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852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7-01-17
发布日期:
2008-05-0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2006年度财政决算报告2007年度财政预算报告
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7年1月14日在溧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朱高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出我市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
2006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个率先”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以优化发展为方向、以优良服务为保障,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为抓手”的工作主题,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经过共同努力,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我市2006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10566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115680万元,实际完成118008万元,完成预算的102.01%,比上年增加26920万元,增长29.55%(财政总收入预算24565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270000万元,实际完成279189万元,完成预算的103.40%,比上年度增加67437万元,增长31.85%)。一般预算收入的具体项目完成情况是:
国税(增值税25%)23402万元,完成预算的102.87%,比上年增加5183万元,增长28.45%。
地税66125万元,完成预算的101.39%,比上年增加17942万元,增长37.24%。其中:地税局完成63371万元,完成预算的101.39%,比上年增加17500万元,增长38.15%,国税局完成2754万元,完成预算的101.25%,比上年增加442万元,增长19.12%。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21374万元,完成预算的101.25%,比上年增加2079万元,增长10.77%。
增值税政策性退税251万元,完成预算的62.75%,比上年减少255万元,下降50.40%。
行政事业性收费7358万元,完成预算的105.11%,比上年增加1461万元,增长24.78%。
以上收入,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6年我市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94355万元(不包括排污费等专项财力以及行政性收费列收列支),其中:镇区财力28095万元,市本级可用财力为65110万元。根据年度实际支出情况,调入资金8122万元,本级可用财力合计为73232万元。
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我市2006年财政支出预算90202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64809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72800万元。调整后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00895万元。全年市、镇(区)两级财政实际支出101327万元,完成预算的100.43%,比上年增加18808万元,增长22.79%,其中市本级支出为73232万元(以上支出数中,不包括用本级专项资金安排的专项支出和上级专项补助支出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列收列支支出等)。主要支出项目的情况是:
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7127万元,比上年增加1172万元,增长19.68%。
文体广播计划生育事业费等支出2768万元,比上年增加623万元,增长29.04%。
教育支出26041万元,比上年增加2856万元,增长12.32%(不包括教育附加和教育基金及其他支出中安排支出)。
医疗卫生支出6318万元,比上年增加552万元,增长9.57%。
科学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1803万元,比上年增加388万元,增长27.42%。
城市维护费5610万元,比上年增加669万元,增长13.54%(其中镇区安排3852万元)。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2226万元,比上年增加399万元,增长21.84%。
行政和公检法司支出31839万元,比上年增加6679万元,增长26.55%。
2006年,我市财政收入仍保持较高的增幅。收入预算执行较好的主要原因:一是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的方针,扎实开展工作,促使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财税部门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坚实的财源基础。二是财税部门严格执行税收和收费政策,继续加强收入征管力度,堵漏挖潜,提高征管效率,为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提供了保障。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继续增长,结构渐趋合理,效率明显提高,为推进我市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目前,财政决算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待决算编成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财政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一年中,财政工作曾经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首先,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并没有根本改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扬,对我市部分重点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税收政策的调整和部分收费项目的取消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其次,由于税收连年高速增长,收入基数不断提高,保持收入高速增长难度加大。第三,支出方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交杂费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大幅增加财政支出,收支平衡难度较大。为此,我们认真分析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的效益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工作再次跃上了新的台阶。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大家对财政工作的支持。2006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为抓手,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服务。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切实履行好支持和促进经济的职责,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创新财政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手段,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机制。根据财力可能,合理安排对经济发展的投入,通过预算、税费、贴息等财政手段,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做大财源“蛋糕”。一是合理安排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支出,筹措5000万元,建立工业发展基金,向上级借入5000万元,用于支持工业集中区建设,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4000万元,支持高新技术发展,支持重点和规模企业发展,增强骨干财源对财政的支撑作用,促进全市经济较快平稳发展;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绿色溧阳建设,筹措贴息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市镇道路建设,安排2000万元,用于绿色通道建设,筹措1.5亿元,用于市政、规划、绿化工程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年退税和减免税收5.2亿元,其中: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1.8亿元、出口退税2.5亿元、所得税减免及退税0.8亿元、财政政策性退税0.1亿元。三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提高民营企业新型财源对财政的贡献率。
