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市农林局2006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01414358X/2008-00068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农业农村局
产生日期:
2006-12-08
发布日期:
2006-12-08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市农林局2006年工作总结
市农林局2006年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市农林局2OO6年度工作
总结
今年以来,溧阳市农林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要求,在上级条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点,落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正确把脉,科学决策,合理定位,差别竞争,重点突出,整体联动,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工作品牌,着力促进农业发展区域化、科技化、生态化、产业化、功能多元化、知识产权自主化、服务综合化和农民非农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达30.1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农业增加值预计达13.86亿元,同比增长 6.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6930元,同比增长15%,高效农业在农业内部增收中的份额快速增加。主要有“四大”显著成效。
一是粮油增产增收。
小麦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效益增加,单产增一成,平均达345公斤/亩,刷新历史纪录,亩均增收100余元;油菜收获面积41万亩,单产140公斤/亩,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效益略增。夏熟生产是近5年来形势最好的一年。水稻面积61.68万亩,预计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
二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快速推进。
紧紧围绕推进地方特色农产品(生态经济资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着力打造南山精品、竭力放大北山优势、奋力营造城郊亮点、努力推进东西联动的目标和要求,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工作品牌,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工程建设,合力铸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态势。
园艺业方面:
茶叶经济强势不减,名特茶产量达220.4吨,同比增产10.4吨,其中白茶4.5吨,同比增28.6%,茶叶产值达1.17亿元,同比增15.8%,新植茶园3607亩,改种换植无性良种茶1927亩。时令果品继续扩模,新发展优质果树面积500余亩,其中黄金梨300余亩、桃80余亩。设施农业显著增效,天目湖镇南钱千亩设施草莓,平均亩产值达1.2万余元,净收入达9000余元,同比亩增收2000多元;溧城镇马垫千亩设施蕃茄,平均亩产值达6000余元,同比亩增收1000余元;天目湖桂林百亩早春西甜瓜,亩均净收入达5000元。特色蔬菜快速发展,溧阳白芹种植面积突破万亩,亩产值1.1万元;山菜开发兴起高潮,5000亩有机野生小竹笋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菜农同比增收一成。花卉苗木孕育后发效应,全市新增花卉苗木面积3000余亩,结构日趋优化。
水产业方面:
养殖面积新增4500余亩,其中特种水产面积新增3600余亩,在已建3万余亩高效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新建1万亩高效养殖池,全市特种水产养殖份额进一步提升,建立了一批支撑特种水产发展的苗种基地,其中繁育南美白对虾谈化苗1亿余尾,预计全年水产总产值达7.8亿元;
畜牧业方面:
坚持以维系畜牧生产安全为基点,推进畜禽规模化饲养,食草畜禽产业稳步发展,天目湖鹅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溧阳乾丰畜牧有限公司10万头猪场项目启动,新竹养殖研究中心、利群种养场等一批专业化饲殖企业,引领畜禽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业功能拓展步履劲健。
张扬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准确给予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整个农业产业链条关键焊接点的定位,促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建立起天目湖农业生态园、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陶峰观光园、曹山紫竹林农业生态园等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融特色农产品生产、生态旅游观光、传统农耕体验、田园休憩、农家乐实践、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全市举办“农家乐”达230余家,有9个园区被列入大旅游线路。据初步统计,仅“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期间,全市农庄接待游客达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50%,营业收入近500万元,预计全年农业休闲观光收入强势递增,由此产生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旺销效应继续放大。
四是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精彩纷呈。
以农产品质量建设为抓手,建立起了日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培育了一大批组织化制标、采标、贯标载体。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达标单位,通过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验收。目前为止,全市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三品”认证的数量达143只,90%以上的种植面积通过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认证。成功培育出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知名度的地方系列特色农产品60余只,有35只地方特色农产品被评为常州市以上名优产品,“天目湖”品牌的旗舰作用显现。一批名特优农产品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落户城乡,市场拓展、延伸、连锁势头强劲,名特优农产品的商品率占据全市农产品70%份额。
综观今年以来我市的农林工作成效,我们坚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坚持抓重点带全面的工作方法,以一柱之举,造擎天之势,在主体培育上下功夫,在载体建设上做文章,在整体联动上动脑筋,突出抓了“四块”工作。
找准政府服务的切入点,改善部门公益性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协调用好“两手”。只有在充分尊重“看不见之手”的框架下,用好“看得见之手”,才能栓牢市场“牛鼻子”。我们重点是抓好四方面服务。
一抓规划引导。
没有规划,心中无目标,行动无方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合理编制发展规划,是产业腾跃的先声。我市相继编制了《溧阳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溧阳市“十一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规划》、《溧阳市丘陵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环天目湖生态建设规划》等一批总体规划和行业规划,成立了规划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抓好规划的引导实施和微调修订,不让规划成为一纸空文,力让规划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二抓政策配套。
由市政府牵头,打破镇区行政界限,成立了环天目湖、北山、平原圩区三个规划发展领导小组,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对获得常州名牌产品、常州名优农产品或知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00元。去冬今春,仅以推广无性系良种茶苗为主的老茶园改一项,市镇二级财政提供资金配套逾100万元。通过政策拉动,我市连续两年实现机插秧面积翻番,今年新增插秧机386台,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达18.2万亩,是去年的2.53倍,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9.4%。
三抓典型示范。
