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创新思路 厚实基础 打造载体
努力开创全市文化工作新局面
市文化局局长胡国勤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文化局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提升一实现”的工作要求,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力打造城乡和谐文化,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打造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按序推进
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关注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和市文化中心工程顺利实施,这是我市20多年来文化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
一是由南京大学设计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展览馆,设计理念是:以纪念碑的现代抽象,解读新四军的文化符号。纪念广场设计理念:突出红色记忆的纪念性。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和23000平方米纪念广场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施工,于2007年11月8日举行了纪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68周年暨新馆开馆典礼。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张?秀、周克玉、韩培信、储江等老同志,陈昊苏、粟寒生等新四军后代参加了庆典仪式。同时,我们把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推向红色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市场效益。
二是市文化中心工程在完成前期规划论证、设计和公开招投标的基础上,于2007年3月12日开工建设。市文化中心,包括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坐落在台港路和育才路交汇处的城市文化公园内,建筑面积15600平方米,其中市图书馆、市文化馆11100平方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45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由市财政全额拨款,主体工程已于去年底竣工,今年要对外开放。市文化中心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思想是:具有江南建筑元素的现代建筑,体现公共文化产品节能、方便、实用的设计理念。市文化中心建设,是溧阳文化标志性的建筑,是溧阳文化辐射城乡的基地,是溧阳人民拥享文化的乐园。
三是别桥、上兴、社渚、竹箦等4个镇,党委、政府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了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工作日程,文化站建设按序推进。从2007年5月与这4个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后,镇主要领导亲自筹划,分管领导做了大量过细的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别桥镇投资130万元,在镇中心购置了一幢三层楼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文化站事业用房;上兴镇投资135万元,购置了建筑面积1002平方米文化站事业用房;社渚镇投资15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1135平方米文化站事业用房;竹箦镇投资15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文化站事业用房。上兴、别桥文化站已于2007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社渚、竹箦文化站将于今年上半年建成开放。2007年12月12日,由省文化厅、财政厅及常州市文化局、财政局组成的验收组来我市验收这4个省签约镇文化站建设工程,验收组认为,溧阳文化站达省标建设,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至此,我市文化站达标率已达80%。
与此同时,南渡镇正在结合本地实际,整合资源,设法提升文化站设施的档次。戴埠镇高起点规划3000平米文化站设计方案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7年,全市各镇重视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全市316个行政村(居委会)中,已建成168个达标文化活动室,达标率53%。其中,别桥镇的前黄村、上兴镇的东塘村、溧城镇的长阳村、竹箦镇的姜上村、上黄镇的周山村等村级文化活动室规模较大,设施较全,活动内容丰富,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和留守儿童欢迎的乐园,也成为我市村级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的亮点。
二、创新载体,和谐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一是打造城乡广场文化品牌。从今年4月初至11月,我们共组织协调市区人民广场主题文艺演出38场,每场观众数千人乃至数万人。全市20多个部门和单位结合工作实际,本着宣传自我,传播资讯,展示形象,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确定广场文艺演出的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艺术品位较高的主题宣传和文艺演出活动。溧城镇、天目湖镇、上黄镇、埭头镇、社渚镇等充分发挥广场效应,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溧城镇和天目湖镇还在市人民广场举办了专题文艺晚会。
各镇文化站认真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参加“小康建设在溧阳”全市农村文艺调演,社渚镇、天目湖镇、上黄镇文化站选送的节目获得二等奖,竹箦镇、上兴镇、溧城镇文化站选送的节目获得三等奖。溧城镇文化站创作、演出的小品《美丽的误会》获得一等奖,并在常州市小戏小品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为了宣传我市小康建设成果,市文化馆创作排练了一台《喜气洋洋奔小康》主题文艺节目到镇村巡回演出,同时还制作了《溧阳小康建设成果》为主题的20块图文版面,每镇复制一套,在镇村巡回展览,取得了较好效果。
