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转发市经贸局溧阳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1005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溧政办发[2008]192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8-12-10
发布日期:
2008-12-30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转发市经贸局溧阳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
关于转发市经贸局溧阳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溧政办发[2008]192号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办局、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经贸局《溧阳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二月十日
溧阳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年跃升计划(2008-2010年)
市经贸局
(2008年11月)
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的主体,现代装备制造业则是制造业中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坚持科学、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市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总体态势良好,形成了输变电、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和锻造、铸造等支柱产业集群。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300多家,产品涉及电气及通讯设备、农牧饲料机械成套设备、车辆配件、机床、五金、环保机械、风能、电梯配件、石化医药食品机械、工程建材矿山机械、钢结构制造、道路设施和锻造、铸造及精加工等几十个行业,其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75%左右,涌现出一大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规模企业。
在我市产业规划中,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着眼于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配套产业基地,全力打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加工等产业群。其中,以电线电缆和变压器为重点,着力提升输变电设备的整体配套性和产品系列性,拉长输变电设备制造的产业链条;以工程机械和车辆配件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工业的配套产品和重大工程的辅助设备,同时推进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开发。
(二)现代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1.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主机产品少,配套产品多,难以形成产业链中带动性强的龙头产品。
2.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仍以粗放型外延式发展为主,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技术、工艺、装备及制造水平相对较低,产品竞争能力相对较低。
3.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虽有部分产品规模居全国前列,但高端产品的研发及制造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更难与国际知名企业抗衡。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意义
1.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是我市制造业提档升级面临的重大机遇。目前世界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世界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我市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水平,将决定我市未来几年的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也将决定我市今后在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前一轮的经济增长是以高投入的外延型发展为主,后一轮经济发展,将更注重科学的、协调的发展,提倡内涵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时期,率先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确立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缩短与发达城市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战略升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吸取国内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科学总结我市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努力将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末实现现代装备制造业战略升级的第一阶段目标,即高新技术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优;形成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及一大批有特点、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形成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锻造、铸造产业集群等三大支柱产业群;形成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5个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的工业产业布局,构筑信息化、全球化、环保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框架。
到2010年末,按现价计算,三大支柱产业群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工业增加值200亿元。
——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10年末实现销售额200亿元,年均递增30%。重点发展各种容量的电力变压器、电力开关柜、电力电缆、超高电缆附件、电工材料及配套件,提高输变电设备的整体配套性,形成完整的产品系列和产业链。重点扶持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江苏华朋集团、江苏安靠电缆附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机械制造产业群,到2010年末实现销售额150亿元,年均递增30%。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车辆零部件、环保节能机械、不锈钢制品等,其中侧重发展车辆零部件和环保节能机械。全面提升整车和零部件的制造水平,重点扶持江苏上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力士汽配有限公司、江苏力乐集团等龙头企业,全市工程机械、车辆配件产业到2010年末实现销售额100亿元,年均递增30%;环保节能机械以节能减排为契机,大力提升环保机械、节能机械产品的制造水平,重点发展环保设备、节能设备,重点支持溧阳中材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江苏金源锻造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保龙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全市环保设备、节能设备产业到2010年末实现销售额50亿元,年均递增45%。
——锻造、铸造产业群,到2010年末实现销售额150亿元,年均递增40%。重点发展特大型锻件、车辆用专用铸件等,重点扶持溧阳市科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金源锻造股份有限公司、溧阳市华力金属加工厂、江苏钢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跃升的重点和举措
(一)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战略升级的重点
1.产业技术的升级。一是技术创新体制的升级,完善技术入股、技术创新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扶持政策,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企业装备的技术升级,提升制造水平;三是全市技术配套、协作及集体攻关能力的升级;四是科技研发及应用能力的升级,发挥我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中的排头兵作用。通过产业技术的升级,力争将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水平,部分重点产品的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产业规模的升级。首先,实现企业营销水平的升级,鼓励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其次,实现企业产品升级,鼓励企业产品向终端延生,形成产业链;再次,实现企业资产重组的升级,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同时鼓励优势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通过产业规模的升级,促使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迈上新台阶。
3.产业品牌的升级。以争创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作为发展目标,全面塑造溧阳品牌。力求在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品牌知名度、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有较大突破。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名牌创建和技改的投入,把品牌建设与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把名牌产品做大做强。通过产业品牌的升级,实现我市装备制造业品牌档次的提升。
4.产业管理的升级。一是政府管理体制的升级,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二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升级,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目标,实现企业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三是管理手段的升级,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及管理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5.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市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提升。通过对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总体上形成行业分布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产品以最终产品为主、企业性质以民营为主、支柱产业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工业增加值增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6.产业布局升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城区区域的扩张,传统的企业依公路、铁路、运河而建的工业布局必须调整。企业布局调整总的方针,是高新技术产业向省级开发区集中,污染企业、专业性强的企业分门别类地向相应的专业园区集中,通过对企业布局的调整,提高产业集聚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逐步实现由现在的行政区划经济过渡到工业集中区经济。
(二)现代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举措
1.积极优化产业升级的环境。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信息化;二是积极融入常州港航运体系,有效整合沿河港口资源,建立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现代运输方式;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平诚信的竞争环境;五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六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利用体系,特别是电力供应,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实行清洁生产。
2.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我市产业要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民营、外资企业为主力军,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资产重组、企业上市、招商引资及多元经济组合等途径,加速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3.加快实施产业信息化工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开展机械行业的三维CAD、流程工业ERP的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加大人才培训、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态势;其次,继续做好产业信息化工程专项实施工作及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完善示范企业认定标准,开展动态跟踪管理;再次,加强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支持力度。
4.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政策措施,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攻关,实现在高新技术,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上的突破;另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到传统产业中,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增长方式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式提升型转变。
5.进一步完善融资体系。加大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在我市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方面的支持,为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跃升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和风险基金,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引导工业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发展资金,鼓励优势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积极探索加工贸易发展的新模式;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及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
6.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体系。人才资源短缺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完善人力资源体系,是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常州科教城为依托,以我市职业学校为重点,努力为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其次,以人才为本,优化引智环境,采取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吸引市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发展;再次,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和股票期权奖励及年薪制等多种激励方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正确处理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环境保护及其它产业发展的关系。结合我市实际,借鉴国内外发展的有益经验,在提升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我市经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上计划,如无不妥,请转发执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