发展项目农业,是政府部门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一个重要抓手,是用好“绿箱政策”来引领农业向现代化进军的一个重要示范窗口,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态势的重要配套工程。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市政府每年确定十项农业重点建设项目,明确责任人,落实资金配套。农林局以“三级示范体系”建设为抓手,局建立科技示范园区11个、科站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6个、科技人员建立科技示范户126户。同时,把握财政支农项目指南,组织力量,建好项目库,支持建设主体积极参与立项竞标。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农业建设项目和农业科技项目83项,中标74个,争取各级财政配套资金3475万元,其中总投入2290万元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3个。项目农业的培育,建立起了一批为产业化组织相配套的上规模、上档次、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效益密集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注入了活力。
四抓信息服务。
实时有效的信息,在引领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基本实现微机联网,信息服务队伍纵向渗透、横向联姻,在各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建立了65个农业经济动态运行监测点,22家农业企业在江苏农展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溧阳农林信息网点击率快速提升,农业一线通联通千万家,溧阳茶叶网以其独具匠心的魅力,为拓展市场半径和扩大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把握产业发展的关键点,重视市场竞争主体培育。
培育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的农业经营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是有效组织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重要载体。解决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竞争主体缺乏的问题,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主体不强的问题,这是我市历届政府的共识,也是我市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工作定位。措施上,我们坚持把培育、引进市场竞争主体与吸引“三资”投入有机结合起来,融农业招商于工业招商,以“一资”带“三资”,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理念、更实的诚意、更优的服务、更广的渠道、更宽的视野、更活的机制,广泛开展特色招商引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同时,我们相继完善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流转机制以及流转后的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全年全市农业吸引“三资”达5.2亿元,同比增长85.7%,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250万美元。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追加投入产生滚动发展效应,新办有影响力的农业企业17家,龙头带动作用显现。别桥蔬菜协会等一批民办专业合作组织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新成立的溧阳白芹专业合作社、天目湖白茶合作社等一批新组织,在引领行业做特、做精、做优、做强、做大中扭转乾坤,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苏浙皖边界市场中心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全年销售总额预计达15亿元,农产品进超市步伐加快。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有效推动着城乡要素集聚、有力推动着各方优势整合,形成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强劲发展势头。
挖掘区域发展的活力点,注重产业成长要素培植。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是市场制胜的利剑。彰现优势、避同求异、差别竞争、错位发展,是溧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决策的战略首选。依据区域生态优势、物种优势、技术优势和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准确定位不同时期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在产业内品种结构调整和产业间布局结构调整逐步到位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实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推进优势生产要素、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产业发展的区域集聚度,形成了以经济林茶果为特色的南部山区、以食草畜禽为特色的西北部山区、以优质粮油和特种水产为特色的东中部圩区、以设施农业和花卉苗木为特色的城市郊区四大主题鲜明的区域经济板块,园艺产业、特色养殖、休闲观光三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力。在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上,成效显著。溧阳白芹通过国家工商局证明商标注册,一批区域特色品种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天目湖”品牌效应强势放大,成功培育了40余只天目湖品牌系列特色产品,天目湖啤酒的铸造,诞生了引领一方经济发展的小巨人。与此同时,市场半径快速拓展,在主打苏浙皖中心市场牌的基础上,以办好“两节”为依托,以用好各种载体和平台为抓手,加强窗口建设,把推进农产品进超市与开辟地方名特优农产品专卖店有机相结合,规范地市,拓展异域,农产品市场外向度快速提升,特别是为环天目湖旅游产业相匹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营销,正在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
强化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科技兴农,是农业长效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一条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多年来,溧阳市始终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摆上显要位置,科学编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不求阳光普照,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选择重点产业、特色品种重点扶持配套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广应用。重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农艺、主要农资和新型农业装备的推广应用,大力挖掘、引进、试验和示范小、特、精新品种,开发名、优、稀新品种。平均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包括粮油、林茶果、瓜菜、畜禽、水产等在内的新品种25只以上,形成了小、特、精产品琳琅满目,名、优、稀产品精彩纷呈的格局,为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要快速发展、农民要持续增收,有待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作为市政府主办的新五件实事之一,今年,由市政府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站在培育现代农民、培养产业大军、增强就业能力、激发创业活力、培训农民当新型农民、培训农民不当农民的高度,更新培训理论,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成效。既注重速成效果,又兼顾后发效应,用足用好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培训602期,培训人员40940人次,新转移农村劳力1.2万余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3%。
通过努力,今年以来,我市农林工作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重点工作有了重要突破。但对照领导要求、对照群众期望、对照形势发展还有差距。高效农业规模化比重还不高,优势集聚的氛围还不浓,要素整合的力度还不够,资本投入还不足,市场拓展还不宽,外向发展还不强。
二〇0六年十二月十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