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 移动端应用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 智能问答

  • 登录个人中心

  • 网站首页
  • 要闻动态
  • 魅力溧阳
  • 政民互动
  • 政府信息公开
  • 办事服务
  •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2004年财政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43440/2008-00053
主题分类:其他 体裁分类:其他 组配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溧阳市财政局
产生日期:2008-03-21 发布日期:2008-03-2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04年财政工作总结
2004年财政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镇(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全市财政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局党组确定的“服务‘两个率先’、实现财政工作新跨越”的基本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 “富民强市”责任,服务发展第一要务;优化整合财政资源,做大财源蛋糕;重点关注农民减负增收,完善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制度和机制,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财政收入再次跃上了新台阶;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合理、财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继续加强和协调征收管理,把做大财政蛋糕、增加财政收入作为第一目标
2004年,全市财政工作围绕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收入征管力度,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在预算收入计划执行过程中,财政部门会同国地税部门及时分解落实年度收入计划,密切配合和积极协助国地税部门加强对各项收入的征管工作。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完善征管手段,推进网络化管理,努力做到月税月清、应收尽收,并加大清欠力度,严格控制新欠。抓好收入分析工作,逐月掌握收入进度。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和收入征收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征管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契税和罚没收入、教育附加、行政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入库工作,深入挖掘增收潜力,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经过财税部门的不懈努力,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的突破,2004年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415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2.60%,比上年增加41470万元,增长33.80%(一般预算收入71190万元,比上年增加18213万元,增长34.38%),再次越上了新的台阶,并再次荣获省政府授予的“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称号。财政总收入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去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市18个镇(区)中,16个财政收入达到1500万元以上,其中:溧城镇、埭头镇财政收入超亿元,受到市政府的表彰。4个镇区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全市预算外各项收入也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任务。全年预算外资金收入上缴专户总额为33970万元。完成综合规费2733万元
2004年全市财政收入在受到中央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经济规模扩大。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为财政增收提供了稳固基础。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4年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加3885万元,增长43.2%,增强了财政增收的内在动力。三是税收结构优化。全市营业税比上年增加5332万元,增长42.5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4个百分点。为财政稳定增收提供了保证。四是三产拉动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地方税收比上年增加7230万元,增长37.8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5个百分点,增强了地方财政增收的后劲。五是财税部门依法治税,公民纳税意识增强,确保了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把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深入贯彻“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两个率先”,按照“富民强市”的思路,认真研究落实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促进我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是预算内、外安排挖革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各类贴息2941万元,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企业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等项目资金约9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向上级借用间歇资金约5000万元,缓解了我市资金周转的困难;三是继续执行好各项退税政策,2004年度利用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增值税12000多万元、退所得税5564万元,出口退税12000多万元,财政政策性退税240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杠杆作用,发挥中小企业风险贷款担保机制作用,市农贷担保中心共为66家农业企业担保贷款2596万元,促进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孕育和成长;五是统筹安排,大力支持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预算内、外安排各中小学基本建设贷款贴息450万元,公共卫生应急准备金100万元,农村五件实事1500万元,就业解困引导资金100万元,失业保险金530万元,使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得到了基本落实。
(三)认真落实 “三农”政策,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履行职能的工作重点,积极筹措安排支农资金,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优化支农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预算内安排支农资金3760万元,向上级部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9518万元,用于农业、林业、水利和农村桥梁、耕地复垦以及茅山老区村级运转资金等,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是市镇(区)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全面落实对全市农民免征农业税的政策,仅此一项减轻农民负担近4000万元。二是实施粮食直补政策。拆借资金1250万元,按照水稻种植面积,全部用于对农民种植水稻的补贴,并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三是提高了村定额干部的补贴标准,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四是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改水等的投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农村五件实事工作,将相关资金纳入专户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有效使用。五是本级财政安排和向上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困难镇(区)的发展。
(四)严格支出管理、稳步推进财政改革,把保“吃饭”、保稳定作为第一责任
严格支出管理,认真编制执行好2004年预算,改革和完善预算支出制度。规范财政供养范围,严格控制人员支出的增长。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建立政府采购联系人制度,严格政府采购程序,同时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项目由原13个增加到35个,2004年政府集中采购资金达4091万元,节约资金503.70万元,节约率为10.96%。
与此同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了以规范财政收支管理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根本目标的财政改革力度。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统筹安排好预算内外财力,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并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调整和完善镇(区)财政体制。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调动了镇区发展经济、涵养税源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调研工作,结合本市实际,认真探讨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办法,为下步改革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积极参与产权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规范改制进程中产权界定、审计评估、资产核销和产权交易行为。2004年共完成市属企业、事业单位改制20户,其中事业10户,企业10户;做好改制企业核销资产的处置工作,采取公告竞价与回购的方式进行处置,全年共处置原外贸公司等5户企业核销资产,取得收入8.52万元;减免土地出让金25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事业改制工作。
在此基础上,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和“压缩一般、保障重点、有进有退”的理财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突出财政保障重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一是保障政府正常运转,进一步健全工资统发机制,确保工资发放。二是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进一步衔接好“三条保障线”,继续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依法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落实失业保险和再就业资金,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三是贯彻科教兴市战略,支持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加大对相关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保障力度。
(五)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把规范财经秩序作为财政管理的基本职责
切实执行《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监督,规范财经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督。认真开展支农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的监管和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深入贯彻《会计法》,大力整顿规范会计秩序。加强《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抓好会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强化会计基础管理。三是加强对各部门、单位、镇(区)各类津贴、补贴和奖金发放的监督。滥发奖金和各类补贴的行为得到有效遏止。四是加强票据管理。严格把好票据领用关、票据缴验关。五是加强财政性资金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制订了相关管理规定,逐步将拆迁资金的运作纳入规范轨道。
(六)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和干部队伍建设
2004年在狠抓增收节支、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始终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改进机关作风和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加强财政管理、提高理财质量、服务“两个率先”的前提,狠抓管理,树新形象。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学习。做到学习经常化、制度化。深入学习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宪法》,切实提高财政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做到政治上靠得住;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2004年举办学习《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班各一期,更新知识,升华观念,提高了财政管理能力。
2、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推进责任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制定了限时办结、承诺服务制度和工作纪律,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为基层、为部门、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服务;认真参与《政风热线》活动,确保了社会各界满意;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的回复工作,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3、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一是抓教育,提高认识。开展贯彻两个《条例》、《行政许可法》和财政“四五”普法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并利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教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二是抓制度,规范管理。制定了《溧阳市财政局内部岗位责任制》,完善了资金拨付和内部监督制约制度,以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合理;建立了《溧阳市财政局党组议事范围》,进一步强化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了《溧阳市财政局工作纪律》,规范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三是抓改革,源头治理。2004年,按市纪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财政改革,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措施,财政部门主抓的六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四是抓考核,严格监督。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与加强财政干部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严格责任追究。按照“量化考核与形象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全体干部职工在组织收入、资金监管、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等方面,制定了考核办法,并严格对照年初制订的责任制进行全面考核,发现问题,严肃追究有关科室和责任人的经济和纪律责任。树立了新时期财政干部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
此外,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1、加强了镇(区)财政工作管理。一是全面开展镇(区)财政信息系统的改版升级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镇(区)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开展镇(区)财政财税检查,促进了依法理财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开展镇(区)级债权债务调查、清理、核实工作;组织清理公款为个人购买保险和借用、拖欠公款,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行政行为;开展全市清理整顿统一着装,净化了行政执法环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常州市人民政府 溧阳人大网 溧阳政协网
溧阳市人民政府  苏ICP备1700361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
网站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网站地图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