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823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3-01-06
发布日期:
2008-05-0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2002年度财政决算报告2003年度财政预算报告
关于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3年1月6日在溧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朱高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出我市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
2002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克服困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算任务。
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我市财政收入预算为7210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86500万元,实际完成865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加22118万元,增长34.35%。财政收入增幅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市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持续稳定,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为财政预算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由于我市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新的镇财政体制,调动了各镇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镇级收入增加较多;三是由于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继续做好清欠工作,严格控制新欠,各项税收增幅较高;四是按照上级要求,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保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列收列支收入增加9600万元。财政收入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如下:
国税425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加5450万元,增长14.71%;
地方税240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加3823万元,增长18.95%;
农业税42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与上年持平;
契税1200万元,完成预算的120%,比上年增加182万元,增长17.88%;
罚没及专项收入399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减少262元,下降6.16%,主要是由于规范管理罚没收入减少;
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社保基金收入9600万元;
增值税政策性退税10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少退892万元,下降47.15%。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我市市、镇两级当年预算内可用财力41521万元,加上市本级调入预算外财力1500万元,财力总计为43021万元。
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我市2002年财政支出预算为39113万元,年度执行中增加了一些必需的开支,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支出预算调整为43021万元,全年实际支出预计4302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实绩增加4694万元,增长12.25%,财政支出与可用财力数相比持平(以上支出中不包括排污费、教育费附加专项支出、上级专项支出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主要项目支出情况如下:
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林水部门事业费支出2023万元,比上年增加209万元,增长10.69%;
教育事业费支出16100万元,比上年增加1752万元,增长12.21%;
卫生事业费和公费医疗支出3660万元,比上年增加535万元,增长17.12%;
文体广事业费支出1128万元,比上年增加81万元,增长7.71%;
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支出328万元,比上年增加35万元,增长11.95%;
挖革改支出200万元,与上年持平;
城市维护费支出1294万元,比上年增加139万元,增长12.03%;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1385万元,比上年增加147万元,增长13.49%;
行政管理费和公检法司支出11482万元,比上年增加1807万元,增长11.87%。
目前,财政决算编制正在进行,决算编成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2002年,财税部门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积极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推进财政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财政收入在较高平台上继续保持高幅增长,保障了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和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在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重点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充分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
。按照“富民强市”的思路,财政部门正确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继续把支持农业和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预算内安排支农资金900多万元,其中小农水经费650万元;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农业开发项目和资金,全年共争取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0多个,支农资金960多万元;继续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积极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预算内安排挖革改资金200万元、科技三项费用280万元、两区贴息100万元,会同有关部门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补助资金480多万元;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正确贯彻执行自营出口企业“免、抵、退”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认真落实各项增收措施,进一步加大收入征管力度。
2002年,我市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收入管理,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财税工作会议,部署、协调、督促收入征管工作。财税部门围绕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加大了税收宣传力度,提高了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市国、地税部门坚持依法征收,通过以票控税,促使大宗税源和纳税大户及时准确的申报纳税;严格了税前扣除,基本做到应收尽收、月税月清;开展了购物发票摇奖活动,有效控制了税收源头,堵塞了收入漏洞;继续加大了税收稽查执法力度,全年查处偷、骗、逃、抗税大案要案10多件,累计查补各项税收1500多万元。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市财政局会同国地税部门开展了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全面了解并掌握了我市所得税税源情况。财政部门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税收征收网络,规范了征收程序,加强了对农业税计税面积的核查,核准了计税面积;根据省、常州市政府要求,认真做好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保基金收入入库工作,按照省规定项目与有关收费单位逐项进行核对和结算;进一步规范了罚没收入、预算外收入的征管工作,坚持实行收支两条线,促进了非税收入、预算外收入的及时入库和缴入专户。
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进一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把保工资发放、保机关运转、保社会稳定、保重点支出摆上突出位置。年初,财政部门认真调查、核实了各项支出基数,坚持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视财力可能的支出原则,把地方可用财力优先足额安排国家、省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从严从紧核定其他支出;继续实行了综合预算,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缓解了预算内收支矛盾;同时,在安排支出预算时,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事业发展需要。预算内安排抚恤和社救经费1385万元,预算内外筹集企业失业保险资金900多万元,保障了“两个确保”所需资金的及时到位,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预算内外安排职教中心、新一中、文化小学贴息等180万元、合作医疗、血地防经费90多万元,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自然科学事业费、文物保护、计生专项和体育事业费200多万元,对加快我市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筹集再就业资金1063万元,保证了我市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
