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溧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670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5-03-08
发布日期:
2008-04-2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公布溧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统计数据
溧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发展为工作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经受住了宏观调控、资源紧缺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扩大需求、加大投入、开拓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和力争“两个率先”等各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快速、高效、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各主要指标的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综合实力继续增强。2004年,财政收入名列全省第9位,较2000年提前8位,连续3年被省评为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市。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名列第67位,比上年的92位提升了25位,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名列第44位,比上年的52位前移了8位。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2004年是溧阳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48.50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6%,比历史最好水平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86.30,增长28.80%;第三产业增加值47.40亿元,增长18.20%。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968元,按汇率折算达2310美元,相当于九十年代中期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财力不断壮大,全年财政总收入达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8%;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1.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第一产业稳步发展
农业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04年全市粮食生产经受住了5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的考验,水稻喜获丰收。是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市共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完成农业增加值14.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全年粮食总产量40.15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夏粮0.98万吨,增长21.0%;秋粮39.18万吨,增长3.9%。但由于粮价上升,粮食的总产值仍然保持增长的态势。油料总产量5.91万吨,增长24.7%。林牧渔业生产持续增长。主要畜产品产量中,生猪出栏16.44万头,存栏12.55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17.7%;家禽饲养量694.63万只,增长8.3%;肉类总产量达2.01万吨,增长2.6%;水产品产量5.85万吨,增长4.1%。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年全市完成土地复垦1.65万亩,吸收“三资”2.5亿元开发农业,建成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1个,新办农业企业19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7个。农产品质量建设再创佳绩,99只农畜水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累计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60只、绿色食品33只、有机食品7只,28只农产品被评为常州市名优、名牌产品。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1.2%。
三、第二产业快速增长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的工业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高效的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0.05亿元,增长32.5%;完成工业增加值69.80亿元,现价增长32.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203.28亿元,增长35.1%;实现增加值54.07亿元,增长33.2%。全年工业用电量达14.25,增长47.2%,比历史最高年份提高0.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2004年产量 比上年增减±%
发电量 (万千瓦时) 33016 -1.6
水泥 (万吨) 943 48.3
生铁 (万吨) 66.38 114.8
钢材 (万吨) 88.76 31.2
交流电机(万千瓦) 23.12 -50.1
电力电缆(公里) 29638 8.1
通讯电缆(公里) 29290 68.0
变压器 (万千伏安) 2344.09 42.6
纱 (吨) 12659 -4.6
布 (万米) 8285 -0.1
食用油 (吨) 22268 18.6
啤酒 (万吨) 19.99 1.4
农药 (吨) 6140 -17.5
轴承 (吨) 706 -14.5
饲料机械(台) 3234 -31.3
规模经济凸现优势。据税务资料反映全年纳税销售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中,增长的企业有229家,占比重77.1%,下降的企业有68家,仅占比重的22.9%,说明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总体上是健康的。全年工业纳税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97家,比上年增加34家;销售收入达171.16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15.94亿元,增加55.22亿元,增长47.6%,创历史最好水平。2004年纳税销售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2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6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2家,比去年增加18家。纳税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32家,在超亿元企业中:20亿元以上企业1家(上上电缆),10-20亿元企业2家( 华朋集团、上钢钢管 ),5-10亿元企业2家(新钢制钢、正昌集团),2-5亿元企业12家,1-2亿元的企业15家。这些年销售上亿元的企业,对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统计口经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58.02亿元,增长33.5%,实现利税22.57亿元,增长47.9%;实现利润9.95亿元,增69.1%。其中年销售超5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7.27亿元,增长35.1%;利税17.15亿元,增长50.7%;利润8.21亿元,增长75.8%。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年共完成工业投入46.35亿元,增长24.5,是历史上投入最高的年份。轻工、机械、医药、化工、电子等行业的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12个市定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共完成投入19亿元。
名牌战略加速推进。全市新增国家免检产品3只,申报江苏省名牌产品6只,上上牌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又有25家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等系列体系认证。全年申报注册商标152只、常州市知名商标7只、省著名商标5只。
建安业再创佳绩。全市完成建安施工产值62.6亿元,实现劳务收入19.3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0.0%,累计施工面积450万平方米,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4只。
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了领域拓宽、结构优化的好势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7.4亿元,比去年增长18.2%,,占GDP的比重达3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19亿元,增长17.8%。苏浙皖边界市场成交额34.4亿元,增长14.7%。商贸品位不断提升,超市、连锁店、餐饮业、专卖店发展良好。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社区服务、中介交易等新兴服务业健康发展。
旅游经济不断壮大。积极实施大旅游战略,增强旅游支柱竞争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0.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707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40.34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2.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61.66万美元,增长32.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37亿元。年末全市共有旅游饭店11家。天目湖二期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旅游基础设施投入8000万元。全年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212.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5亿元,分别增长31.8%和32.4%。当年新增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级饭店各1家。创建国家旅游优秀城市获得通过。
