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今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今年以来,市农林局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及工作要求,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定位,差别发展,重点突出,整体联动,着力增强农业科技支撑,着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着力加强要素培育,着力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空间,着力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力营造依法经营和管理氛围,农业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全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6.5%,农业增加值预计达17.14亿元、同比增长6.11%,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8250元、同比增长18%。
一是优质粮油生产总体向好。受比较效益影响,夏熟生产继续扩麦缩油,麦油单产再创新高。小麦有效收获面积30.5万亩,比去年增161.0%,平均亩产362.4公斤,同比增4.9%,亩均增收38元。油菜有效收获面积20.1万亩,比去年降43.7%,平均单产157.7公斤,同比增14.35%,亩均增收230元。水稻种植面积61.15万亩,主要由于后期相继遭遇“韦帕”和“罗莎”台风影响,倒伏减产严重,单产降5.0%,综合生产资料涨价和稻谷价格上涨因素,预计水稻效益与去年基本持平。因小麦种植面积强势反弹,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增幅较大。
二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强势推进。巩固和放大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成果,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在建“一镇一业”3个、“一村一品”56个,全市亩效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建设面积发展到30.8万亩,新增10万亩,是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亩效益达5000元以上的面积预计有6万亩、万元以上的预计有3万亩。重点是:茶叶经济活力释放。第十届茶叶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直接促进了茶叶产业发展。名特茶产量达713吨,总产值2.0亿元、同比增17.6%,其中白茶15吨、亩均净效益5000元左右。时令果品优势显现。全市500亩避雨栽培的葡萄、800亩黄金梨和1000亩大型优质桃类平均亩产值达1.5万元,北山黑莓面积突破2万亩。果品增收4.1%。设施农业崭露锋芒。全市设施栽培面积发展到5.3万亩,高标准设施面积增加。溧城马垫千亩设施蕃茄、天目湖南钱千亩设施草莓两个基地,平均亩纯收益在5000元以上,全市1500亩大棚哈密瓜喜获丰收,亩均净效益超6000元,各类水果型蔬菜的开发上市,成为菜农增收的又一好项目。溧阳白芹保持万亩生产规模,总产值1.1亿元,亩均纯收益8795元。特种水产再显峥嵘。新增特种水产面积5000余亩,高效渔业面积达7.05万亩,新增2.3万亩。以河蟹养殖为主体、各类江河湖鲜合理达配套养的“631”生态模式,成为特种水产发展的主旋律,河蟹规格、质量、产量、效益提升,出口河蟹280吨,小龙虾人工养殖展示增收活力。常规水产通过错季养殖销售,效益大幅提升。预计水产总产值突破9亿元、同比增5.9%,人均增收60元。畜牧生产形势趋好。整体效益好于去年。各级政府对畜牧生产高度重视,财政支持母猪补贴和保险到位。乾丰万头生猪养殖场投入生产,常州红梅乳业二千头奶牛项目建设顺利,一批专业化饲养企业,引领畜禽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规模饲养比重提高5个以上百分点。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日益强化。深入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重点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围绕促进高效农业化发展,集成组装了一批先进实用主推技术、主导品种、主要农资,通过建立政府部门为主导、农业专家为主体、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现代通讯传媒为载体、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积极推进,提高了科技入户的到位率和科技应用的实效性。全年建立各类科技入户示范户2026户,遴选推介推广主导品种26只、主推技术19项、主要农资27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创业培训459期,培训人员5.3万人次。广大示范户科学种养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并且对周边农户产生了积极影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5%。
四是农产品质量建设再创佳绩。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重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建了全市农产品建设安全监管网络,建立了从田头到车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监管体系,引导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三品”生产,完善田间生产档案建设,切实提高生产经营者采标、贯标水平,努力促进基地与专业市场、基地与加工企业、基地与超市的对接。全年建立各级各类大小标准化生产基地107个,新增省级示范园区(基地)4个、常州市级示范园区(基地)7个,其中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抽检样品1.1万批次,综合合格率达98.4%。开展生猪产地检疫30.25万头,检疫率达100%,消毁不合格生猪产品4.5吨。在全市“三品”认证总量已达197只的基础上,围绕创建国家生态的目标要求,重点引导扩大主体积极申报转报绿色和有机食品,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及有机食品86个,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7.6亿元,圆满完成了创建任务。同时加大了品牌农产品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以天目湖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申报江苏省地方标准12个、常州市地方标准8个,其中绿色哈密瓜生产技术规程通过省标认证。
五是展农机化进程明显加快。重点是突破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新增机动插秧机544台、直播机283台,全市插秧机保有量达1234台、直播机345台,完成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38万亩,其中机插面积28万亩、机直播面积10万亩,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达62%;推广高性能植保机械510台,保有量近千台;新增联合收割机21台,保有量达330台。为全市明年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渔业等行业适用机械推广应用快速发展。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7%。
