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市环保局2006年度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014143600/2008-00061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环保局
产生日期:
2007-01-06
发布日期:
2008-03-3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以提高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企业烟尘治理、餐饮单位油烟整治等为抓手,强化环境执法,巩固环保模范
市环保局2006年度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6
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溧阳市环境保护委员会
(2007年1月24日)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常州市环保局的精心指导下,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维护环境安全为重点,严格环境执法与源头管理,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推进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着力解决环境难点和热点问题,切实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不断促进我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工作措施上做到“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两个抓手,推动三个到位。”
一、突出环境安全重点,依法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随着环境形势的发展,“没有环境安全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的观念日益为社会各级各界所认同,维护环境安全逐渐成为环保部门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的一项主要任务。一是全力保障天目湖水源地安全。严格天目湖开发与建设的环境管理,督促在建项目及时整改环境污染隐患,清理规范“农家乐”项目建设,禁止迎水面开发行为。对天目湖水质的环境监测频次保持每周1次,及时掌握天目湖水质变化动态,并定期编发简报供领导决策参考。组织对天目湖水源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将天目湖存在的污染隐患问题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汇报,争取市委、市政府的关注。2006年7月6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动员大会,印发《关于实施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方案》(溧委发[2006]55号),成立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立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环保分局,落实五大工程十八项措施,明确各职能部门和有关镇区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切实加强对天目湖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统筹力度。目前,天目湖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上游河道的环境整治和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序推进,湖体清淤工作方案得到落实,湖区生态环境趋于稳定,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水标准以内。二是坚持白天巡查与夜间抽查、日常督查与专项行动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对全市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转状况以及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展开督查,促使企业自觉规范环境行为。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环境现场监察执法达6975(厂)次,其中安排夜间抽查企业718(厂)次,夜查频率保持在每周2次。三是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不手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对查获的擅自停运治污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以及擅自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等环境违法行为,用铁石心肠、铁的法律、铁的手段,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措施依法予以查处。一年来,共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80份、决定书75份,罚款金额70余万元。四是强化环境监测预警防范机制,组织对环境容量小的敏感区域、污染企业密的重点地区,以及环境纠纷多的热点地区开展定期的环境预警监测,及时掌握这些地区的环境变化动态,针对“苗头性”问题,迅速落实相应的管理和整治措施,把环境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年中,共对全市14条河流、绸缪化工园区、上黄轧石和石灰生产企业集中区域,进行了1197次环境预警监测,掌握环境监测数据14364个。
二、强化污染防治抓手,大力改善环境质量。
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环保部门体现作为,为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年来,我们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是:一是限期整治污染隐患企业。组织开展对全市工业企业环境状况的全面排查,对存在污染防治设施老化等隐患的工业企业,依法责令限期整治,促使其污染物达到稳定达标排放要求。全年共完成限期整治企业25家。二是开展化工行业提标行动。针对化工企业污染严重,容易引发环境纠纷矛盾的情况,我们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121号)精神,依法对84家化工企业下达了污染物提标排放的限期治理任务,并迅即组织召开了全市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提标工作动员会,制定了全市化工企业提标行动工作方案,按彻底翻新、整改提高和加强维护三种要求落实提标工作任务。截止2006年底,已基本完成我市化工企业提标治理的目标任务。三是抓好工业集中区环境整治。重点加强对绸缪化工园区的环境治理,组织对园区内化工企业开展环境整治,完成13家企业的清污分流工程,新上无组织排放废气治理设施28台(套),对11家企业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并组织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在化工园区实行了环保执法人员夜间值班制度,及时调处突发性环境事故。四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开展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目的的农村沼气试点工程和以净化水体为目标的农村生态户厕建设,共计完成竹箦镇南旺村、陶庄村200只农村沼气池和天目湖镇桂林村、吴村500多户生态厕所的建设。五是推进生活污染整治。完成戴埠、天目湖两镇16家浴室锅炉烟尘的限期整治任务和和平美食一条街上20家餐饮单位油烟、噪声的治理。六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协助市经贸部门完成了对全市11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的淘汰任务。
三、强化环境管理抓手,努力控制新增污染。
一是规范建设项目审批。坚持项目审批环保预审制度,及时对项目建设地点开展现场勘察,从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布局、排污总量控制以及污染防治措施落实等方面入手,规范审批程序,落实“三同时”要求,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783个,其中工业项目446个,退批重污染项目74个,完成“三同时”项目41个,“三同时”环保投入为8560万元。二是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根据上级环保部门下达的排污总量指标,科学、合理地分解落实总量控制任务。加强对排污许可证发放的审核把关,坚持以排污申报为基础,以总量指标为前提,明确申领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标准、数量以及去向。全年共核发排污许可证145件。三是开展新开工项目专项清查。根据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关于印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1538号)要求,按照省和常州市环保部门的统一部署,组织对全市205个新开工项目从“是否存在未通过环评审批、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环评文件、是否存在降低审批级别行为、是否存在未备案先审批现象”等四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其中对存在问题的48个项目进行了整改。四是严格危险废物处置和辐射环境安全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审批制度,全力支持固废处置中心的筹建工作,按要求对全市17家单位的放射源环境安全状况进行了现场检查,妥善回收和处置放射源7枚。
