阳建设成为文化强市、文化大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感到,还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做强文化事业
一是要加大文化事业投入。积极争取市、镇、村三级及市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群众性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成果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共享。
二是要拓宽文化工作领域。及时更新观念,不断调整思路,将文化工作领域拓宽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努力扩大文化工作的覆盖面,实行由“小文化”向“大文化”的转变。要在加强专业文化单位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同经济部门、教育部门、群团组织等紧密配合,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努力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要更好地组织开展广场文化,并在活动方式上由单纯的文艺演出逐渐向科、教、文、卫、体等各个方面延伸,使广场文化真正成为宣传发展成果,进行先进文化教育的生动舞台。
三是要拓展文化服务项目。要进一步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积极倡导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引进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及针对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文化娱乐项目,提高大众的参与度。要通过一些重点文化景点、文物古迹的开发,发展文化旅游业,开辟以文化景点为载体的旅游专线;要充分利用文化部门的师资、场地、设施设备条件,推动文化艺术培训业的发展;要继续引进更多的外地优秀艺术团队来我市演出,搞活我市的演出市场。
四是要创新文化建设内容。要立足本市实际,充分挖掘、利用、放大溧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资源,创新拓展溧阳人文名片与品牌,以提高溧阳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调动激发市民爱溧阳建家乡的热情与智慧,发挥地方文化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进步所特有的积极作用。要切实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利用地方文化优势,活跃群众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继续通过建立特色文艺团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来培育和推进特色文化,并达到吸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
(二)做大文化产业
一是要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思考、研究、探索文化事业发展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新机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文化建设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鼓励文化单位与企业联姻,文化单位依靠企业的支持多出文化产品,企业通过文化宣传来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二是要建立全新的发展机制。要强化文化自我发展意识,围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探索各种文化资源整合、提升、创新的路径,认真研究溧阳大文化事业的发展机制、发展平台、发展方向,努力寻找一条使溧阳文化产业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能创收又能惠民、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竞争实力、既保证正确导向又具备发展潜力的文化大市、强市之路。
三是要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发挥我市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遗址较多、旅游业相对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产业,推出一批富有地方文化特色、体现较高品位的文化项目,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及服务项目。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发城乡文化市场。要处理好文化繁荣与管理的关系,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引导培育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健康发展。
(三)建设好人才队伍
一是要加快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把培养文化人才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来抓。要加强专业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不拘一格,放手让青年人才在艺术实践中担当重任、成长成名。要注重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社会责任感强、艺术成绩突出的文艺工作者群体,在全市逐步形成一支门类齐全、素质较高、文化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努力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经常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关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创造条件组织他们深入基层,深入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增加生活积淀,激发艺术灵感;要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邀请知名艺术家、作家讲课,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
二、抓住重点,扎实做好2008年各项工作任务
2008年,是我市建设高水平小康溧阳,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之年。市委、政府对做好新一年的文化工作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刚才,胡局长对2008年的工作已经作了具体部署,我再强调五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文化建设摆上必要位置,认真研究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任务,狠抓措施到位。
同时,文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市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担负起繁荣文化的重任,扎实抓好文化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管理工作。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二)重点抓好文化基础建设
一是认真细致组织好市文化中心的搬迁,并及时对外开放。要认真思考文化中心的市场化运作问题。
二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要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要打造成国家4A级红色旅游基地景区。
三是继续加强基层文化机构建设。今年,溧城镇、戴埠镇要解决镇文化站不达标问题。其它8个镇的文化站,在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健身和开展老年、青少年活动等综合功能方面仍需加强。同时,目前全市还有47%的村级文体活动室没有达标,这项工作也要抓紧实施。
(三)继续抓好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文化“三送”工程。送书进村要农民爱读受用,送戏进村要农民喜闻乐见,送电影进村要农民广泛欢迎,确保文化“三送”质量。
二是社会文化活动。各镇要广泛组织开展弘扬主旋律,形式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市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演出、比赛、展览等平台,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团队的作用。要结合“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组织策划好第20届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周,通过开展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等活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着力打造文化品牌
我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打造溧阳文化品牌的基础优势。各镇、各有关部门和全市文化工作者要立足溧阳,挖掘、整合和保护我市的民族民间文化遗存,重点打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红色文化品牌,精心培育溧阳少儿书法队伍,创新人民广场主题文艺演出。要依托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深受群众欢迎的反映溧阳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市文化部门要坚持文化工作“两手抓”,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各镇文化站也要探索用新的机制保障文化工作的正常运转,通过政府组织、社会支持、市场运作来发展、健全、运行、服务。
同志们,文化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己任,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