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814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6-01-17
发布日期:
2008-05-0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2005年度财政决算报告2006年度财政预算报告
关于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6年1月17日在溧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朱高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出我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
2005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扎实工作,财税部门以“两个率先”总揽财政工作全局,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经过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批准我市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82231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89367万元,实际完成91088万元,完成预算的101.93%,同口径比上年增加21593万元,同比增长31.07%(财政总收入预算18960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210000万元,实际完成211752万元,完成预算的100.83%,比上年度增加47594万元,增长28.99%)。一般预算收入的具体项目完成情况是:
国税18219万元,比上年增加2751万元,增长17.79%。
地税48183万元,比上年增加12009万元,增长33.20%。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19295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6333万元,同比增长48.86%。
增值税政策性退税506万元,比上年减少101万元,下降16.64%。
行政事业性收费5897万元,比上年增加399万元,增长7.26%。
以上收入,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5年我市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76290万元(不包括排污费等专项财力以及行政性收费列收列支和基金支出财力),其中:镇区财力19561万元,我市本级可用财力为56729万元。根据年度实际支出情况,调入资金6229万元,本级可用财力合计为62958万元。
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批准我市2005年财政支出预算71090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55301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62908万元。调整后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82469万元。全年市、镇(区)两级财政实际支出82519万元,完成预算的100.06%,比上年增加15042万元,增长22.29%,其中市本级支出为62958万元(以上支出数中,不包括用本级专项资金安排的专项支出和上级专项补助支出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列收列支支出等)。主要支出项目的情况是:
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5955万元,比上年增加1485万元,增长33.22%(包括土地管理办案费用)。
文体广播计划生育事业费等支出2145万元,比上年增加240万元,增长12.60%。
教育支出23185万元,比上年增加1685万元,增长7.84%(不包括教育附加和教育基金安排支出3500万元及其他支出中安排500万元)。
医疗卫生支出5766万元,比上年增加852万元,增长17.34%。
科学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1415万元,同比增长15.86%。
城市维护费4941万元,比上年增加3239万元,增长190.31%(其中镇区安排3491万元)。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827万元,比上年增加211万元,增长13.06%。
行政和公检法司支出25160万元,比上年增加6011万元,增长31.39%。
2005年,我市财政收入仍保持较高的增幅。收入预算执行较好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工业投入大幅度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逐步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继续得到较好执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较快发展,经济的增长带来财源的增长,税基日益雄厚。其次,财税部门继续加强收入征管,提高征管效率,为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提供了保障。第三,企业和公民纳税意识有了进一步加强。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继续增长,结构渐趋合理,效率明显提高,为推进我市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目前,财政决算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待决算编成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财政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一年中,财政工作曾经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首先,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问题依然存在,受宏观调控影响明显,增加了完成和超额完成财政收入的难度。其次,中央级税收和中央、地方共享税收增幅较大,占总收入的比重较高,对可用财力造成一定影响。第三,由于税收连年高速增长,收入基数不断提高,保持收入高速增长困难较大。第四,支出方面,各类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收支平衡难度加大。为此,我们认真分析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的效益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工作再次跃上了新的台阶。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大家对财政工作的支持。2005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履行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做大财源
“
蛋糕
”
。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切实履行好财政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根据财力可能,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通过预算、税费、贴息等财政手段有效促进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千方百计做大财源“蛋糕”。一是安排2500多万元,用于企业挖革改、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全年减免和退税4.4亿元,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中: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1.1亿元、出口退税2.1亿元、所得税减免及退税1亿元、财政政策性退税0.2亿元。落实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办法,全市比上年减少出口退税负担2300万元,减轻了市、镇(区)两级财政负担,完善了出口退税机制,为外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巩固和完善财政体制,正确处理市、镇(区)两级财政分配关系,调动镇(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四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二)落实政策,服务
“
三农
”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按照财政支农支出“两个高于”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的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多渠道安排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态农业、绿色有机食品、设施农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补贴、外向型农业、禽流感防治。安排5000多万元,用于包括小农水、农桥建设、河道清淤、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整治、灾害预警、水资源环境保护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三清”工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安排1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支持农村合作组织。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继续实行农业税免征政策,免征农业税及附加4200多万元,继续对农民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补贴金额1100多万元。筹措农村转移支付资金3400多万元,确保农村稳定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安排1000万元,继续做好困难乡镇的扶贫帮困工作,安排1000万元,用于茅山老区扶贫帮。安排450万元,用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安排300万元,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安排1000万元,用于教育一费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班级公务费及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安排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扶助金90多万元。从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依法治税、强化征管,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把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加强增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根本出路。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是分解落实好全年的收入计划,并协调、督促财政收入的及时入库;二是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加强税法宣传,企业和公民的纳税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杜绝流失,做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五是改善财政收入结构,确保财政可用财力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稳定增长;六是加强税收监管,严肃财经纪律,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七是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理清税源归属,严禁各种违反规定乱拉税费现象,确保正常的税收和收费秩序;八是继续完善财、税、库信息联网,加强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提高组织财政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财政收入目标任务,使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四)确保重点,优化支出结构,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财政支出安排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安排政府的重点公共支出需求。
一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支持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注重对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安排,促进科技进步;努力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继续落实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对计划生育投入力度,提高人口素质。
