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市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农业普查的通知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677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溧政发[2005]174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
产生日期:
2005-12-20
发布日期:
2008-04-2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第二次全市农业普查的时间、内容、范围、机构等
市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农业普查的通知
溧政发[2005]174号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办局、直属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国发[2005]13号)、《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农业普查的通知(苏政发[2005]81号)和《常州》(常政发[2005]207号)精神,我市将于2006年底开展第二次全市农业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农业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和市情市力调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及发展变化情况,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耕地利用、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为研究确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搞好我市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利于摸清全市农业资源状况,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各镇(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强化组织协调,加强宣传发动,确保顺利完成普查任务。
二、农业普查的时间和内容
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资料。
普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二)镇(区)、村(居)委会及社区环境情况;(三)农业土地利用情况;(四)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五)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情况;(六)农民生活质量情况。
三、农业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农业普查涉及面广,任务重,参与部门多,工作难度大。各镇(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市、镇(区)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要求,认真做好农业普查的实施工作。对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推动工作开展。
各级普查机构要根据普查方案,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宣传动员、试点摸底、入户登记、数据处理、资料开发等各阶段的工作。要层层建立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对普查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数据质量。要积极利用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三农”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在普查工作中,凡符合普查对象的有关单位和农户,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常州市统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此次普查的具体要求,按时如实填报普查表,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对虚报、瞒报、拒报、退报,以及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予以查处。
农业普查取得的资料,必须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得作为任何部门和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普查对象的资料必须履行严格的保密义务。
四、农业普查机构、人员和经费
为加强对农业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具体负责农业普查的日常、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各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把农业普查工作作为重大事情来落实,抓紧设立相应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要认真选调和落实普查力量,提供和配备必要的办公条件,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要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做好普查工作。
对普查工作所需经费,各级政府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实施。
附件:溧阳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附件:
溧阳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 长:狄立新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宗荣庆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偰立昕 市统计局局长
刘来兴 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黄幸福 市农林局副局长
成 员:朱洪伟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甘正富 市委农工办副主任
张献彬 市科技局副局长
彭胜秋 市民政局纪委书记
陈旭强 市财政局副局长
阮正华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蒋建国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芮玉昌 市规划局副局长
沈荣新 市经济贸易局副局长
陈福保 市水利局副局长
戴春荣 市统计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戴春荣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史立峰、王东升两位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