(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突出多予放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依法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继续按照财政支农支出“两个高于”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的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渠道安排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态农业、绿色有机食品、设施农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补贴、外向型农业、禽流感防治。安排7000多万元,用于小农水、农桥建设、河道清淤、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整治、灾害预警、水资源环境保护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三清”工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安排1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支持农村合作组织。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工作,是把过去分散在各部门对农民发放资金的工作整合起来,通过“一折通”发放,纳入一折通的农户数为19.9万户;继续落实对农民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发放各类粮食直补资金2200万元,做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确保各项补贴按时、发放;筹措农村转移支付资金3400万元,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继续做好困难乡镇的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成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扶持农民务工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就业能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坚持依法治税,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6年财税部门把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根本出路,作为增强财政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保障能力的根本保证。一是精心组织收入,特别是着力加强小税种、小税源的征管力度,努力做到“抓大不放小”和应收尽收;加强对契税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征收管理,保持各项收入的均衡增长态势。二是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新机制。三是改善收入结构,尽量增加可用财力。四是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坚持属地征收原则,加强收入监管,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杜绝“跑、冒、滴、漏”和虚增财政收入现象发生。
(四)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富民优先,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财政保障力度。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了补贴标准,城乡参加低保人数增加8800人,并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90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440万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严格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了参保面,提高了补贴标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市级财政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近10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0多万元。安排500万元,补充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关心支持老龄工作和残疾人事业。按农村人口人均6元支出标准安排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二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支持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努力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筹措资金1100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交杂费政策,安排合格学校建设经费500万元,安排4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贴息,安排1700万元,消化农村义务教育负债,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1000万元。重视对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安排,促进科技进步;继续落实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安排140万元,用于农村文化“三送”活动、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安排500万元,用于水西史料馆建设。按规定安排计划生育经费,并安排100多万元,用于农村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扶助。三是集中财力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件实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明确责任,抓好资金落实,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使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全面深化财政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改进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2005年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和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范围,完善各项配套办法,严格支付方式,规范支付流程,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三是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四是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2006年9月实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试点,促进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五是加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2006年全市的政府采购目录由37个增加到 39个,规范政府采购操作程序,做到采购信息公开,采购过程公开、采购结果公开和评标结果的公正性。六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政府性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逐步建立政府性建设项目负债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管理,促进各投融资平台规范运作、平衡发展。七是积极推进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工作。全面清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摸清家底;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规范资产处置、配置行为,促进资产优化配置,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六)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
继续对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杜绝各类滥发补贴、奖金、实物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加强部门预算的监督检查,确保部门预算不突破;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债务预警监测制度,制定规避和消化风险的措施,积极防范财政风险;逐步完善拆迁资金跟踪管理制度,对拆迁资金的核拨严格把关,制止不符合政策的补偿,节约财政资金;继续实行镇(区)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镇区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推行镇区财政政务公开;加强市属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剥离的职工安置费的监管工作;立足全市会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的素质,改善会计人才结构,严格会计人员准入制度,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继续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认真履行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监管职能,强化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
二、
2007
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7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依法组织收入,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要求,细化部门收支预算,努力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规范和透明;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预算安排与部门履行行政职能及事业发展计划相协调,与财力相适应,从严从紧编制各项支出预算;着力深化改革,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支付和使用过程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07年财政预算。
