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02年工业经济总结和2003年工作意见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市经贸局在顺利完成市党政机构改革、内部“三定”的同时,以创建文明机关为契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下统一思想,明确主攻方向,以扩大开放,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为重点,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脊梁骨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2002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产销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7.01亿元、销售收入155.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17.8%,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和100.2%;实现利税9.87亿元,其中利润2.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0%和23.7%,完成年度计划的105%和103.2%;实现工业增加值40.6亿元,增长18.1%,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9.8%,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全市500万元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7.00亿元、销售收入107.90亿元、利税7.09亿元、利润2.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18.5%、23.4%、和21.0%;亏损企业33家,亏损面13.5%,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600万元,同比下降22.2%;二项资金占工业销售比例16.2%,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2、工业投入增势迅猛,经济发展后劲大大增强。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2002年的工业技改投入出现了你追我赶、蓬勃发展的势头。是历年来项目最多,投入量最大,实施进度最好的一年。全市共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2.45亿元,同比增长57.8%,完成10亿元计划的124.5%。新增工业用地5000亩,为前5年累计总和的4.9倍。全年共审批项目48项,总投资52543万元,其中省及常州经贸委审批项目8项,总投资28118万元。金峰水泥厂的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列入了省第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导向性计划,上上电缆的船用及海上石油平台用电缆生产线、军荣箱包有限公司的ABS及EVA箱包技改项目列入了省第二批重点导向性项目及新开工项目 计划。年初确定的15个重点技改项目都已开工,累计完成投资50940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44760万元;有6个项目已竣工,3个项目2003年初就能竣工;2个项目列入省重点竣工项目,正昌的动物生长促进剂项目还通过了常州组织的竣工验收,获得省重点技改项目贴息120万元。全市共开发新产品132只,年初确定的12只重点新产品均已开发完成,有10只投入生产,有5只新产品通过了省级新产品鉴定! 3、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园区经济成为新的亮点。为了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2002年重点对镇工业园区建设加大了工作力度。根据我市的现状,借鉴兄弟市县的经验,拟定了加快镇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规定,由市政府正式公布实施,并重点搞好6个镇示范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一年来,全市乡镇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0.8亿元,在区企业280个(已投产149个,在建13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累计实现工业销售36.1亿元、利税2.9亿元、利润1亿元,工业园区销售占全市乡镇工业的28.3%。其中,6个示范镇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 投入0.4亿元,进区企业7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全年实现工业销售20.6亿元、利税1.6亿元、利润0.7亿元。园区布局初具规模,园区建设如火如荼。除6个示范园区外,还组织了对绸缪、上黄、别桥、新昌等工业园区的规划、论证、报批。园区经济成为工业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4、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三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跟踪服务6个重点市属工业外资项目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三外”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对各镇、市属工业企业外向型经济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在去年12个项目的基础上,又从规模经济、科技含量、重点行业几个方面出发,优选招商项目48个,完善了项目资料库,提高了储备项目的质量。分别组织江苏军荣集团、云龙集团等五家企业赴澳门外出招商;组织横涧、上黄、新昌、戴埠以及丝织厂赴厦门、海南、东莞进行招商,拜访外商客户20余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且邀请台湾客商前来考察投资,扎扎实实地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市属企业全面改制,“三外”工作难度更大的情况下,市属工业完成合同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4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1000万美元,签订外经合同520万美元。 5、企业改革克难攻坚,全力冲刺最后决胜阶段。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上半年,要全部完成市属企业的改制任务。按照这一要求,对尚未完成改制的9个企业逐个排出了进度表,由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科室组成专门的指导小组,集中精力,克难攻坚,全力冲刺市属企业改制的最后决胜阶段。虽然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停产半停产企业,难度大,问题多,矛盾错综复杂。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局机关和各企业的不懈努力,保证了改制计划的顺利实施。到上半年结束就全部完成市属企业改制,筹措改制成本上亿元。市属商业和物资企业在第一季度未就完成改制任务,乡镇企业的二次改制也基本结束。原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工全部办理了出中心手续。改制后的企业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6、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深入开展打击假冒伪劣等8个条线的专项整治,整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严厉打击了假冒伪劣;规范了市场交易行为和文化市场秩序;整顿治理了交通秩序;维护了运输市场秩序;财税金融机制进一步完善;整顿了建筑市场秩序;切实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力度。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所好转,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职工因工死亡9人,同比下降10%;重伤7人,同比有所上升。 此外,还通过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搞好服务,解决具体困难,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2002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设立在我局的中小工业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提供信贷担保78户次,共计担保贷款总额37135.5万元,为一批市场好、效益高、流动资金有困难的工业企业和市重点项目、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扶持和帮助。 