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溧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674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8-03-18
发布日期:
2008-04-2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公布溧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统计数据
溧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综合经济实力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完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54.21亿元,增长24.8%(其中工业增加值135.2亿元,增长27.0%;建筑业增加值19.01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9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8:55.8:35.4调整到6.7:57.8:35.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6040元,比上年增长21.5%,按现行人民币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40美元。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4.22亿元,比上年增长58.4%;一般预算收入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6.6%,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底,我市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已基本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值,同时,从老百姓的感受来看,多数百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是认可的。据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电话调查结果显示:有85.6%的溧阳百姓认为当地整体上已经达到全面小康,78.8%的溧阳百姓认为自己已经达到小康,有94.2%的百姓为自己是一个溧阳人而感到自豪。
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54亿元,增长6.9%。其中:农业总产值16.0亿元,增长5.8%,林业总产值0.87亿元,增长5.0%,畜牧业总产值4.29亿元,增长5.5%,渔业总产值11.16亿元,增长12.4%。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1.45万亩,增长2.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9.21万亩,增长29.3%。粮食产量48.41万吨,增长18.2%,其中水稻产量35.24万吨,下降7.9%。茶叶产量2340吨,增长3.31%;水果产量1.63万吨, 增长6.3%;水产品产量7.59万吨,增长3.7%;肉类产量2.11万吨,增长2.6%,其中猪肉 产量1.24万吨,增长3.33%;蔬菜产量24.72万吨,增长0.1%。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已经超过30万亩;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已建立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5个,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67个,天目湖品牌农产品影响力日益扩大。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全年新增耕地2798.5亩、园地4123.1亩。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25万千瓦,增长1.1%。大中型拖拉机3639台,下降21.9%;联合收割机330台,增长6.8%。农用排灌动力16.98万千瓦,增长19.7%。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吨
484118
18.2
油料总产量
吨
34714
-42.7
肉类产量
吨
21046
2.6
#禽肉产量
吨
7408
5.2
水产品产量
吨
75852
3.7
#鱼类产量
吨
63392
0.9
虾蟹类产量
吨
10543
2.1
禽蛋产量
吨
11069
-0.7
茶叶产量
吨
2327
2.7
水果产量
吨
16283
6.3
蔬菜产量
吨
247189
0.1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的支柱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0.7%,提高了1.8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27.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7%,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7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实现利税总额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全年工业用电量达3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9%。
规模骨干行业增长加快。全市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394家,比上年增加27家。规模工业分别实现产值495.0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72.43亿元、利税总额43.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1%、36.7%、34.4%。分别比全部工业快9.8、11.3、8.9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67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家(江苏申特钢铁100.1亿元),超20亿元企业3家(上上电缆50.5亿元、华朋变压器30.4亿元、江苏国强23.3亿元),超10亿元企业 2家(金峰水泥17.3亿元、正昌集团10.7亿元)。利税超亿元企业5家,分别是:上上电缆、申特钢铁、华朋变压器、金峰水泥、天目湖啤酒。
工业经济运行质效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2.43亿元,比上年增长36.7%,提高5.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5.4%,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3.04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利润2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7.5%,提高0.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面2.5%,下降0.5个百分点。
企业的竞争力明显上升。2007年全市已有中国驰名商标3只,为江苏正昌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华朋变压器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名牌产品3只,为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1只、江苏华朋变压器有限公司2只;国家免检产品11只,为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华朋变压器有限公司、江苏金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等。另外,还有江苏省著名商标11只,江苏省名牌产品15只,常州市知名商标41只,常州市名牌产品38只。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万千瓦时
31763
-5.4
配混饲料
万吨
23.87
48.0
啤酒
千升
292223
11.6
纱
吨
12842
3.1
布
万米
4883
2.8
服装
万件
1562
-4.3
水泥
万吨
1136
3.7
生铁
万吨
115.1
-19.0
钢材
万吨
160.3
139.0
变压器
万千伏安
4012.2
31.7
电力电缆
千米
76705
39.9
粗钢
万吨
108
2.7
饲料机械
台
3975