(一)财政收入
2007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一般预算收入136890万元,比上年增加18882万元,增长16 %(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32390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44711万元,增长16.01%)。一般预算收入分项目情况是:
国税(增值税25%)27775万元,比上年增加4373万元,增长18.69 %。
地税80160万元,比上年增加14035万元,增长21.22%。其中:地税局76045万元,比上年增加12674万元,增长20.00%,国税局4115万元,比上年增加1361万元,同比增长21.03%。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22095万元,比上年增加721万元,增长3.37%。
增值税政策性退税600万元,比上年增加349万元,增长139.04%。
行政事业性收费7460万元,比上年增加102万元,增长1.39%。
(二)财政支出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完成以上收入,全市财政预算内可用财力为107458万元(不包括专项支出、列收列支支出),其中市本级财力70347万元。考虑到正常支出的需要,本次预算调入财力5000万元,市本级财力总计为75347万元,比上年增加2115万元,增长2.89%。
2007年财政支出预算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07年度全市财政可用财力为112458万元,安排支出112458万元。其中市本级总财力为75347万元,安排支出75347万元。
支出安排的顺序是:第一,确保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工资的发放;第二,确保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支出;第三,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预算安排的具体办法和有关情况如下:
2007年预算编制方法是:按照先人员工资、后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的顺序,保证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和正常的公用支出,坚持先预算外后预算内,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
预算支出草案中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如下:
教育支出30526万元(含党校、农校经费及教育公费医疗经费1553万元,不包括教育费附加支出),比上年增加2695万元,增长9.68%(其中原口径教育事业费支出30112万元,同比较上年增加4091万元,增长15.72%)。
科学技术支出2066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科普经费按人均1元安排,科三经费按规定进行了安排)。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02万元,比上年增加650万元,增长17.80%(主要增长因素是低保扩面提标、抚恤经费增加等)。
医疗卫生支出5609万元,比上年增加1446万元,增长34.73%(主要增长因素是按农村人口人均6元支出标准安排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提标等)。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71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
环境保护支出1198万元,比上年增加184万元,增长18.15%。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771万元,比上年增加1281万元,增长19.74%(主要原因是镇区预算安排增量较大)。
农林水事务支出8008万元(不含农校、森林公安及农工办经费),比上年增加287万元,增长3.72%。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853万元,比上年减少1229万元,下降6.12%(其中计生经费已规定标准进行了安排)。
公共安全支出8683万元(含农林局森林公安),同比较上年增加299万元。
交通运输支出440万元。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旅游、外经、供销、粮食、安监局等)1985万元。
其他支出21367万元(其中镇区支出14177万元)。
2007年,中央将采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同时,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又快又好”发展主题,坚持质量并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背景下,预计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将得到切实转变,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为实现财政收入预算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但也应看到,我市产业结构改善有一个过程,因而宏观调控对部分行业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予以消除,经济生活中不可预见的因素仍然很多;税收政策和收费政策的调整将影响我市的财政收入;本预算年度内出台公务员增资、社保和农村义务教育免交杂费等政策增支将增加财政支出压力,再加上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财政平衡难度将会更大。为此,我们只能从紧安排2007年度预算,一些部门、单位的支出需求难以完全满足,请大家理解。同时,希望社会各界能继续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我们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努力实现2007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力争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7年是我市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07年度财政工作,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法组织收入,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深化改革,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突出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用好税收、贴息和财政支出等经济杠杆,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支持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强化征收管理,坚持依法征收,力争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2007年度,我们要把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增强财政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保障能力的根本保证。国、地税部门要及早落实征管措施,强化征管手段,依法组织好各项收入的征收入库,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契税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着力改善征收手段,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继续规范税收秩序,严格执行属地征收管理,禁止乱拉各种税费;加强收入监管、稽查,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杜绝“跑、冒、滴、漏”。
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运行机制。
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税收属地征收管理,建立和完善市、镇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强化财政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支出行为。
加强部门预算的监督检查,硬化预算约束机制;严格财经纪律,严格禁止机关事业单位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和超前消费,杜绝各类滥发补贴、奖金、实物以及公费旅游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挥霍资金的行为;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的跟踪管理,确保城市建设、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支出效益。
各位代表,根据目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形势,完成2007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安排的收入任务,既有不少有利因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本预算年度内,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的支出需求很大,财政平衡仍然较为困难。为此,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加强各项收入的征收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2007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为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