不断推进财政各项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加大了以规范财政收支管理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根本目标的各项财政改革力度。一是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从9月份开始,市级单位分三批实行了财政统一发放工资,规范了工资发放,摸清了各部门单位的人员基数,确保了市级单位和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完善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全市纳入工资统发的单位已有170多个,参加工资统发人员12200多人。二是认真做好部门预算试点工作,根据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要求,选择了12个部门作为2003年试点单位,财政部门制定了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确定了公用支出定额标准,细化了预算编制,规范了收支行为,强化了预算约束力。三是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我市原有村级债务12626万元,通过各种措施已化解9214万元,化解率为73%,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化解任务,此项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同时,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征收工作新情况,积极探索农业税定时定点征收办法,不断增强农民的纳税意识。四是全面实行了镇级财政“零户统管”,取消了镇级行政事业单位账户,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镇财政管理,增强了镇级财政的调控力度,提高了镇级财政的管理水平。五是完成了财税库联网工作,对财政收支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财政、税务、国库数据信息的一致性和及时性。
不断加大财政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
2002年,财政部门按照规范收支行为,严肃财经纪律的要求,加强了对财政收支行为的监管。一是加强了收入源头的管理,健全了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票据交验制度,规范了各执收部门的收费行为,扼制了乱收费现象;二是加强了土地市场管理,积极参与土地收购、储备、拍卖的全过程,努力做到规范操作;三是规范了市镇两级支出行为,市财政部门会同监察局、人事局重申了行政事业单位支出标准和支出范围,统一了镇级行政事业单位奖金福利发放办法;四是强化了城市建设项目资金的审核,对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问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组织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违纪的6个单位进行了处罚,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六是强化了政府采购预算的编报、审批工作,规范了各部门、单位的采购行为,堵塞了财政支出漏洞;七是积极参与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严格执行改制政策,规范改制程序,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八是按照财政改革和规范管理的要求,在日常预算管理中,坚持“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原则,加强了内部监督和制约,确保了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
2002年,我市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财政工作,全市人民大力支持财政工作的结果,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与较发达地区相比,我市财政可用财力相对较少,各方面对财政的要求较高,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二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逐步消化,对财政压力较大;三是公民依法纳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偷、漏、逃税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少数部门单位依法理财意识不强,仍然存在铺张浪费现象。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财政工作面临的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
2003
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3年,我市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努力培植财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按照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的需要;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现提出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3年财政收入998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13800万元,增长16.05%。其中市本级收入48867万元,镇级收入安排33774万元。收入的主要项目如下:
国税收入50000万元,比上年增加7500万元,增长17.65%;
地税收入28000万元,比上年增加4000万元,增长16.67%;
农业税收入4200万元,与上年持平;
契税收入1150万元,比上年增加150万元,增长15%;
罚没及专项收入3850万元,比上年减少140万元,下降3.51%;
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保基金11000万元;
政策性退税1200万元。
根据2003年财政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我市当年可用财力为45254万元(不包括专项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同口径比上年增加3733万元,增长8.99%,其中市本级财力增加2621万元,镇级财力增加1112万元。按照适度从紧和确保重点的财政支出安排原则,2003年财政支出安排45254万元,与当年可用财力持平。主要支出项目如下:
农业支出1098.7万元、林业支出113.9万元、水利和气象支出957.4万元,比上年增加147万元,增长7.23%。
企业挖革改支出279万元,比上年增加79万元,增长39.5%;
教育事业费17240万元,比上年增加1640万元,增长10.51%;
卫生事业费和医疗保障经费4159.1万元,比上年增加499万元,增长13.63%;
文体广事业经费1297.1万元,比上年增加169.1万元,增长14.99%;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359万元,比上年增加31.3万元,增长9.55%;
城市维护费1401万元,比上年增加107万元,增长8.27%;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费1522.9万元,比上年增加137.9万元,增长9.96%;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031.6万元,比上年增加820.9万元,主要是预算内安排失业保险支出800万元,上年年初预算未作安排;
行政管理费和公检法司支出9541.7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由于2003年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财政收支平衡将更加困难。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所得税地方分成比例降低(中央60%,地方40%),收入增量的大部分被中央和省集中,再加上一系列收列支因素不形成可用财力,因此收入增幅虽高,可用财力增加较少;二是政策性增资翘尾巴增加支出700多万元;三是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公务员(包括教师)实行医疗补助,需增加支出900多万元;四是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倒挂2700万元左右,财政尽可能挤出财政安排了800万元予以补充(以上因素不包括国家可能出台的增资政策将增加的支出)。因此,支出的增长与财力的增长差距较大,很多支出需求难以完全满足,请各部门单位充分理解财政的困难,认真落实增收节支措施,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一)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完成
2003
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3年,我们将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继续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始终坚持财政改革的正确方向,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提高财政工作效能;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努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的收入、分配、支出机制,强化财政监管职能。
围绕壮大财政实力,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继续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和畅销产品,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大力支持发展个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继续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辟新的财源,促进溧阳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围绕增加财政收入,切实加大财税征管力度。
我们将把组织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领导,实行目标管理,层层落实收入任务,严格奖惩措施。切实加强增收潜力较大税种的管理,不断加大税收执法力度,不乱开税收减免口子,完善税收保全措施,堵塞收入漏洞;加强非税收入、预算外收入管理,进一步做好预算外收入、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
围绕优化财政结构,努力保障重点支出。
坚持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支出原则,进一步健全工资统发机制,抓好全额单位人员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工作,确保工资发放机关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农业、科学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保障力度,维护社会稳定。要继续规范财政供养范围,严格控制人员支出的增长,大力发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继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执行预算,确保全年收支平衡。
围绕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加快推进财政改革。
2003年,各项财政改革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深化,力求取得实效。加快预算编制法制化进程,在部门预算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市级单位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一步规范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支出行为;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全面推行农业税定时定点征收工作,确保及时足额完成农业税收入任务。继续完善镇级财政体制,落实好中央所得税共享改革政策。
各位代表,2003年财政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全面实现人代会确定的各项预算目标,为我市早日步入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