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014143440/2008-00056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溧阳市财政局
产生日期:
2008-03-21
发布日期:
2008-03-2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
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是我市积极顺应宏观调控,努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是“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也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个率先”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以优化发展为方向、以优良服务为保障,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为抓手”的工作主题,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超额完成了去年初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支持和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良好开局。
(一)
坚持依法治税,加大征收力度,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06年财税部门把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根本出路,作为增强财政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保障能力的根本保证。一是积极会同、协调税务部门分解落实好全年收入计划,并协调、督促各项收入的及时入库。二是精心组织收入,认真开展纳税评估,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的税收监控,特别是着力加强了对小税种、小税源的征管力度,做到“抓大不放小”和应收尽收;加强了对契税、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征收管理,保持各项收入的均衡增长态势。三是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新机制。四是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坚持属地征收原则,加强收入监管和稽查力度,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杜绝“跑、冒、滴、漏”和虚增财政收入现象发生。2006年共查补入库税收2100万元。
通过以上措施,使我市财政收入再次跃上了新的台阶, 连续5年受到省政府表彰,并荣获全省“财政收入新增贡献奖”。一是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18008万元,增收26920万元,增长29.55%(财政总收入完成279189万元,增长31.85%)。二是主体税种支撑作用明显,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增幅均超过20%,涉地涉房等税收增幅超过30%。三是全市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84.37%,比上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市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33元,增加354元,增长30%。四是全市17个镇(区)中,7个镇财政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其中溧城镇、埭头镇和天目湖镇财政收入超亿元。
(二)
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为抓手,努力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6年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的方针,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财政的良性互动。
第一,合理安排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支出。筹措5000多万元,建立工业发展基金,向上级借入5000多万元,用于支持工业集中区建设,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4000多万元,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向省、常州市申报省级财源建设试点县(市)、省级新产品补助、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专项补贴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科技计划、生态旅游、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和技改贴息等专项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支持高新技术发展,支持重点和规模企业发展,增强骨干财源对财政的支撑作用。
第二,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绿色溧阳建设,筹措贴息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市镇道路建设,安排2000万元,用于绿色通道建设,筹措1.5亿元,用于市政、规划、绿化工程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年退税和减免税收5.2亿元,其中: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1.8亿元、出口退税2.5亿元、所得税减免及退税0.8亿元、财政政策性退税0.1亿元。
第四,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2006年,会同有关部门共向上争取各类财政扶持资金4377万元,支持了民营企业发展,提高民营企业新型财源对财政的贡献率。
同时,各镇(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在支持企业创新,促进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突出“多予少取放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全年各级财政对“三农”实际投入53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4.2%。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向重点支持农业、重点支持农村、重点让农民受益转变,农村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第一,市镇两级财政继续按照财政支农支出“两个高于”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的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渠道安排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态农业、绿色有机食品、设施农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补贴、外向型农业、禽流感防治。安排7000多万元,用于小农水、农桥建设、河道清淤、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整治、灾害预警、水资源环境保护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安排1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支持农村合作组织。
第二,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全面推行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工作,把过去分散在各部门对农民发放资金的工作整合起来,通过“一折通”发放,纳入一折通的农户数为19.9万户(溧城镇、绸缪镇、社渚镇、戴埠镇、竹箦镇和上沛等镇一折通工作做得较好);继续落实对农民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发放各类粮食直补资金2200万元,做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确保各项补贴按时发放;认真落实村级三项资金保障政策,保障标准由6万元提高到8万元,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继续做好困难乡镇的扶贫帮困工作。
第三,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优先支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2006年秋季开始,对全市8703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共安排专项经费1100多万元,2006年秋季每个小学生生均减负110元,初中生生均减负160元。确保免收学杂费政策落实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学生。二是支持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农民参保率达96.1%,1.4万人享受住院医疗补偿,近15万人接受了免费体检。按农村人口人均6元支出标准,安排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医疗需求。深入实施农村“三清”工作,全市50%以上的村“三清”达标。三是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全市安排140多万元,支持乡镇 “农家书屋”建设和开展“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安排40万元,支持“百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完成161个行政村的任务。
(四)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富民优先,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到有保有压、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支出财政保障力度。
第一,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一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养老保险的和基金的征缴工作。全年征缴社保基金40911万元,征缴率达99.7%。二是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了补贴标准,城乡参加低保人数增加8800人,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90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440万元。同时,安排500万元,补充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三是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严格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四是健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共有8771人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保养金639万元。五是积极支持“关爱工程”,完成敬老院新(扩)建项目16个,提高了“五保”集中供养率。
第二,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在落实免费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安排合格学校建设经费500多万元,同时,安排400多万元,用于省溧中、职教中心建设贴息,支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安排1700多万元,偿还农村义务教育银行贷款。二是支持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557万元,同比增长36.9%。继续落实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安排500多万元,用于水西史料馆建设。按规定安排计划生育经费,并安排106万元,全面兑现农村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扶助。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按人均6元安排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三是集中财力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件实事。
(五)全面深化财政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步伐。
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新要求,改进编制方法,细化编制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基本信息模块,建立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系统和单位办公设备等信息库,完善了公用经费分类分档定额标准和相关项目的预算标准,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2005年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和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范围,完善各项配套办法,严格支付方式,规范支付流程,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2006年共有16个部门43个单位正式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目前运行平稳,运转正常。全年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总额10662万元。三是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根据这一改革要求,全面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署、落实,按照新科目转换了收支数据,为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际运行奠定基础。四是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2006年9月实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试点,制定了《溧阳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开发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从非税收入票据入库、购领、使用、缴销全过程的电脑监管,规范了非税收入管理,促进了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五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规范政府采购操作程序,做到采购信息、采购过程和采购结果公开。同时,结合本市实际,积极开展工程公开招标,探索工程采购。全年完成采购总额 640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1.58%。六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迈出第一步。按照《江苏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对全市80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开展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教育条件、教育投入、教育产出与结果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七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政府性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逐步建立政府性建设项目负债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管理,促进各投融资平台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八是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全面清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基本摸清了家底。
(六)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了财政支出管理水平。
2006年,继续对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杜绝各类滥发补贴、奖金、实物等违反财经纪律等现象有所遏制;加强部门预算的监督检查,确保部门预算不突破;加强财政性资金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逐步完善拆迁资金跟踪管理制度,对拆迁资金的核拨严格把关,制止不符合政策的补偿,千方百计节约财政资金;继续实行镇(区)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镇(区)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推行镇(区)财政政务公开;加强市属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剥离的职工安置费的监管工作;深入贯彻《会计法》,大力整顿规范会计秩序。加强《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会计人员日常管理和后续教育工作,强化会计基础管理。
同时,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一是积极配合市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二是开展政府债务调查、清理和核实工作。三是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加强了镇(区)财政管理工作。五是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财政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广大财政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全市财政系统有2个先进集体和5个先进个人分别受到省人事厅、财政厅和常州人事局、财政局表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