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经贸局溧阳市新兴产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988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溧政办发[2008]184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8-11-27
发布日期:
2008-12-05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转发市经贸局溧阳市新兴产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经贸局溧阳市新兴产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溧政办发[2008]184号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办局、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经贸局《溧阳市新兴产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溧阳市新兴产业三年跃升计划
(2008-2010年)
市经贸局
(2008年11月)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加快调整我市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科学、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食品医药、新型建材、新能源及新材料等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溧阳市新兴产业三年跃升计划。
一、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发展态势良好,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形成了食品医药、新型建材、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的雏形。
1.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例,风能发电设备、核电配套、生物质能源相关产品齐头并进,配套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特别是现有的优势产品基本分布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各相关企业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有利时机,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产品品质,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先机、赢得空间,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项目投入大幅增加。从已掌握的情况看,到2010年,新兴产业的累计投入有望超过50亿元。一是从项目投入的资金来看,大项目较多,超5亿元的项目2-3个,超亿元项目不少于10个;二是从项目投入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新材料方面;三是从项目投入的分布来看,涉及面广,各镇均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四是从项目的性质来看,有不少项目并非简单的扩产,而是新产品的开发或新技术的应用。
3.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市场需求增加、技术不断创新、成本逐步降低,企业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4.政府激励政策不断出台。近几年,国家已经多次出台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如《可再生能源法》、《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在我市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高,大企业、大集团尚未形成。
2.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产业还未能及时跟进。
3.目前新兴产业研发团队较为缺乏,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二、发展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1.发展新兴产业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传统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环保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各地在发展传统产业上已有所控制,并转向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市如不及时适应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很可能在今后的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发展新兴产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前一轮的经济增长是以高投入外延型为主的增长,后一轮经济发展将更注重科学的、协调的发展,提倡内涵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发展新兴产业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可有效扩大社会就业面,吸纳大量劳动力,并可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溧阳市新兴产业战略升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为抓手,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末,形成几个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及一大批有特点、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形成食品生物医药产业群、新型建材产业群、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群等三大产业群;形成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5个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的工业产业布局,构筑信息化、全球化、环保化的新兴产业基地框架。
三大产业群到2010年末,按现价计算,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
——食品生物医药产业群,重点发展啤酒、脉络宁针剂、工业酶制剂、医药制剂等。主要扶持重庆啤酒集团常州天目湖啤酒有限公司、江苏天禾迪赛诺制药有限公司、溧阳顺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奥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到2010年末,全市食品生物医药产业销售额50亿元,年均递增35%。
——新型建材产业群,重点发展高标号特种水泥、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大型建筑构件、高档炻质波纹瓦、桥梁用建材等。主要扶持江苏金峰水泥集团、江苏苏特水泥集团、溧阳市万兴特种建材厂等龙头企业,到2010年末,全市新型建材产业实现销售额100亿元,年均递增35%;
——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群,重点发展生物柴油、多晶硅、有机硅等。主要扶持江苏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江苏能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兄弟化学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到2010年末,全市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额50亿元,年均递增40%。
四、溧阳市新兴产业跃升的主要举措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规划新兴产业发展
在对我市经济特点、科技发展水平和三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整体布局、科技水平、资源开发、资源保护、区域市场定位、国际国内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等系统配套性问题,以超前的战略思维,制定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思路。
(二)加快创新建设,增强新兴产业发展内在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着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形成一批具有导向作用和产业集群效应的新兴产业为目标,初步建立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拥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投融资政策体系
,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健全和完善投融资体制,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引导、鼓励资本向新兴产业流动,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在加强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支持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风险投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鼓励政府和有关部门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允许风险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鼓励企业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促进新兴产业产业化。
(四)
加强人才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增强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人才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坚持把人才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制定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加大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留学归国人才,促进创新人才向新兴产业聚集。加强专利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重点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化中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知识产权服务终端、知识产权预警、监管系统以及执法协作、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认真处理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大力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
认真研究我市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确定主题,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通过财政引导、税收优惠和产权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围绕上级支持新兴产业的各项政策,积极向国家、省、常州市推荐优秀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大力发展,促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六)努力开展国际合作,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国际化
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注重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新兴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加强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积极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对引进技术装备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安全环保措施等方面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集成和提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国际化进程。
(七)
强化环境建设,切实保障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服务措施,强化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强化载体建设,重点完善能源、电力、水、交通等公共设施。建立统一的新兴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系统,完善技术交易手段,加快建立技术中介经营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积极建设人才、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市场,以促进人才、技术、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流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