与此同时,一大批业余文艺团队在自娱自乐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市有20多支社会文艺团队,长年活跃在农村和社区。夕阳红艺术团,华才艺术传媒中心,北郊社区百花艺术团,码头街社区腰鼓队,溧城镇善乐艺术团,上黄镇飞跃舞蹈队、西埝腰鼓队、周山舞蹈队、前化腰鼓队、桥西巾帼锣鼓队、夏陵舞狮队,天目湖镇的新时代艺术团、益民艺术团,社渚镇的马灯队、幡神队等等成效较好。社渚镇文艺团队的王爱琴,带领一班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多次在市里表演获奖,天目湖新时代艺术团弘扬传统文化,锡剧、曲艺等节目,受到群众欢迎,夕阳红艺术团的胡青竹,精心组织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舞蹈、小品等文艺节目,到农村、社区、敬老院、部队等地演出,受到广泛好评,2007年,被评为常州市社区文化优秀团体。今年,夕阳红艺术团还要继续创编一批节目,拓展慰问演出空间和场次。城乡广场文化活动,集聚了人气、沟通了人际,交融了人情,受到城乡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二是圆满完成“两节”暨第19届群众文化活动周系列文化活动任务。举办了“春满溧阳”广场文艺晚会,120多人参加表演;组织了“春满溧阳”征文和天目湖诗词征稿比赛,860篇文章、221首诗词参加评比和颁奖;组织了500名少儿书法作者在人民广场现场比赛,并评选出200幅优秀作品装裱装盒作为礼品赠送“两节”来宾;组织了溧阳民间文化广场表演,溧城镇的腰鼓队、女子舞龙队,社渚镇的幡神队、马灯队,别桥镇的舞龙队、小马灯队等民间文艺队伍参加表演;组织承办了天目湖“鱼美人”溧阳赛区选拔赛,20名入围;组织拍摄了80幅图片,制作了溧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览。特色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为“两节”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气氛,受到了中外来宾和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好评。组织了太平锣鼓队到南京参加省“和谐文化”表演活动。
三是文化三送工程有效推进。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新增农村流动图书服务点(农家书屋)20家,全市已有88个点,其中农村点72个,新书流转2万多册次;市锡剧团复排8台传统经典古装戏,完成送戏到农村演出80场;市影剧公司认真做好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工作,组织片源60多部,组建农村放映队27个,购置了部分新设备,全年完成放映电影3719场。文化三送工程,真正让农民群众拥享到了优质文化产品和健康有益文化服务,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今年1月17日,常州市文化局、财政局农村文化建设考评组来我市考评时认为,溧阳文化三送工程,工作细、措施实、效果好,引领常州之先。
四是组织承办了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我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爱我中华·首届全国企业职工及离退休职工文艺汇演》,全国10个省,15个城市,45个代表队,450多人来我市参加汇演。这是我市首次承办全国性文艺赛事,对于提升我市人民群众文艺欣赏水平,交流我市群众文艺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来我市采访,并相继作了宣传报道。
三、力创精品,文艺创作成果显著
组织了2006年度全市文学艺术成果奖评审颁奖。全市140名作者和3个单位申报了188件在全国和省、地市级以上发表、展演、入选、获奖的文艺作品,经评审,65名作者、3个单位分别获得等级政府奖,并举行了颁奖仪式。
全市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成果特色鲜明。成功拍摄制作了90分钟电视系列纪录片《魅力溧阳.古邑史话》;编辑出版了《从水西村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士们》一书,出版了溧阳民俗民间文化的《溧阳旅游文化》、《天目湖民间故事》以及画册和书法作品集;有一批作者在国家级和省级权威文学期刊上发表了文学新作品;由市文化馆创作、清安小学表演的舞蹈《墨趣》荣获“全国第二届校园文艺汇演”表演特等奖、创作金奖,城北幼儿园的舞蹈《金壳壳银宝宝》在第七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选中荣获银奖;国画《天目湖胜景》在全国艺术大展中获银奖,文化馆有一件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兰亭奖”、有一件美术作品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全市有近千名少年儿童的书画作品参加全国以及省级赛事,其中省级铜奖以上的有88名;剧本《贞女烈传》荣获常州市剧目创作奖,《心灵的震撼》荣获常州市剧目创作提名奖。在全省文化馆、站美术书法摄影干部作品展中,我市有7人9幅作品获奖,其中2个金奖,5个佳作奖。在常州市青年演员汇演和常州市艺术节中,我市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四、依法整治,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一是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去年以来,我们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重点抓了网吧、歌舞、影剧院和游戏机等公共文化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确保了公共文化经营场所安全运行,杜绝了一般性和恶性事故的发生。去年7月,联合综治办、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研究制定了《溧阳市创建“平安文化娱乐场所”“平安网吧”活动实施方案》,有效推进平安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联合综治办、文明办、公安局、工商局、教育局和关工委等部门,开展了以“构建和谐文化市场”为主题的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集中整治期间,我们集中时间和力量对违规行为实施快速有效的打击,有效遏制了违规经营行为的发生,取得了阶段性整治成效。成立了全市网吧行业协会,促使业主依法、合法、守法经营。
二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今年全国“扫黄打非”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局根据会议精神,针对我市实际,及时联合市委宣传部、政法委研究制定了《溧阳市2007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并由市委办进行了转发。去年的“扫黄打非”斗争紧紧围绕“反盗版天天行动”开展工作。五、六月份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是净化出版物批发市场,学校周边出版物零售摊店;八、九月份开展了以打击盗版教材教辅读物为重点的专项行动,认真查处了学校购买、使用盗版教材教辅读物的行为。去年5月,我市《整顿和规范工作简报》上以“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为题,通篇宣传了我局开展专项治理的做法和成效。年终,市文化市场办公室被省“扫黄办”评为“扫黄打非”先进集体,1名同志被省“扫黄办”评为“扫黄打非”先进个人。
去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进一步加大了对盗版音像制品、游戏经营场所法定节假日外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及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的查处力度,坚持经常巡查、节假日必查和零点突查,做到执法不走形式,检查不走过场,处罚不讲情面。全年共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场所2000余家次,出动检查人员800余人次,收缴盗版音像制品4.5万余张,收缴赌博型游戏机(电路板)90余台(块)。立案查处违规经营案件105件,提高了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网吧超时经营现象和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以及法定节假日外进入游戏机场所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较好地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的经营行为。各镇在规范、管理文化市场方面也都做出了积极努力。