六是产业化主体培育成效明显。积极引导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的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以企业化主体为载体,指导和参与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培育现代企业经营制度,孕育带动机制和投入机制,增强产业发展的资本注入活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天目湖农业生态园,总占地面积2万亩,规划投资3亿元,已完成投资2.1亿元,开发面积1.5余万亩。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今年仅支付农民工工资百万余元,已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珍稀白茶和高效优质水果5万余亩。一批农业企业通过追加投入产生滚动发展效应,江苏德盛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企业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万德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农业企业进入常州市级龙头企业队伍,龙头组织和带动农民的作用日益增强。溧阳白芹专业合作社、天目湖白茶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农民、引领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通过引领,一批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有效推动着城乡要素集聚,有力推动着各方优势整合,形成了“三资”增量介入农业领域的势头,全年“三资”投入农业达7.5亿元,同比增44.0%。
七是农业功能和发展空间有效拓展。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园区产业链条建设的龙头来定位,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来谋划,弘扬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引导园区建设把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生态旅游观光、传统农耕体验、田园休憩、农家乐实践、科普教育等融于一体来统筹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全市目前初具接待能力的观光农业园区发展至36家,10个园区被纳入全市大旅游线路,其中,玉枝特种茶果场、吴楚农耕文化园、大石山旅游农庄等于3个园区,成为国家级旅游农业示范点,举办“农家乐”200余家。仅“两大”黄金周期间,全市农业园区(农庄)接待观光客达3万余人次,营业收入逾600万元。旅游观光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承载和吸纳能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休闲观光农业收入将强势拉升,由此产业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旺销效应将继续放大。
八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围绕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清洁田源、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和绿化造林的“三清”、“一绿”工作,大力推广“三大效益”并举的生产技术和发展模式。以实施环天目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推广清洁生产、健康养殖,推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农业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2007年,全市完成绿化造林面积2.66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6万亩,新增4个绿化示范村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8%,新增1个百分点。循环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以推广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示范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推广“十大”生态种养模式和清洁化种植、健康化养殖及标准化生产成为主旋律,农业面源污染开始下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九是农业拓展服务彰现活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全市镇(区)及主要农业实体基本实现微机联网,信息队伍日益壮大,信息示范户和农产品市场物价信息定位监测工作发挥重要导向作用,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各类主体使用互联网的热情高涨,现代传媒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溧阳农林信息网点击率快速提升,农业一线通联通千万家,溧阳茶叶网以其独具匠心的魅力,为拓展市场半径和扩大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级示范”生机蓬勃,站在示范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提高科技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层面,农林机关平均每年局建立示范园9个、科站建立示范基地27个、科技人员建立示范户126户。农业支持释放活力,以大力发展项目农业为抓手,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引领载体,增强公共财政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广泛发布财政支农项目指南,建好项目资源库,积极引导和支持申报主体参与项目招投标,2007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项目93项,顺利完成茅山老区贴息贷款申报,向各级争取各类公共财政配套资金近5000万元,财政支农“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持续放大,有力促进了项目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批新型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实体)显山露水,以国家事业机构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自我服务为主要力量、企业化有偿服务为重要补充的现代农业服务队伍格局加快形成。
十是农业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形成氛围。切实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全面禁止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添加有害化学物质行为,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成效。全年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774个(次),抽检样品82个,受理群众举报(投诉)23起,查处违法案件33起,有效把住了农业投入品关口,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切实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经常州市抽查,全市猪、羊口蹄疫免疫密度达100%,抗体合格率达100%,禽免疫密度100%,抗体合格率达100%,打下了我市W病和D病防控的基础。圆满完成了有利于森林防火的林区散坟迁移工作。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农机安全事故大幅下降。渔业安全生产和渔业污染事故的处置取得明显成效。
二〇0七年十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