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市政府关于印发溧阳市2004年创建平安大道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155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溧政发[2004]111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
产生日期:
2004-06-30
发布日期:
2008-03-17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溧阳市2004年创建平安大道工作实施方案
市政府关于印发溧阳市2004年创建平安大道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溧政发[2004]111号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办局、直属单位:
现将《溧阳市2004年创建平安大道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四年六月三十日
溧阳市2004年创建平安大道实施方案
2004年是我市开展创建“平安大道”活动的第五年,也是实现省政府提出“用三至五年时间,把104国道、241、239省道都建成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满意的平安大道”的关键性一年。为进一步深化“平安大道”创建工作,保障我市主要干线公路安全畅通,创建良好的公路交通治安环境,全面实现“交通安全畅通,治安秩序良好,执法公正文明,警务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大道”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公安部《2003年创建“平安大道”工作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的需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夯实基础、立足长远”的要求,继续强化对干线公路交通治安环境实施综合治理,在巩固国道、省道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公安交通部门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市镇道路的交通和治安管理,全面推进创建“平安大道”工作。
二、创建范围
2004年的创建范围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就是继续将104国道、241省道公路创建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不断巩固创建成果,形成科学的公路交通治安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就是将239省道和市镇道路全部纳入创建范围,管理力度向农村地区和市镇道路拓展延伸,积极探索市镇道路管理的新路子,实现“平安大道”创建工作由“点”向“面”推进。
三、创建目标
根据公安部《平安大道标准》和《平安大道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建“平安大道”等级评价,以评价促创建。通过创建活动,实现全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治安刑事案件下降,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今年力争104国道、241省道、239省道创建等级分别达到一、二、三等管理水平。
四、创建责任
围绕创建目标,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落实创建责任,健全道路交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一)公安部门责任
1、强化道路交通管理,按照全省整顿交通秩序的目标和工作重点,紧紧抓住“四危五重”管理,推动警力上路,依法大力查纠干线公路无证驾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超载、抛洒滴漏、不按规定超车、夜间不按规定使用灯光、不按规定停车、不按规定运输危险品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2、进一步提高对群死群伤交通事故、严重交通堵塞、群体性堵路事件和恶劣天气等情况的快速反应和妥善处置能力。要制定和完善快速反应工作预案,快速处置公路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及时指挥疏导交通,确保不发生30分钟(1公里)以上的交通堵塞。
3、排查和治理创建路段事故多发点、段,消除安全隐患,积极会同市安监部门提出道路隐患整改建议,协调交通、建设部门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标线,在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点、段设置警告标志或安全防护设施。同时,深入排查农村地区和市镇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积极提出整改建议。对尚未整治的路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勤务管理,重点监控。
4、积极推进和加快道路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科学应用水平。在104国道上兴、239省道社渚、241省道戴埠治安卡口已有公路电子监控设施的基础上,年底前,再在104国道新联段安装一组公路电子监控设施,以充分发挥电子监控和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在交通治安管理、信息查询、违法记分和转递等方面的作用。
5、以新的《交通安全法》实施为契机,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和机动车上牌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力争提高农村农用车、摩托车上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的办证率,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6、建立道路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公路治安管理。要合理布建道路交巡警中队和治安卡口,实行动态的、快速反应的弹性勤务模式。建立以道路交巡警中队为主体,刑警、治安警协同作战的三警联动机制,形成路上巡、车上打、站上查、沿线挖的高压态势,及时打击敲诈勒索、“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一路平安、一方平安。