金融秩序稳定,存贷总量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贷款增长缓慢,宏观调控效果明显。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4.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0.0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3.7%和4.9%。各类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5886万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8312万元,财产险保费收入7574万元。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6442万元,其中:人身险2140万元,财产险4302万元。
通信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34801万元,比上年增长9.9%。年末邮电光缆总里程20966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5143门。城乡电话用户达272369户,新增77150户,增长39.5%,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1670户,农村电话用户132346户,小灵通64079户,公用电话4274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5部,比上年增加10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3218户,新增46918户,增长23.9%。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2992户,增长294.6%;一线通拨号上网用户13025户,比去年下降16.5%。
五、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
近年来,全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努力扩大投资需求,积极拓宽建设资金渠道,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突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完成交通工程建设7.5亿元,创历史新高。
道路交通建设快速推进。宁杭高速公路溧阳段已经建成通车,扬溧高速公路溧阳段也已经开工建设,北山片道路二期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相继完成了北山道路二期、戴埠至横涧、平桥至小陈庄、竹箦至上姚、上黄至周山等市镇道路重点建设工程。239省道改线、戴埠至溧城道路工程启动建设,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全市各镇区主要节点20分钟上高速公路的目标。完成了公交车、出租车的更型更新,加大了治理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的力度,加强了车辆密闭化运输管理,道路运输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提高。全年完成客运量2473万人,比上年增长10.6%;旅客周转量12.11亿人公里,增长21.0%。完成贷运量1100万吨,比上年增长0.7%;完成贷物周转量59386万吨公里,下降0.7%。
电力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基本结束,城区用电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完成电力设施投入3.1亿元,220千伏茶亭变、110千伏上黄变、燕山变和竹箦变等新建扩建工程和城网改造工程竣工投运。
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土石方559万方,整治塘坝175座,周城河、新昌河拓浚工程竣工投运,塘马水库除险工程顺利实施,主要河流整治全面完成,防汛防旱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开放型经济成绩斐然
积极应对国内外新形势,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84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1%,其中出口额16578万美元,增长50.5%。5家企业自营出口分别超过1000万美元。
利用外资实现新跨越。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6只,合同利用外资29305万美元,增长34.6%;实际利用外资11023万美元,增长3.6%。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规模有了新的突破。全市新批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0个,合同利用外资25651万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87.5%。
外经合作快速增长。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额3823万美元,增长39.5%;实现营业收入3038万美元,增长36.5%。
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2004年全市全年共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100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4项,国家级新产品计划6项。4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复审,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8只,专利申请突破200件,荣获全国科普示县(市)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被确定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市)。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全市共有各类中小学104所,其中中学40所;在校学生10.66万人,其中中学生4.94万人;职业高级中学5所,在校学生9186人。全市中考继续位居常州地区前列,普通高考录取率44.7%、职高对口高考本科考试达线率为55.1%,均创历史新高。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初级中学布局逐步合理,获四星级高中1所,三星级高中4所,有49所学校通过省级示范窗口学校验收。
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全面进步。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年举办广场文艺演出26场,送戏下乡160多场次;有164件文艺作品获常州市级以上奖励。卫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年末全市共有一级医疗机构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个。拥有病床1952个,卫生技术人员218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982人;有村卫生室131个、拥有执业医师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36人;县(区)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40个,从业人数达53人。农村初保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防病防疫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筑完善的防控网络,组建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体育事业继续加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常抓不懈,体育达标施行面积保持100%,达标率为98.1%,其中,优秀率为22.3%。获得常州市级以上金牌56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工业污染源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生活污水纳污管网拓建工程全面铺开,城区污水处理达66.2%。城市卫生、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生态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获得通过,并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和创建江苏省园林城市工作的调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
八、人民生活由小康迈向富裕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77.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4万人,总户数26.23万户,年内出生人口49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15450元,比上年增长15.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000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5331元,增长12.9%。20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6亿元,人均储蓄12083元,增长1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万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目标。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新增就业岗位8397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8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人员水平不断提高,享受低保和“五保”供养人员分别达到5617和2910人,发放低保金413.3万元。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保人员达43.45万人,参保率为81.35%。
二〇0五年三月八日
注: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