二是加大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保体系建设。安排467万元,用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安排175万元,提高了五保户供养标准。减免所得税900万元左右、安排200万元,认真兑现支持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工作,努力做到当年社会保障各项基金能自求平衡不出险。关心支持老龄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基金。安排100万元,用于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建设。安排240万元,用于离休干部住房货币化补贴。安排150万元,用于社会综合治理和治安大防控,创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安排青少年道德教育经费100万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是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下城市建设筹融资新模式,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保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的重点投入,管好、用好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安排2400万元,用于城市维护。安排3400万元,用于交通道路和园区建设贴息。安排支出近300万元,支持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安排12000万元用于市政道路建设及拆迁。安排2300多万元,用于垃圾填埋场建设和城市绿化工程。
(五)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新体系。
以深化改革推动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部门预算的完整性、科学合理性,增强财政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建立起比较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二是稳步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2005年度在市级机关选择了5个部门9个单位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达到了预期效果。继续完善镇区“零户统管”管理制度。三是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2005年已将工程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采购金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四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五是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六是谋划财政发展思路,编制财政“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六)健全机制,完善体系,推进财政法制化建设进程。
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财政法制化进程,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一是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完善财政监督体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听取政协意见,形成包括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在内的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财政监督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三是加大对财政收入征收的监督、管理,防止收入的流失。四是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行为。五是加强对政府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监管和各种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实施追踪问效;六是强化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控,完善偿债机制,防范财政风险。七是切实贯彻《会计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中介机构健康发展。
二、
2006
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度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继续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培植财源,依法组织收入,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贯彻量入为出、积极平衡的方针,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的需要;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规范理财行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06年财政预算。
(一)财政收入
2006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一般预算收入105660万元,比上年增加14572万元,增长16 %(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24565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33898万元,增长16.01%)。一般预算收入分项目情况是:
国税21860万元,比上年增加3641万元,增长19.98 %。
地税57820万元,比上年增加9637万元,增长20.00%。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19580万元,比上年增加285万元,增长1.48%。
增值税政策性退税600万元,比上年增加94万元,增长18.58%。
行政事业性收费7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103万元,增长18.70%。
(二)财政支出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完成以上收入,全市财政预算内可用财力为85202万元(不包括专项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收入财力等)。其中:市本级财力59809万元,同口径增加3299万元,增长5.84%。考虑到正常支出的需要,本次预算调入资金5000万元,市本级财力合计为64809万元。
2006年度全市财政可用财力为90202万元,安排支出90202万元,比上年增加7683万元,增长9.31%。其中:市级总财力为64809万元,安排支出64809万元。
支出安排的顺序是:第一,确保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工资的发放;第二,确保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支出;第三,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预算安排的具体办法和有关情况如下:
2006年预算编制方法是:按照先人员工资、后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的顺序,保证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和正常的公用支出,坚持先预算外后预算内,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
预算支出草案中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如下:
农业支出4387万元,林业支出230万元,水利和气象支出1820万元,农口支出累计6437万元,同口径比上年预算增加482万元,增长8.10%。
文化等部门事业费支出2513万元,比上年增加368万元,增长17.16%(其中:计生事业费1314万元,比上年增加174万元)。
教育支出24937万元,比上年增加1752万元,增长7.56%(不包括在教育附加等资金中安排的支出)。
医疗卫生及行政事业单位医疗支出6221万元,比上年增加455万元,增长7.90%。
科学支出及科技三项费用1621万元,比上年增加206万元,增长14.56%。
企业挖革改支出1550万元,比上年增加737万元,增长90.65%(其中:市本级安排250万,镇区安排1300万元)。
城市维护建设费5695万元,比上年增加754万元,增长15.26%(其中:市本级安排1737万元,比上年增加288万元,增长19.88%,主要原因是城管局成立执法局、执法大队差额改为全额增加经费;镇区安排支出3958万元)。
抚恤和社救事业费2127万元,比上年增加300万元,增长16.40%(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增支81万,城镇义务兵优待金增支30万,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金增加50万元)。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49万元,比上年增加40万元,增长7.86%(其中:就业解困引导资金100万元,社保征收经费220万元)。
行政管理费及公检法司支出24049万元,比上年减少1111万元,下降4.42%。其中市本级安排18804万元,镇区安排5245万元。
其他类支出12878万元,比上年增加5019万元,增长63.86%(其中:镇区安排8735万元,比上年增加3119万元,增长55.54%,市本级安排4143万元,比上年增加1900万元,增长84.7%。主要增支项目有:安排现代服务业和旅游发展基金250万元,基金会再贷款到期还债准备金500万元,抗灾准备金200万元,身份证换发经费170万元等)。
2006年,中央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预计我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发展的协调性继续改善,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将为实现财政收入预算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但也应看到,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并没有根本改善,经济生活中不可预见的因素仍然很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等税收政策的调整将影响我市的税收收入;省对县(市)财政体制的调整有可能影响我市的财力;本预算年度内出台公务员增资和农村义务教育免交杂费等政策将增加财政支出压力,再加上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财政平衡难度将会更大。为此,有关部门、单位的一些支出需求难以完全满足,请大家理解。希望社会各界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我们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努力实现2006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三、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开创财政工作的新局面
2006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度财政工作,对于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局面,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挥税收、贴息和财政支出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出,支持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依法征收,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预算的完成。
国、地税部门要努力增加税收收入,并收好教育费附加等非税收入,要做到“抓大不放小”,着力加强小税种、小税源的征管,做到应收尽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契税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征收管理,保持各项收入的增长态势;要改善收入结构,尽量增加可用财力;要规范税收秩序,严格执行属地征收管理;加强收入监管,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杜绝“跑、冒、滴、漏”。
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进部门预算方法;不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税收属地征收管理,完善市、镇(区)分税制财政体制;严格实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方案;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财政票据管理;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继续推进公务用车改革。
加大财政管理力度,严格财政监督。
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建设以及小车、高档办公设备购置,杜绝各类滥发补贴、奖金、实物以及公费旅游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挥霍资金的行为;加强部门预算的监督检查,确保部门预算不突破;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强化城市建设、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跟踪管理,实行对财政资金运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控;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各位代表,2006年我们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仍然很多,财政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把握机遇,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