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溧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8-00678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7-03-15
发布日期:
2008-04-2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公布溧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统计数据
溧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6年,是我市积极顺应宏观调控,努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是“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也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业绩,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 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从三次产业完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增长24.2%(其中工业增加值106.5亿元,增长26.5%;建筑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8:55.8:35.4调整到7.6:56.8:35.6。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9658元,比上年增长21.3%。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市财政实力也显著增强,财政总收入达到2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2.8%,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农 业 农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在国家实施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和推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市农村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0.4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15.14亿元;林业产值0.83亿元;牧业产值4.07亿元;渔业产值9.93亿元。粮食实现丰产丰收,粮食总产40.97万吨,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夏粮总产2.69万吨,增长1.5倍;秋粮总产38.28万吨,增长7.7%。油菜籽总产量为5.92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全年水产品产量达7.31万吨,比上年增长5.3%;生猪出栏16.37万头,比上年下降5%;家禽出栏469.43万只,比上年下降1.4%;蚕茧产量3022吨,比上年下降0.4%;茶叶产量2265吨,比上年增长9.7%;水果产量15322吨,比上年增长10%;蔬菜产量24.69万吨,比上年增长1.6%。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增高效农业4万亩,开发农业共吸引“三资”5.2亿元,新办农业企业17家。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9只、绿色食品27只、有机食品6只。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插秧机386台。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加大,复垦整理成效明显,新增耕地和园地9300余亩。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增支补贴资金2216.5万元。农贷担保中心支农作用明显,为95家农业企业担保贷款3483万元。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吨
409690
11.9
油料总产量
吨
60605
0.2
肉类产量
吨
20511
-2.9
#禽肉产量
吨
7042
-1.6
水产品产量
吨
73130
5.3
#鱼类产量
吨
62799
4.2
虾蟹类产量
吨
8620
18.9
禽蛋产量
吨
11154
-1.9
茶叶产量
吨
2265
9.7
水果产量
吨
15322
10
蔬菜产量
吨
246870
1.6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我市工业经济继续呈现出健康、快速、高效的增长势头,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占全市GDP的48.9%;实现工业总产值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利税总额39.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全年工业用电量达27.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4%。在工业经济高位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规模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日趋增强。2006年,全市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有367家,比上年增加31家。全市规模工业分别实现产值366.5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45.65亿元、利税总额32.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32.4%、36.7%。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9家,其中超20亿元企业3家(江苏申特钢铁61.9亿元、上上电缆40.53亿元、华朋变压器25.68亿元),超10亿元企业 1家(江苏国强17.23亿元)。利税超亿元企业5家,分别是:华朋变压器、天目湖啤酒、申特钢铁、上上电缆、金峰水泥。上上电缆、华鹏变压器、金峰水泥被列为省重点培育企业,正昌粮机带动了集群产业的兴起。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672家、个体工商户2070户,新增注册资本12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万千瓦时
33567
-11.4
配混饲料
万吨
16.4
-9.9
啤酒
万吨
26.18
22.7
纱
吨
12458
-1.2
布
万米
6871.71
4.8
服装
万件
1610.1
2.2
水泥
万吨
1171.9
15.3
生铁
万吨
164.86
68.2
钢材
万吨
66.86
-13.4
变压器
万千伏安
3047
8.1
电力电缆
千米
54848
50
粗钢
万吨
105.16
391.6
饲料机械
台
4748
-13.4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87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7.8%。全市建筑企业实现施工产值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累计施工面积达985.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5%;累计竣工面积509.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
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入成效明显。全市紧紧围绕政府提出的“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的思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其中:第一产业0.2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86.23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32.97亿元,增长61.2%。完成工业投入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1%。施工项目个数由上年的522个上升至752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31个,比上年增加6个。电缆附件、天目湖啤酒扩能等项目建成投产,布勒牧草机械、上上特种电缆等项目进展顺利。输变电设备、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等行业投入比重增加,兄弟化学、力强化工等企业主动调整结构新上产业升级项目。
房地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 15.44亿元,比上年增长86.9%,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3亿元,增长1倍。商品房施工面积113.74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48.3%,其中:住宅面积为95.61万平方米,增长 65.4%。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达24.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0.34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63.6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实现9.3亿元,增长26.4%。华地百货、大统华、大润发、五星电器四大商场年零售额分别实现25389万元、20826万元、15889万元、8312万元。苏浙皖边界市场实现成交额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市有6个市场的年成交额超1亿元,其中有2个市场的年成交额超过了10亿元。
对外贸易 开放型经济稳步推进。全年举办市级以上专题招商活动29场,实际到账外资1.21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4.1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和14.0%。项目规模扩大。新批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到账外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外贸外经增长较快。新签外经合同8462万美元,实现营业收入489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4%和39.4%。全年进出口总额3.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9%和34.4%。
旅 游 旅游经济亮点频现。全市积极实施大旅游战略,增强旅游支柱产业竞争力。天目湖新镇建设全面展开,南山竹海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新增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5.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1%;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实现旅游增加值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5%;接待入境旅游者6300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40.4%。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全年共接待游客340.2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6%和15%。南山竹海生态旅游区共接待游客52.0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0.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147.7%。当年新增四星级和二星级饭店各1家,新增旅行社1家。
