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溧阳市创建江苏省体育强市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014143563/2008-00145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体育局
产生日期:
2008-12-03
发布日期:
2008-12-03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溧阳市创建江苏省体育强市工作总结
溧阳市创建江苏省体育强市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6年以来,我市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加快创建体育强市的步伐,紧紧围绕新形势下体育工作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把创建强市作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检阅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实现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也是溧阳市体育强市创建的关键之年,为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精神,夯实我市体育工作基础,提高基层体育的服务能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体育强市创建工作,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城乡一体化推进目标,市长办公会议多次研究创建体育强市工作方案,确定创建工作思路,明确各单位、部门创建工作职责,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成立了由分管市长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工作办公室,要求职能部门要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东风,紧紧抓住创建体育强市的机遇,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力争年内建成体育强市。
二、组织机构健全
我市1956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2001年溧阳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溧阳市体育局,内设竞赛训练科、群众体育科、办公室等3个业务主管科室,下设溧阳市体育场、少体校、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等3个事业单位,在市政府的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2003年1月我市成立了体育总会,现有19个单项体育协会、80多个单项体育协会分会,各协会会员总数达5000余人。19个单项体育协会在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的带领下,为发动市民积极参与健身、增强市民健康素质、推动全民健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乡镇体育机构健全。2004年9月市编委核定了人员编制,将镇文化站、镇体育机构合并,统一称镇文化体育工作站,为规范和加强镇体育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10个镇全部设立了文化体育工作站,镇体育机构建设比例达100%。
三、群众体育迈上新台阶
群众体育工作是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县级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民健身更是整个体育工作的核心,近年来我市坚持全民健身服务的多元化、经常化和普及化,紧紧围绕群众“三边工程”创建工作,不断完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2007年通过抽样调查,全市77.63人口、体育人口39.5913万,比例达51%以上。
2006年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省体育局“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部署,我市全面开展了“溧阳市百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今年,我市对51个社区健身点进行了提档升级工作,所增添设施由常州市体育局统一采购后,在各社区进行安装,以达到省局对每个社区健身点的建设标准。目前,291个村委会均建成了省级二类以上的体育健身设施,51个社区均建有健身点,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点覆盖率达100%,全市10个镇完成了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并通过了省局验收。今年我市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基层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开展镇、村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工作,为建好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体育服务平台。
全民健身月(周)活动是我市推动全民健身的主要抓手,多年来,我市将全民健身月(周)活动列为我市主要工作,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2004年镇文体站成立后,我市城乡一体,相互联动,其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覆盖面逐年提高,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2007年,我市6个镇、2个社区获得了省、市的表彰。今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努力营造“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氛围,在我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镇相继举行了全民健身月活动启动仪式,并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适合当地群众喜乐的健身活动,其内容函盖了体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市举办各种各类活动108次,制作展板、横幅170多条(块),直接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自2002年起,我市已连续6年荣获省全民健身月(周)活动优秀组织奖,2006年被评为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7年,全市10个镇被省局批准为省首批体育强镇,2004年在省县级体育工作第一次考核中列全省第六名,这几年总分都在80分以上。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其独特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社会体育的骨干,是推动群众开展科学健身的中坚力量,我市历来十分重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每年都请省、市体育专家、教授来我市举办讲座,大力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积极选送人员参加上级体育部门的培训活动,截止2008年我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496人,其中国家级4人、一级35人、二级189人,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9人以上。