-16.3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04万元/人,比上年增长7.3%。全市建筑企业实现施工产值133.91亿元,比上年增长43.7%;累计施工面积达116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7%;其中新开工面积661.7,比上年增长18.1%;累计竣工面积54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2%。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紧紧围绕政府提出的“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的思路,加大技术含量较高、高附加值项目的投资,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工业的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第一产业0.04亿元,下降79..9%;第二产业115.6亿元,增长34.4%;第三产业34.6亿元,增长4.0%。完成工业投入1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重点项目和大项目完成良好,全市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2个,完成投资63.99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2.6%;其中12个常州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1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12.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达345个,完成高新产业投资31.3亿元,同比增长93.6%,高出工业投资59.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6.8%,同比上升7.3个百分点。高污染、高能耗工业的投资下降。石油加工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3%、22.3%、16.6%。
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 12.81亿元,比上年下降17.1%,其中:住宅投资完成9.19亿元,下降8.9%。房屋施工面积138.1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34.2%,其中:住宅面积为108.1万平方米,增长 27.5%。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76269万元,同比增长36%;商品房销售面积达5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2007年商品房销售的平均单价达每平方米3333元,同比每平方米上涨243元。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发展较快。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9.8亿元,比去年增长16.4%,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8亿元,增长17.3%;批发零售业实现74.01亿元,增长16.4%,住宿餐饮业实现11.2亿元,增长20.6%。住宿业和餐饮业快速发展,使得全市住宿餐饮业经营现代化、集团化、品牌化趋势逐渐明显。在25大类商品中,销售呈现增长的有22类,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增长4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8%,日用品类增长16.5%;受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粮油类、肉禽蛋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74.3%和83.7%;通讯器材类增长30.1%,家用电器类增长26.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8.8%;汽车销售实现零售额12826.7万元,增长43%。
2007年全市亿元以上市场6家,共实现商品成交额67.9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苏浙皖边界市场实现成交额47.2亿元,同比增长10%。
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1个,合同利用外资5.96亿美元,增长42.9%;实际利用外资1.92亿美元,增长58.8%。
外贸出口强劲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59亿美元,增长31.3%。其中,出口额4.12亿美元,增长29.9%;进口额0.47亿美元,增长45.2%。贸易顺差为3.65亿美元。从类别看,一般贸易出口3.48亿美元,增长35.5%;加工贸易出口0.64亿美元,增长6.7%。从企业性质看,外商独资企业出口0.45亿美元,增长37.2%;合资企业出口1.39亿美元,增长20.7%;私营企业出口1.64亿美元,增长27.2%;自营企业出口0.36亿美元,增长143.8%;外贸公司出口0.28亿美元,增长9.8%等。
旅 游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33.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国内游客432.9万人,比上年增长25.4%,海外游客7300人,比上年增长15.9%。实现全社会旅游总收入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全年共接待游客400.2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15.5%。南山竹海生态旅游区共接待游客78.6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0.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1%和53.3%。年末全市有各类旅行社9家,比上年增加1家;涉外饭店、宾馆1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7家。
交通运输 重点工程实现新的突破。扬溧高速溧阳段顺利建成通车,小陈庄经戴埠至张渚白塔、黄岗岭至南山竹海、上沛至芳山、南渡至强埠、社渚至徐家园等67.5公里一、二级公路按时完工。绿化工程优质推进。104国道、241省道、宁杭高速南互通、宁杭高速西互通及二级以上所有县乡道路绿化工程全面完成,绿色通道建设总里程208.6公里,绿化面积570.56万平方米。年末公路总里程181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733公里,航道里程296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450万吨,增长7.9%,完成货运周转量77667万吨公里,增长7.2%。完成客运量3647万人次,增长10.6%,客运周转量177805万人公里,增长11.2%;港口吞吐量1286万吨,增长29.2%。
邮电通讯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8339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6.82万门。2007年全市电话用户达30.24万户,比上年下降4.1%,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26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3.98万户,同比分别下降6.6%和3.4%。公用电话6385户,小灵通电话用户9.27万户,比上年下降6.8%。年末移动电话达36.91万部,比上年增长18.0%。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联接全市各地的数字数据网和公共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当年新增1.67万户,累计用户已达4.56万户。
金融保险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40.7亿元,比年初增加32.0亿元,增长29.4%;其中短期贷款90.72亿元,比年初增加15.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6.6亿元,比年初增加25.8亿元,增长13.5%;其中,对公存款余额76.9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增长28.6%;居民储蓄存款139.7亿元,比年初增加8.7亿元,增长6.6%。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呈投放状态,全年累计投放现金12.7亿元,比上年少投放0.1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39096万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财产险收入12826万元,增长38.3%,寿险收入26270万元,下降1.0%。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 12677万元,增长52.3%,其中,财产险支出8161万元,增长8.5%,寿险支出4516万元,增长463.1%。
科 技 科学研究成果累累。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5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 省高新技术企业19家, 至2007年底,全市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8家, 省高新技术企业45家。取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7项。全市专利申请量820件,增长44.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4件,授权专利数210件,增长70.7%。