五、科学整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2007年,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文保宣传、文物保护、文物执法、考古发掘、文物普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组织了文物保护知识、法律图片展览,增强了民众的文保意识。与戴埠镇政府一道完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佳城遗址”地表上的周氏佳城坊维修保护,为平桥石坝、太虚观遗址、乐官井、《甘露禅院碑记》石刻、《重修广惠庵碑记》石刻、候庙遗址、太白楼、高静石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石质保护标志牌。会同市规划局对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调研并提出保护范围意见。完成六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制定了《溧阳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溧城镇政府一道制止了“史贻直墓址”保护范围内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配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整理“神墩遗址”的发掘成果,修复出土文物,绘图800件,标本绘图700件,汇编成册《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其成果入围“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协同公安部门做好收缴汉代陶器文物的鉴定工作,全年共收缴和征集重要文物9件。组织了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图片展览等系列纪念活动,协助做好《水西岁月》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工作。
六、提升效能,作风建设明显加强
为了使我市文化建设更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我们协助市政协完成了以全市镇村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政协常委会调研课题,市政协领导通过听汇报、看现场、召开座谈会,掌握了我市镇村文化建设的特色,弄清了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对加强我市镇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并在去年工作中有效推进了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进程。
为了提升文化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举办了全市文化干部培训班,邀请了省文化厅和市委党校专家作专题讲座,系统学习培训文化工作法律法规和文化工作业务知识技能。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文化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一年来,全市文化干部队伍增强了效能意识,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为大局服务、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和为群众服务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文化局荣获常州市和谐文化创新奖,荣获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行政执法优秀单位称号。市文化馆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活动,较好完成了工作任务,广场文化已经成为品牌,是溧阳的“同一首歌”,全馆专业人员勤奋创作,成果显著,同时,为20多个部门和企业单位策划文化包装,受到广泛好评。市图书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常年全天开放,中午不休息,全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同时,把建好村图书流动服务点作为工作延伸重点,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市影剧公司凝心聚力,守土有责,较好完成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工作任务。市锡剧团提升演出质量,开拓演出市场,全年演出340多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与溧城镇联合举办了优秀戏剧展演周,在大众剧场连演7本、14场古装戏,场场爆满,许多观众远道前来看戏,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锡剧团的实力。水西纪念馆能充分发挥红色基地效应,以新展览馆和纪念广场落成为契机,较好完成了重要接待任务和大批学生的参观,全年接待9万人次,影响了长三角地区。市文化市场办公室,管理高效,执法公正,确保了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注重挖掘整合文物资源,积极配合神墩遗址发掘有成效。各镇文化站都能根据本镇实际,积极主动配合本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真正做到守土有责,敬业爱岗,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天目湖镇、别桥镇、上黄镇文化站等,在所在镇属部门年度考评中名列前茅。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文化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镇村文化设施比较薄弱,文化三送工程还要不断完善,放映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文艺人才和精品力作的优势还不明显,文化产业和文化管理还需大力推进,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还要加强,市镇二级文化从业人员的岗位意识有缺失,文化专业人员的专业意识还不强,服务观念、进取精神还不力。这些根本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解决。