四、推动实事工程办理到位,凸现环保工作地位。
一是认真务实地办理议提案。2006年,涉及环保内容的议提案共6件。在办理过程中,我们做到深入调查核实、制订措施扎实,问题解决务实,并主动征求议提案人对办理工作的意见,确保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争取议提案人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办理答复的环保议提案反馈意见满意率达100%。二是妥善调处环境纠纷。高度重视环境信访问题的调解工作,尤其对上级交办件、重复信访问题以及“民生聚焦”栏目反馈的环境矛盾纠纷,组织执法人员深入调查,有的放矢地落实措施,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忧排难。工作机制上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环保热线电话24小时接听的服务制度,完善和疏通群众举报环境污染纠纷的渠道,快速、及时、妥善地调处环境矛盾问题。全年共调处环境纠纷矛盾385起,接待群众上访42批217人次,办理“民生聚焦”投诉15件,信访纠纷调处率为100%,结案率达98.7%。
五、推动环境创建措施到位,提高环保工作水平。
开展各类环境创建活动,是提高环保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环境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一是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2006年,全市新增循环经济试点单位3家,分别是瑞阳化工有限公司的季戊四醇母液回收甲酸钠和季戊四醇废渣提纯回收双季戊四醇工程、市溶解乙炔厂的余热利用工程、江苏溧化化学有限公司的亚硫酸钠回收利用工程。二是积极推进环境综合创建活动。2006年,全市共建成省级环境友好企业1家,常州市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试点2个,溧阳市级10个,创建省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宾馆1家,省级和常州市级环保社区各1个。三是做好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市共有6家单位通过了ISO14000管理认证工作,对6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六、推动环境宣教导向到位,服务环保工作中心。
一是经常性宣传不断线。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为平台,广泛宣传环保动态,提高公众关注程度。一年来,共向各类新闻媒体投稿138篇,其中省级以上录用7篇,国家级录用10篇,国家级录用3篇,编辑出版《溧阳环保》6期。二是重点宣传掀高潮。突出“六·五”世界环境日和科普宣传周两大环保宣传重点,以广场文艺汇演、集市咨询、学生巡游、环保科普下乡等形式,散发各类环境宣传资料1600多份,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展出宣传画板10块,现场解答群众咨询50多人次。三是环境行为“公开化”。继续用“五色法”评定企业环境行为,完成对全市140家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的收集和测评工作,其中评为绿色的13家,蓝色的46家,黄色的75家,红色的6家。四是办好环保培训班。运用党校、中小学校为基地,通过领导干部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班、环保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保技术人员以及中小学生的环保知识和业务素质。全年共举办各类环保培训班2期,安排环保科普知识讲座5场,组织赴常州参加污染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班1期。
2006年,全市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几条主干河流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规定;天目湖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水标准;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41mg/m
3
,0.033mg/m
3
和0.097mg/m
3
,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的天数达342天,占全年天数的93.7%,且没有出现酸雨现象;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值、交通环境噪声值分别为51.8分贝和66.9分贝,符合相应的环境功能区划规定;完成削减工业COD排放量600吨,工业SO
2
排放量449吨。全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指数达91.4分。
回顾2006年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外部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内部素质的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
1
、领导重视,各级关注,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
年初,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环保工作会议,分解落实年度环保目标和工作任务,并将具体环保措施细化纳入各镇(区)经济目标考核中,实实在在地考核到位。市委、市政府领导在经常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的基础上,多次就化工企业限期提标行动、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生态市建设以及重大环境污染纠纷等工作作指示和协调,推动这些环境难点、热点问题整改和解决;在重大项目引进、区域性项目开发、以及重点工程的建设中,能坚持环评优先,充分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环保机构建设、人员编制配备、以及环保经费落实上,充分照顾环保工作实际情况,不断充实环保工作力量。
各镇(区)在加快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环境与经济的统筹兼顾,具体表现为:一是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引进项目及时咨询环保部门项目污染状况,拒绝污染“转嫁”;二是注重营造优良环境,开展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工作,为科学发展提供支撑。
2
、内强素质,固本强体,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
一年来,我们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提高部门工作效率,树立优良行业新风为目标,继续推进“环保五在”和“六个不让”主题教育,不断提高环保队伍自身素质。一是加大工作目标责任管理,细化、量化各科室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工作实绩考核办法,推行严格的奖惩措施,提高全体环保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努力为基层、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二是加强环保队伍素质教育。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五个严禁”规定,加强环保队伍纪律教育,约束干部职工行为,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完善周五学习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增强环保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三是推进环保能力建设。斥资购置了现代化环境监察和监测装备,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和实战演练,锤炼环保队伍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2006年,我们共出具各类环境监测数据54417个,其中水质数据35578个、大气数据15306个,噪声数据4533个。
当然,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环境形势的严峻性,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环境质量改善难。水环境面临着有机污染和营养化污染的双重压力,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日益明显;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现象时有发生,烟(粉)尘、SO
2
污染物排放总量偏高,机动车尾气尚未得到有力整治;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镇、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没有落实到位。②环境执法落实难。由于环保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措施,导致“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两高一低”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企业污染后所受的惩戒不足以扼制其再次违法的念头,使得环境违法行为难以彻底制止,严重影响了环保部门的执法形象。③环境矛盾调解难。我市钢铁、建材、化工企业较多,结构性污染较重,同时,由于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导致工业企业与周边群众环境纠纷容易发生,环境污染扰民问题相当突出,且化解十分困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