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现将2004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当前国土资源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和2005年工作主要思路汇报如下:
一、2004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主要情况
一是深入开展了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把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停、撤、摘、耕”的整改要求,狠抓了开发园区的全面清理(撤销14个乡镇工业园区)、完善了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查处了违法用地案件、清查了新上项目用地情况及农民征地补偿费清欠等工作。同时以土地市场整治为契机,先后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土地登记发证专项检查等重要工作。省、常州市检查组领导对我市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多次肯定。
二是积极和科学保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我局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加强宏观调控和暂停审批建设用地的重大决策,另一方面继续千方百计为经济发展搞好用地保障工作。一是及时在年初报批集体建设用地1246.676亩,同时对近年来报而未供的单位供地(113宗、面积4523.4亩);二是主动为扬溧高速、宁杭高速等重点项目搞好用地材料报批服务。在年底用地“解冻”后,我局加班加点整理材料,及时对上协调并申报各类项目用地面积3700余亩;三是认真做好南片区(燕鸣山庄二期、C202地块、检测中心、苏源电力等)重点项目征地协议签订,完成了104国道、平陵西路、湾溪河两侧土地1765亩(共20个村)绿化带(租)等用地手续办理工作;四是积极盘活并调整存量土地36宗(1951亩),基本保证了急需建设且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工程的顺利开工。另外,年内共审批宅基地345户、面积53.048亩(其中耕地5户、0.931亩),及时解决了部分农民的住房困难。
三是加大了规划修编和土地复垦整理工作力度。我局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组织对各镇(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其中5个镇通过了省厅批准、13个镇通过了常州市局的批准,此次新一轮规划修编具有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我市城乡建设发展要求。同时,为进一步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非农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工作,我局于年初确定并申报复垦项目81个,均选入省项目库(总面积16575.55亩,设计新增耕地或可调整耕地面积12613.3亩)。经过我局与有关镇、村的共同努力,按时完成了年度所有复垦整理项目。经省厅实地验收,共确认新增耕地面积12466.6亩,超额完成了常州市下达的年度补充耕地面积(5000亩指标)一倍之多。另外,我们组织增报并由国家投资的新昌镇土地整理项目(面积14963.6亩),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的评审与确认,争取了上级资金支持,为改善耕作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是提升了地籍基础业务建设与经营城市土地的水平。我局认真开展了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试点、完成了土地变更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加强了城镇地籍信息化建设、完成了全市测量标志普查等工作;坚持以日常地籍管理和土地产权管理为核心,先后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6600宗(面积1409万平方米)、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45宗(面积48.37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126宗(面积443.86万平方米、抵押金额达9.62亿元)、农村居民宅基地变更登记788宗(面积4.1万平方米)。同时,认真做好改制企业土地处置工作,共办理手续210宗(面积267.76万平方米),显化资产额14.22亿元,强化了土地资产管理。
我局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土地收储、出让工作。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阳光操作”制度,今年先后组织对南片区综合地块、西片区1号地块、湾里加油站北侧地块、卡丁车地块、燕鸣山庄二期地块、C202地块、清溪路南段东侧地块、天目湖射击城地块、汽车站北侧地块、锦绣花园东侧地块等33宗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收储和公开挂牌出让,土地出让总面积1720029平方米(2580.04亩),挂牌底价89983.17万元,实际成交总额135449.80万元,超过底价45466.63万元,其中市区土地出让金净收入达71625.38万元。截止12月底,市区出让金到帐53085万元,镇(区)出让金到帐17577万元,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聚了大量资金,并保证了市、镇(区)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
五是规范了矿产资源统一管理。我局先后为92家矿山企业办理了年检及采矿许可证换证手续;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暂停审批新设采矿权的通知》、《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突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重点整治了南山区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的11家采石企业,并要求规模较大的轧石机安装吸尘设备等;严肃查处非法采矿行为,制止并立案查处非法采矿9起;制订相关规划,认真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通过合理收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方法,着手实施矿山环境复绿试点工作;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其调研成果已通过省厅的评审验收;另外与省厅地调院编制的《溧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正在实施之中;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入库工作进展良好,上半年被省厅表彰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工作先进集体。