2008年,是江苏实施和谐文化和建设文化江苏的推进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年,我市文化工作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高水平小康溧阳,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确定文化建设的重点,找准文化惠民的特点,打造文化品牌的亮点,创新思路、厚实基础、打造载体,努力开创全市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完成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搬迁,并要以全新面貌、多项服务、高品位对外开放;市图书馆、市文化馆要为争创国家一级馆准备条件。社渚、竹箦、上兴、别桥等4个新建文化站要完善功能,尤其是竹箦文化站建设要加快进程。要继续推动戴埠、溧城镇文化站达标建设,2008年要完成建设任务,这是常州市政府的督办项目。天目湖、上黄、埭头、南渡等4个镇达标文化站要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各文化站的设施都要具有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展览展示、文艺表演、科普培训、体育健身和老年、青少年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根据常州市提出的工作要求,全市要建设100个具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方便农民的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并具有报刊阅读、图书借阅、互联网络、电化教育等功能,每个镇要建三分之一,并作为2008年重要工作考核,为争创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县(市)打好基础。
二是要围绕中国溧阳“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举办第20届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周,组织文化一村一品系列展览展示展演活动。要组织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传统戏曲等各艺术门类的赛事。
三是要组织全市城乡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年演出100场,其中人民广场不少于35场。要充分发挥书画院、国画院以及夕阳红艺术团等社会文艺团队的作用,为我市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创造环境条件。
四是继续完成文化三送目标任务,全年优质放映农村电影3740场,演戏80场,巩固现有72个村流动图书服务点(农家书屋),新增一批村流动图书服务点。
五是要组织各艺术门类的主创人员,研究题材,论证主题,创作一批有溧阳特色、有时代精神、有艺术张力的文艺作品,参加国家、省和常州市级赛事。要组织年度全市文学艺术成果奖评审颁奖,争取全市有200件文艺作品在地市级以上发表、展览、展演,有100名作者获年度政府奖。
六是加强文化产业化建设,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加大“扫黄打非”力度,进一步净化音像制品和书报刊市场,加强对印刷业的日常监管。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网吧、音像、演出市场的监管。规范网络文化市场,杜绝未成年人进入;重点打击反动、淫秽图书、音像制品经营活动;重点打击大棚演出和色情表演等。各镇区文化站要注重对本地文化市场的管理。
七是组织开展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收集整理地面文物遗存,保护和整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积极申报常州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要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敢于执法,善于解决在执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完成文物库房的搬迁和文物展厅的布展工作。
八是树文化形象,扬文化风采,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求精、服务优质的文化工作队伍。全市文化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国家、省、市关于文化工作的文件和法律法规,自觉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克服困难,激励志气,不断提高做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团结协调,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生产力,只有团结协调,心往事业上想,文化系统才会有力量,工作才会有成效,才能确保文化建设一年上一个台阶。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强化服务意识,要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服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农村,我们的工作目标在基层,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因此,全市各文化单位的工作重点要延伸到镇村,要下移到农村和社区。市文化馆要注重农村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团队的组织、辅导,要培训一批文艺骨干,带动一批文艺团队,成为全市各艺术门类文艺创作的龙头;市图书馆要把建立村图书流动服务点作为工作重点,布好点,配好书;市影剧公司要把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作为重点,要优化放映队伍、组织优质片源、提高放映质量;市锡剧团要把送戏下乡作为重点,精心排演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局机关各职能科室要加快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工作效能,要把为农村基层服务作为第一要务,积极主动,深入镇村基层,调查研究,为基层办实事。各镇文化站要以文化三送为工作抓手,努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根据本地实际,有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创新。我们要真心实意为农村基层和农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民群众受益、受惠的文化实事。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和专业意识,锻炼服务本领,真心实意服务基层,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以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效率、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继续保持政通人和的局面,树立良好的文化人形象,要为溧阳文化争光添彩。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行政,勤奋行政,高效行政,全体干部职工要敬业爱岗,要珍惜自己的工作,珍惜自己的岗位,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强不息,进取不止。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真正建设一支作风硬、业务精、实干型的文化工作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不断开创全市文化工作新局面。
最后,我代表文化局党委、行政,衷心感谢市四套班子的领导、镇区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文化工作的关心支持。
二○○八年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