7、要加强对公安交巡警队伍的教育与管理,深入开展“公正执法树形象”教育活动,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切实解决执勤过程中“冷、硬、横、推”等突出问题,规范执法行为,防止道路“三乱”发生,促进交巡警队伍规范化建设。
(二)交通部门责任
1、加强道路日常养护巡查,及时修复坑洼路面,对大面积损坏路段,根据养护计划合理安排维修工程,确保创建路段路面完好率要在95%以上。要加大施工路段管理力度,规范施工作业,落实安全防护和交通疏导措施。
2、对创建道路沿线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时设置和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新建、改造的道路,施工结束及时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将交通工程与安全设施同步进行;已建成的道路,标志、标线没有到位的,按管理权限拿出预算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3、按计划改造危险桥梁和危险路段,在高路基路段、沿河段增设防护设施。加大事故“黑点”整治力度,对2004年排查出来的事故“黑点”整治要完成80%以上。对险桥险段暂时无条件整改的,要坚决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杜绝安全责任事故。
4、保持道路环境良好。结合“路政管理示范路”、“文明样板路”创建活动,加强道路用地范围和集镇路段管理,严格查处货运车辆超载和抛洒滴漏等违法行为,消除违章建筑、占道施工、乱设广告牌等,确保创建路段无“马路市场”、无打谷晒场、无占道堆物。
(三)工商部门职责
1、加强对农贸市场和道路沿线集镇的管理,将小摊小贩全部安排在指定地点经营,坚决杜绝马路市场。
2、加强对路边饭店、修理店、加油站、旅馆等行业的管理,教育业主不占道经营,不招手拦车影响交通,不敲诈顾客,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3、改变传统习惯,取缔马路集市。要转变思想观念,提前做好宣传工作,彻底取缔利用公路进行集市贸易的行为,还道路于交通,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四)其他部门职责
1、教育部门要对学生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学生不走机动车道,骑自行车不双手离把,截头猛拐,不骑自行车带人,不在公路上打闹嬉戏,不向过往车辆投掷杂物,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的规定,维护交通安全,尤其要加强学生接送车车主的安全教育,防止出现群死群伤交通安全事故。
2、医疗卫生部门要协助公安交巡警部门做好交通事故伤员的抢救工作,建立交通事故伤员抢救机制,开辟交通事故伤员救治“绿色通道”,组织急救队伍,及时抢救事故伤员,减少事故伤员死亡,降低交通事故伤员死亡率。
3、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公安交巡警部门的协作,为道路交通管理提供服务,做好天气预测,提前向公安交巡警部门发布恶劣天气信息,协助公安交巡警部门科学决策,落实措施,强化恶劣天气道路交通管控。
4、宣传部门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创建“平安大道”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及时报导创建活动情况,总结推广创建经验,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五)道路沿线镇(区)职责
1、加强对本辖区创建工作的领导,制定创建方案,落实各创建部门的责任,与创建单位签订责任状,检查督促部门工作,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交通安全镇(村、企)建设。动员群众积极投入创建活动。结合开展“文明户”、“文明村”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创建“平安大道”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安全公约》要签发到家家户户,教育群众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3、教育群众维护交通设施和交通安全,不在道路上打谷晒场,不占道堆物摆摊设点,不在路边设非交通标志,不损坏道路交通标志、交通安全设施和路旁树木,不哄抢财物。
4、教育群众主动协助公安交巡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调解民间纠纷。本村村民发生交通事故后,不上路拦车堵塞交通,不殴打交通肇事驾驶员和车主,不扰乱公安交巡警部门和相关执法部门的工作秩序。
5、对镇村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时设置和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
五、创建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道路沿线镇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平安大道”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认真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强领导,扎实展开创建工作。
(二)落实创建责任,强化检查督促。道路沿线镇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层层分解创建目标,逐项落实创建任务,结合本镇(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严格检查考核。
(三)开展联动整治,形成创建合力。市安委会要主动牵头,协调安监、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国道、省道沿线交通事故“黑点”,改造险桥险段,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搬迁“马路市场”,清理违章占道和违章建筑,对违法多、秩序乱、事故频发、治安状况复杂的重点路段,组织区域性专项整治。
(四)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国道、省道沿线镇(区)要广泛利用新闻媒体,争取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创建“平安大道”的目的、意义,报道创建工作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扩大影响,形成声势,赢得社会各界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使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