六是加强了国土资源执法与法律法规宣传。今年,我局以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为有效契机,依法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执法力度与效果明显好于往年。首先,经常开展土地动态巡回检查,对未批先用、少批多占、边报边用及非法转让等违法用地、违法采矿行为进行拉网式检查,下发了责令补办手续或停工通知书,同时对性质严重并立案的12起案件,委托市法院强制执行,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用地、违法开采行为;其次,全力做好国土资源来信来访调处与答复工作,今年共受理来信来访293件、356人次(其中来信197件、来访96件),办结率和答复率为89%(其中上级交办的案件办结率为100%),侧重解决因非法占地或征地补偿不到位引发的信访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尽到了努力;第三,认真搞好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我局积极参加“政风热线”直播活动,每月在《常州晚报·溧阳新闻》专栏开设一期“国土资源管理”专版。充分利用第14个全国土地日前后,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主题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请市政府高清市长发表媒体署名文章。局领导分头召集镇、村领导,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重点民营企业法人进行座谈,虚心听取建议与意见,及时解答国土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达到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效果;第四,组织各镇(区)镇长(主任)和分管领导共40多人参加了常州市“国土管理培训班”,提高了依法用地和集约合理用地与科学保障发展的理性认识。
七是狠抓了国土资源系统队伍与行风建设。年初以来,全系统人员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坚决服从宏观调控政策、严格国土管理的前提下,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国土资源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我局结合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引导干部职工保持良好职业道德,一门心思工作,努力提升为用地单位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窗口服务的新水平。我局以创建“好班子”活动为载体,突出抓好全系统人员的思想作风与行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逐级签订年度工作目标与经济指标责任制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财务管理,规费征收情况良好,认真执行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和工作人员“五条禁令”,确保全系统内部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同时组织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行政许可法》专题学习,加快提高自身素质,规范日常工作行为。目前全系统人员的精神面貌、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等方面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我局先后两次在市级机关部门综合民主测评中均位居前列。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1、用地供需矛盾相当突出。一是由于宏观调控,特别是暂停审批非农建设用地,导致今年我市许多拟建项目、包括符合产业政策的用地项目无法报批和开工建设。目前虽然土地“解冻”,但用地指标十分有限(2004年上级下达我市用地计划1700亩),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国土资源部门工作压力增大。
二是按照常政发[2004]68号《溧阳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规定,今后被征地农民只能直接享受青苗补偿费和附着物补偿费,无疑会加剧征地矛盾;再则,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既带来用地数量猛增,又造成失地农民逐年增多,如果不及时做好安置工作,或在少数地方存在补偿不到位现象,势必会加大征地工作难度。
三是根据《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通知》(苏政发[2004]54号)文件规定,苏南地区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不得低于250万元,而我市很难达到这一标准,这对我市工业用地报批与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了一定障碍。
2、国土信访数量居高不下。我市今年国土信访数量共293件是去年国土信访总量的4倍之多。其突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的地方未按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足额补偿,对被征地农民应享受的补偿款存在少付或拖欠等问题;二是少数企业征地后,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不一,造成互相攀比,还有的企业存在多征少用或少征多用问题,再加上支付农民的补偿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不满情绪并引发信访;三是少数镇、村领导的法律意识淡薄,征地补偿方法简单,且用地公告不到位,特别是未批先占的项目用地手续不合法,“先斩后奏”提前开工,容易导致农民抵触心理。从今年国土信访类型与数量看,非法占地和土地补偿不足引发的来信来访十分突出,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工作压力,也影响了社会稳定,确需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3、土地复垦整理工作难度较大。首先是资源减少,我市通过多年的荒山开发所剩“四荒”资源严重不足。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下可开发的面积相对较少,而且土地开发难度和经费投入相应增加。另外圩区的工程挖压废地和废河、塘、滩土地复垦难度增大(原因是土源不够且投资成本大,荒废的水面普遍经营水产养殖),圩区复垦开发项目几乎没有;其次由于土地后备资源逐年减少、特别国家扶农政策农税减免、粮食直补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扬等多种因素影响,镇、村(含土地承包经营户)土地复垦开发积极性开始下降,我市今后完成新增耕地和“占一补一”任务难度越来越大;再则农林部门对25度以下灌木林、疏林地控制较严,制约了丘陵山区开发项目实施,对长期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也将受到影响。
4、矿产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我市现有水泥生产能力近2000万吨,年需消耗石灰岩矿石近1000万吨。另外有110座左右的石灰窑,年产石灰约330万吨、年消耗优质石灰岩528余万吨,累计年消耗石灰岩矿石1600余万吨。但是我市现有的石灰岩资源远景储量仅2亿吨左右,只能满足建材企业8-10年的生产期限。如果周边县(市)有部分矿石投运本市,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溧阳石灰岩矿石资源供求矛盾。与此同时,随着我市近几年开山采石企业增加,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特别是公路沿线直观可视范围的采石宕口,既毁坏了森林资源,又破坏了自然环境。我们虽然对禁采区和公路沿线开山采石宕口进行了整治,但废弃的采石宕口,已永久破坏了生态自然环境。另外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建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发现南山区域10多家矿山企业时采时关的问题,如果放松管理,可能发生擅自非法转让或倒卖采矿权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此外少数采矿企业忽视安全生产,违规操作并导致安全事故不断,不利于社会稳定。
5、国土资源人员业务素质与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整个系统人员对本职业务的钻研程度、特别是运用实际工作的技能与上级国土部门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部分干部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不够踏实,需要尽快完善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打造全系统队伍建设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