教 育 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市教育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本专科录取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市普通高考录取人数达4399人,比上年增加871,录取率达93.2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超全省计划20个百分点。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1名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 全市共有中小学91所,其中,小学45所、中学41所;在校学生9.51万人,其中,小学生4.42万人,小学学生毕业率100%,升学率99.33%;中学生4.68万人,初中学生毕业率99.01%;职业高级中学5所,在校学生1.05万人。
卫 生 卫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个。实有病床2314张,卫生技术人员251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145人。全市有中心卫生院8个、拥有执业医师227人;乡卫生院11个,拥有执业医师143人。
文化、体育 和谐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首次承办了全国性文艺赛事《爱我中华,首届全国企业职工及离退休职工文艺汇演》,圆满完成第19届群众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举办了“春满溧阳”征文和天目湖诗词征稿比赛,承办了天目湖“鱼美人”溧阳选区选拔赛,20名入围。文化三送工程有效推进。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藏书总量达19.5 万册,人均公共图书藏书量达0.25本。新增农村流动图书服务点20家,到年底全市已建成88家,其中农村72家;组建农村放映队27个,全年完成放映电影3750场。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步伐加快,有线电视新开通302个自然村,增加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4万户,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开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我市体育健儿共获省级金牌14枚、银牌12枚、铜牌3枚;常州市级金牌60枚、银牌27枚、铜牌18枚。向省运动队输送6名优秀体育人才,向常州市输送62名体育优秀人才。
公用事业 公用服务能力增强。年末拥有公交线路16条,营运里程达到15401千公里;年末拥有公交营运车辆376辆,全年完成公交客运量112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55万人次。城区供水总量1949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083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35.6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55亿千瓦时,增长15.2%。燃气普及率为98.0%。
环境保护 以建设国家生态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天目湖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开展污染物减排行为,全年分别完成COD和SO
2
排放量1565吨和1032吨,分别完成COD和SO
2
削减任务115.7%、140%。制定了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工作方案。工业污染源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100 %。园林绿化建设成绩斐然,村庄绿化工程有序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取得新突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81%,建成区绿地率36.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4平方米。环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加大,“环评”、“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有效落实。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3.53%。市区范围内已建有水冲式公厕51座,水冲式公厕率达100%;机械化清扫面积70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40%以上,垃圾清运率100%。
人 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77.63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男39.64万人,女37.99万人;常住人口74.01万人,比上年增长0.16%;总户数26.26万户,年内出生人口6013人,人口出生率为7.76‰,死亡人口5718人,死亡率为7.38‰,人口自然增长率0.38‰。
就 业 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促进就业。建立城乡统筹的培训和就业网络,全年再就业培训3300人,城镇净增就业802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65人,实现再就业重点援助32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53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跨地区输出农村劳动力3874人。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5.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7.3%,比上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5%,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7.2%,提高17.1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7.3%,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8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迅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参保人数达52.17万人,比上年增长7.6%;参保率100%,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280元;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40元提高到160元。全市低保总数为7740户、16462人,其中:城市居民 1099户、2373人,农村居民 6641户、14089人。积极实施“关爱工程”,全市共有敬老院17个,“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4%,提高了2.0个百分点。慈善劝募工作成效显著,共新增慈善认捐企业88家,认捐慈善资金3746万元。年末拥有福利院床位数2151张,比上年增长18.8%。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7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396元,比上年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8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人均纯收入8013元,比上年增长14.5%。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74亿元,比年初增加8.6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8038元,比上年增长6.0%。 居民居住水平提高。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5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685元,比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6191元,比上年增长20.0%。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话(移动电话)275部,家用电脑53台,家用汽车7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话(移动电话)227部,家用电脑8台,摩托车69辆,彩电121台。
二〇0八年三月十八日
注: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