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804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7-12-19
发布日期:
2008-05-0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关于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关于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08
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7年12月19日在溧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朱高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出我市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和“两个率先”总揽财政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突出“三提升一实现”工作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经过共同努力,完成了全年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市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我市2007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13689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153500万元,完成1535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加35492万元,增长30.08%(财政总收入完成40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20811万元,增长43.27%)。一般预算收入的具体项目预计完成情况是:
国税35000万元,比上年增加8844万元,增长33.81%(其中:增值税(25%)29880万元,比上年增加6478万元,增长27.68%;新办、涉外企业所得税5120万元,比上年增加2366万元,增长85.91%)
地税84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629万元,增长32.55%。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35500万元,比上年增加6768万元,增长23.56%。
增值税政策性退税1000万元,比上年增加749万元,增长298.41%。
以上收入,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7年我市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117975万元(不包括专项财力、列收列支及上级补助等),其中:镇区财力36475万元,市本级可用财力为81500万元。考虑到必不可少的支出需要,调入财力13188万元,本级可用财力合计为94688万元。
市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我市2007年财政支出预算112459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75347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94688万元。调整后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31163万元。全年市、镇(区)两级财政支出131163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加29836万元,增长29.45%,其中市本级支出为94688万元(以上支出中,不包括用本级专项资金安排的专项支出、列收列支支出和上级专项补助支出等)。主要支出的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338万元,比上年增加1256万元,增长6.25%。
公共安全支出10924万元,比上年增加1387万元,增长14.54%。
教育支出37592万元,比上年增加9761万元,增长35.07%。
科学技术支出2289万元,比上年增加256万元,增长12.5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57万元,比上年增加291万元,增长19.85%。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41万元,比上年增加1889万元,增长51.73%。
医疗卫生支出5822万元,比上年增加1659万元,增长39.85%。
环境保护支出1796万元,比上年增加782万元,增长77.12%。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396万元,比上年增加1906万元,增长29.37%。
农林水事务支出10135万元,比上年增加2349万元,增长27.16%。
交通运输支出1905万元,比上年增加408万元,增长27.25%。
2007年,我市财政收入仍保持较高的增幅。收入预算执行较好的主要原因:一是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又好又快”发展方针,突出“三提升一实现”工作主题,扎实开展工作,坚持质量并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财税部门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我市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培育和壮大财源基础。二是财税部门严格执行税收和收费政策,继续加强征管力度,改善征收手段,规范税收秩序,努力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持续增长,结构渐趋合理,效率明显提高,为推进我市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由于本年度尚未结束,以上财政收支仍是预计情况,与实际收支有一定的出入,待年度结束决算编成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07年度的财政决算情况。
各位代表,2007年财政工作曾经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首先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易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在国家宏观调控趋紧的大背景下,要素制约依然存在(如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扬、用地审批、项目审批更为严格、银根趋紧等),这些都将制约我市经济的发展;税收政策的调整和部分收费项目的取消或降低收费标准影响我市财政收入。第二是由于税收连年高速增长,收入基数不断提高,保持收入高速增长难度加大。第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本预算年度内工资制度改革和即将出台的公务员津补贴改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太湖流域污染防治等政策将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再加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势必增加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这些减收增支因素,加大了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
为此,我们认真分析形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生财,规范用财,财政收入得到了稳步增长,支出效益进一步提高,圆满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工作再次跃上了新的台阶。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大家对财政工作的支持。2007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围绕服务发展目标,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财政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式、思路和手段,建立健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机制。根据财力可能,合理安排对经济发展的投入,通过预算、税费、贴息等财政手段,促进结构调整、质量优化、效益提高,千方百计做大财源“蛋糕”。一是增加促进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内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各类贴息及项目配套资金2800万元,支持高新技术发展,支持重点和规模企业发展,增强骨干财源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二是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绿色溧阳建设,投入建设资金约1.5亿元,用于凤凰公园改造、文化中心建设、水西史料馆扩建改造、市镇道路修建、绿色通道建设、城乡规划等,投资环境明显提升,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全年退税和减免税收预计6.06亿元,其中: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增值税1.86亿元、出口退税2.8亿元、所得税减免及退税1亿元、财政政策性退税0.4亿元,支持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多予少取放活”,强化
支农惠农的财税政策,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按照财政支农支出“两个高于”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投入,深入推进农村道路通达、文化、农民健康、教育培训、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预算内外安排资金约9700多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补贴、禽流感防治、小型农田水利、农桥建设、河塘清淤、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整治等,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成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扶持农民务工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就业能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完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机制,全面落实对农民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确保20.59万户农民的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补贴3489万元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进一步做好镇(区)债务的化解工作;筹措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继续做好困难乡镇的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投入资金1530万元,农民参保率达100 %;继续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三)
围绕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切实
加
强收入征管,确保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007年财税部门切实加强征收管理,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是精心组织收入,建立和完善征收机关征管质量考核办法,努力做到“抓大不放小”和应收尽收;加强对契税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征收管理,着力改善征收手段,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税源调查和收入结构分析,关注研究国家调控政策影响和税收政策调整,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新机制。三是继续规范税收秩序,严格执行属地征收原则,加强收入监管、稽查,禁止乱拉各种税费,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杜绝“跑、冒、滴、漏”和虚增财政收入现象发生。
(四)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构建和谐溧阳协调发展。