今年,我市还根据省局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创建工作,下发了《溧阳市建设市级体育健身俱乐部方案》,提出了全市51个社区居委会、291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市级体育健身俱乐部,形成市、镇、村三级体育公共服务网络,为群众健身提供更为就近、便捷的服务。
四、竞赛训练工作再创新成绩
竞技体育是体育工作的闪亮点,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体育工作的现状。多年来,我市竞技体育工作坚持走精兵之路和集约发展之路,以加强体教结合为基点,以培养和发现体育人才为重点,以输送体育人才为目标,不断强化体教结合,不断拓展培训力度,不断拓宽输送渠道。目前我市有江苏省三星级业余体校1所,配备了专职教练员9名,开设了田径、举重、射击、篮球等体育重点项目。多年的科学办学为我省输送了不少优秀运动员,2005-2008年中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了7名优秀运动员,培养了世界冠军宋志娟和一批优秀运动员。1985年我市光华高级中学被授予首批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4年12月又经复查,光华高级中学再次被授予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7年我市少体校、光华高级中学分别被省体育局授予“江苏省举重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今年我市籍运动员杨斐获得城市运动会女子铁饼第二名的好成绩。
1988年我市举办第一届全市运动会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2004年我市举办的第五届运动会是一个隆重、热烈、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设立学生部、职工部、农民部、老年人部等四个部12个组别78个大项、210个小项、18项次比赛,参与人数达16000多人次。由于从常州市推迟一年举办常州市体育运动会,我市体育中心正在兴建,预想在体育馆开馆时举行溧阳市第六届运动会开幕仪式和我市举办的综合性运动会与奥运会错开,以便每年体育工作确定不同的主题,以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角度出发,本应2008年举办的溧阳市第六届运动会改在了2009年度举办。目前,溧阳市第六届运动会暨第三届全民健身节举办方案已由市政府下发。本届运动会将在2009年4月至10月举行,比赛分学生部、职工部、农民部、老年人部四个部分,学生部设立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象棋、围棋、羽毛球九个大项;职工部设立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桥牌、象棋、围棋、羽毛球、大众体育十个大项;农民部设立篮球、乒乓球、象棋、大众体育、民族体育项目、羽毛球六个大项;老年人部设立乒乓球、门球、象棋、围棋、健身操、钓鱼六个大项。
加强体教结合,促进学生阳光体育的发展,学生竞赛规范化、制度化,我市每年都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开展8多项体育单项比赛,通过校园健身、校外体育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鼓舞了广大师生参与健身的热情,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承办了全国比赛1次(全国舞龙舞狮比赛),省级体育比赛1次(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太极拳(剑)比赛),今年已成功举办了全国比赛2次(中国象棋甲级联赛、全国肯德基三人制篮球赛)、全省比赛3次(江苏省第九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江苏省中学生篮球比赛和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风筝比赛)、常州市比赛4次(常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学生部象棋、围棋比赛、农民部钓鱼比赛、常州“常青杯”老年人钓鱼比赛)。2007年参加省级竞赛训练工作考核达89分,名列全省前列。
五、新“四个一”全面启动
体育设施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条件,承载着群众健身的祈望和业余的需求。为满足业余训练和群众健身的需求,2002年以来,我们重修了训练房,增设了射击、举重训练房,重修了灯光球场、田径场,在10个镇、291个行政村及51个社区居委会、学校、厂矿、单位、军营建造了体育健身设施,特别是2006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实现了资源共享、社会共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全民健身工程12个,全民健身点322个,共有体育场地873块,总面积1210145平方米,人均达到1.6平方米。2006年溧阳市人代会已正式通过了我市建设高标准的体育中心,通过两年规划、设计和精心准备,目前新“四个一”已经正式开工,根据规划,市体育中心配备了容纳20000座的体育场、4400座的体育馆、400座的游泳馆、5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和一批室外场地,总占地面积408334平方米(约612亩)。一期投资1.38亿元、容纳4400人的体育馆正在建设之中。为保障我市体育工作的有序展开,我市投入了大量的财力,2007年人均体育经费达5.4元,在省县级体育工作考核中达到了满分要求。
六、体育产业保障有力
体育产业是体育发展的经济命脉,是体育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经济支柱,为增加我市体育产业收入,我市加大了体育彩票工作力度,多次邀请专家来我市讲座,对各站点销售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分析销售形势,加大设点力度,2007年新增26个销售点,提高了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量,2007年全市共销售体育彩票3397万元,今年截止11月1日已销售体育彩票2933.48万元,预计将达到3500万元。
各位领导,我市在争创体育强市工作中付出了巨大努力,针对创建标准逐项对照,逐项落实。经过二年的艰辛工作,基本达到了省级体育强(县)市的标准。目前我市正在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加快创建步伐,争取年内完成创建工作,挤身于全省体育强市行列。
二ОО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