交通运输 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交通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扬溧高速公路溧阳段抓紧建设,104国道雷塘桥至丰台段、241省道溧阳北至小陈庄及平桥至庙西段、239省道社渚至高淳段、溧城至戴埠公路、瓦屋山林场至宝藏禅寺道路竣工通车,农村公路建设和危旧农桥改造任务超额完成。切实加强市政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昆仑北路、燕山路、北大街、燕山南路、清泓桥等工程。全社会实现货物周转量72451万吨公里,增长65.8%;实现旅客周转量159897万人公里,增长19.5%。港口货物吞吐量995万吨,增长120%。
邮电通讯 通讯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4336 万元,比上年增长17.5 %;通信业务收入365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数达31.52 万户,比上年增长6.1 %,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7.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1.28万户,比上年增长25.6 %。全市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40.8 部。无线市话(小灵通)业务发展势头强劲,总数达9.95万户,比上年增长5.9 %。信息化社会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达2.72万户,增长39.5 %。
金融和保险 金融环境明显改善。全市金融运行情况良好,各项存款持续增长,各项贷款投入明显增多,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加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0.82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31.05亿元,同比增长15.5%;各项贷款余额108.67亿元,同比增长23.7%。
全年各类保费收入达35813万元,比上年下降6%,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 26536万元,下降10.9%;财产险保费收入 9277万元,增长11.4%。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 8321万元,其中:人身险802万元,财产险 7519万元。
社会事业
科 技 科教兴市深入推进。全市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19项、省级科技计划45项,引进本科以上人才877人,首次颁发“溧阳市杰出人才奖”。“上上”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云龙化工成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国家免检产品3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当年申请专利567项,比上年增加200项;专利授权123项,比上年增加29项。
教 育 教育工作再创佳绩。高考、职高对口升学考试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普通高考录取率88.44%,比上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本科录取率57.76%,比上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职高对口高考本科考试达线率为58%,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被评为“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县(市)”。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全市50%以上学校建成省级窗口学校。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5%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45%,升学率96%以上。全市共有中小学92所,其中小学51所、中学41所;在校学生9.51万人,其中中学生4.69万人,小学生4.83万人;职业高级中学5所,在校学生1.13万人。
卫 生 卫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效显著,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个。实有病床2314张,卫生技术人员250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145人。全市有中心卫生院8个、拥有执业医师227人;乡卫生院11个,拥有执业医师143人。
文化体育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组织开展了第18届群众文化周活动,举办了青年歌手大奖赛和首届少年艺术节,开展了送电影送戏送图书下乡工程,放映公益电影2000多场次,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新增村流动图书服务点10个,为66个农村图书服务点和14个部队图书服务点送书22000册,全年举办人民广场文艺演出36场。图书馆藏书量达18.3万册,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书量达0.24本。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步伐加快,有线电视新开通30个行政村,新增并开通了155个光接点,增加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开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我市体育健儿共获江苏省金牌19枚、银牌17枚、铜牌26枚;常州市金牌42枚、银牌60枚、铜牌53枚。成功举办了2006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象棋甲级联赛、2006年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赛暨2006年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健美操比赛。
公用事业 公用服务能力增强。年末拥有公交线路16条,比上年增加4条,营运里程达到14819千公里。年末拥有公交营运车辆386辆,比上年增加2辆,全年完成公交客运量107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92万人次。城区供水总量1893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073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31.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14亿千瓦时,增长13.9%。燃气普及率为97.96%。
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天目湖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园林绿化建设成绩斐然,村庄绿化工程有序推进,市区新增、改造绿地65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环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加大,“环评”、“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有效落实。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4.5%。工业污染源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100 %。市区范围内已建有水冲式公厕51座,水冲式公厕率达100%;机械化垃圾中转站12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2%,建成区绿地率35.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2平方米。
人民生活
人 口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77.32万人,比上年增长0.7%,总户数26.22万户,年内出生人口6323人,人口出生率为8.21‰,死亡率为4.04‰,人口自然增长率4.17‰。
就 业 就业制度日趋完善。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网络,全年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5150人、免费培训城镇下岗职工3350人,实现再就业重点援助18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58人。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5.22万人,实现净增就业人数71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5%。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85.6%,比上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6%,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80.1%,提高10.5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80.2%,提高了10个百分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9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迅速,参保人数达48.58万人,比上年增长8.4%;参保率96.1%,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五保户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积极实施“关爱工程”,完成敬老院新(扩)建项目16个,“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2%。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40元提高到260元;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140元。全市低保总数为7426户、16180人,其中:城市居民 1054 户、2371人,农村居民 6372户、13809人。慈善劝募工作成效显著,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1.4亿元,以助医、助学、助困为重点,为2.6万名困难群众发放慈善救助金1018万元。年末拥有福利院床位数1800张,比上年增长11.9%。
人民生活 小康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1756元,比上年增长14.3%。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01元,比上年增长7.7%;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6998元,比上年增长17.7%。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空调161台,电冰箱100台,彩电175台,家用电脑50台,移动电话167部,热水淋浴器90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1台,摩托车74辆,洗衣机93台,电冰箱82台,热水淋浴器56台,家用空调67台,移动电话135部。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31.05亿元,增长15.5%;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6949元,比上年增加2171元。住房条件日益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1平方米和3平方米。
二〇0七年三月十五日
注: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