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一是积极履行财政职能,大力支持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筹措各方资金,努力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教育装备标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安排1460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政策,安排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经费850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1000余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432万元,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5860万元,努力消化农村义务教育负债;重视对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安排,促进科技进步;支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卫生保健制度;认真开展文化“三送”工程、百村健身工程;二是积极筹措资金,围绕构建社会保障、困难救助、治安防控3大体系、实施社保、医疗等9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办好10件实事,大力推进各项3910民生实事工程建设。积极配合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257万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安排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社保补贴1400万元;完善助残、助学、助医、助孤、助老、助困六大救助制度;筹措资金近800万元实施“关爱工程”建设;安排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60万元,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全覆盖;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安排大防控、紧急报警、单警装备、社会综合治理等经费近500万元,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创建平安溧阳;三是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年内筹措近3700万元资金用于水源地保护、太湖流域污染防治、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节能减排、农村垃圾处理等,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生态和谐发展,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五)
围绕提高理财水平,
全面深化
财政改革,
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扩大编制范围,改进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扩大实施范围,完善各项配套办法,严格支付方式,规范支付流程,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三是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科学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四是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促进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五是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完善政府采购目录,规范政府采购操作程序,做到采购信息公开,采购过程公开、采购结果公开和评标结果的公正性。六是规范政府性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逐步建立政府性建设项目负债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管理,促进各投融资平台规范运作、平衡发展。七是积极推进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工作,全面清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摸清家底,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规范资产处置、配置行为,促进资产优化配置,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八是做好财政体制调整工作。适应省管县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及新一轮财政体制调整,做好测算和对接工作,确保体制顺利调整、平稳过渡。
(六)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着力完善财政内外监管机制。
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努力构建内外结合、涵盖财政资金运转全过程的财政“大监督”格局,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部门预算的监督检查,硬化预算约束机制;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制定规避和消化风险的措施,积极防范财政风险;规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分配秩序,杜绝各类滥发补贴、奖金、实物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逐步完善拆迁资金跟踪管理制度,对拆迁资金的核拨严格把关,节约财政资金;继续实行镇(区)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镇区财政行政执法行为;立足全市会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狠抓增收节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减排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围绕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积极支持农业、企业、科技、收入分配及行政等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财政收入
2008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一般预算收入18000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26500万元,增长17.26%(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46800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68000万元,增长17%)。一般预算收入分项目情况是:
国税42000万元,比上年增加7000万元,增长20%(其中增值税35856万元,比上年增加5976万元,增长20%;新办、涉外所得税6144万元,比上年增加1024万元,增长20%)。
地税101640万元,比上年增加17640万元,增长21%。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36660万元,比上年增加1160万元,增长3.27%。
增值税政策性退税300万元,比上年减少700万元,下降70%。
(二)财政支出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完成以上收入,全市财政预算内可用财力为138479万元(不包括专项支出、列收列支支出),其中市本级财力92516万元。考虑到正常支出的需要,本次预算继续调入财力5000万元,市本级财力总计为97516万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加2828万元,增长2.99%。
2008年财政支出预算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08年度全市财政可用财力为143479万元,安排支出143479万元。其中市本级总财力为97516万元,安排支出97516万元。
支出安排的顺序是:第一,确保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工资的发放;第二,确保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支出;第三,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预算安排的具体办法和有关情况如下:
2008年预算编制方法是:按照先人员工资、后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的顺序,保证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和正常的公用支出,坚持先预算外后预算内,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
预算支出草案中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152万元。
(2)公共安全支出12466万元(含农林局森林公安)。
(3)教育支出36674万元(不包括教育费附加6000万元)。
(4)科学技术支出3765万元。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639万元。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52万元。
(7)医疗卫生支出6382万元。
(8)环境保护支出4424万元。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438万元。
(10)农林水事务支出11149万元。
(11)交通运输支出351万元。
(1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旅游、外经、供销、粮食、安监局等)2651万元。
(13)其他支出24742万元(其中镇区支出15474万元)。
2008年中央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对过热行业的宏观调控,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协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财政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质量并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预计我市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为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产业结构改善有一个过程,宏观调控对部分行业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予以消除,经济生活中不可预见的因素仍然很多;税收政策和收费政策的调整将影响我市的财政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公务员津补贴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环境保护投入、民生工程等政策性增支将增加财政支出压力,再加上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财政平衡难度将会更大。为此,我们只能从紧安排2008年度预算,一些部门、单位的支出需求难以完全满足,请大家理解。同时,希望社会各界能继续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我们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狠抓增收节支,保障重点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努力实现2008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三、明确目标,开拓创新,力争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8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一年,做好2008年度财政工作,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依法征收、优化结构、壮大财力、深化改革,强化监督,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履行财政职能,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运用税收、贴息等经济杠杆,发挥“四两拨千斤”经济效应;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溧阳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依法
治税
,力争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加强收入分析,大力开展纳税评估,强化重点税源管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收入,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继续规范税收秩序,严格属地征收,加大稽查力度,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着力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税收属地征收管理,逐步完善市、镇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整体管理范围;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加强管理和监督,规范采购行为。
强化财政监管,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和水平。
加强部门预算监督检查,强化预算约束力,维护预算严肃性;严格财经纪律,严格禁止机关事业单位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和超前消费,杜绝各类滥发补贴、奖金、实物以及公费旅游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挥霍资金的行为;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的跟踪管理,确保城市建设、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支出效益。
各位代表,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完成2008年度财政预算收入任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认识到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2008年,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的支出需求将会更大,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财政平衡仍然较为困难。为此,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增收节支,强化举措,加大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力争实现2008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