二、全年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原乡镇和个私民营企业增长幅度较大,而原市属企业尚未完全走出改制的磨合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二是外向型经济仍然是全市工业的短腿。三是高新技术项目、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结构调整没有大的进展。四是改制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五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困难企业的解困工作任重道远。 三、2003年工业经济的预期目标和主要工作思路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市励精图治、奋起赶超,实现“十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03年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与增强后劲为主线,全面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技术进步,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新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开创工业经济新局面。 2003年工业经济的预期目标 1、现价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力争达到210亿元,增长18.6%;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138亿元,增长17.9%; 2、产品销售收入185.6亿元,增长19.1%;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127.8亿元,增长18.4%; 3、工业利税总额11.3亿元,增长14.5%,其中实现利润3.4亿元,增长16.4%;500万元以上企业利税总额8.18亿元,增长15.4%,其中利润2.5亿元,增长20.2%; 4、完成工业增加值48.4亿元,增长19.2%; 5、工业产品销售率95.5%; 6、外向型经济:市属工业企业外贸供货额14860万元,增长10%,其中自营出口1200万美元,增长20%;合同利用外资16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5万美元,分别增长10%;外经合同额600万美元,增长15%。 7、工业技改投入18亿元,增长44.6%;确定重点技改项目15项,总投资26.96亿元,当年投入13.1亿元; 8、新产品开发100只,其中重点新产品12只; 9、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分别下降5%; 10、职工因工重伤率低于0.104‰,因公死亡率低于0.052‰,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003年主要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 1、围绕做大做强的目标,狠抓工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抓住当前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踊跃的有利时机,通过政策引导,放开领域,放低门槛,强化服务,资金扶持,促进新一轮工业大投入。一是突出以项目为抓手,力争提前投产一批在建项目;创造条件新上一批重点项目;积极跟踪落实一批意向投入项目;增量投入盘活一批存量资产项目;千方百计储备一批后劲投入项目。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企业。二是新办一批个体私营企业,努力催生个私经济大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工业领域集聚,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政策,强化引导,优化服务,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实现“量增质提名升”,提高其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份额。 2、把外向型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外向型经济一直是我市经济的“短腿”。要继续突出“生命线”地位,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新的突破。一是继续加强招商引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切实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力度,进一步强化行政推动、组织发动和目标考核,增强各级责任感和压力感,形成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招商人员主观能动性,广泛收集各种客户资料,捕捉投资信息,找准对象,勤跑善盯,直至成功;主动出击,精心组织好多批次的境内外招商,提高招商实效;加大督促和指导力度,排出一批项目,分层次落实到人,项目推进向两头延伸,全面跟踪和推进;二是大力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不断壮大外贸出口规模。重点扶持出口骨干企业,积极推进新获权企业出口启动工作,力争80%以上的获权生产企业有出口实绩;拓宽加工贸易领域,增加加工贸易比重。 3、进一步巩固改革改制成果,全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一是继续抓好企业改制的规范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重点抓好改制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整优化,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运行机制,促进改制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着重抓好质量、安全、资金、成本等基础管理工作;认真总结,大力宣传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及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推进管理创新。三是规范市属工业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加大对国有(集体)资产、剥离资产、报损核销资产,特别是职工安置费的监管力度;加强国有股管理,盘活存量,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4、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和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坚持自主开发引进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行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立品牌、创名牌的意识,大力推行ISO9000系列认证和14000环保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全面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 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强化指导,优化服务。 着重对已确定的镇示范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新产品,在信息、技术、资金等各方面 ,对上积极争取政策,对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尽可能强化指导与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加快镇工业园区建设。在继续重点抓好六个镇示范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好对绸缪、上黄、别桥、新昌、周城、社渚等镇工业园区的规划、论证、报批工作,构筑工业经济增长新平台。二是突出培育规模经济。着重抓好20个重点企业和30个重点新增长点,力争销售增长3000万元以上企业30个。其中销售增长1亿元以上企业10个,销售增长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0个,销售增长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10个。促进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三是集中精力抓好 15个重点项目、 12个重点新产品,促进新一轮工业大投入。 此外,充分发挥中小工业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拓宽担保领域,加强行业管理;在重点抓好工业经济的同时,积极为商贸企业搞好协调服务;继续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关工作,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机关;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化的机关;改进作风,建设勤政廉洁的机关,全面开创经贸工作新局面。
二○○三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