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0年的农林工作总的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全力冲刺‘十一五’,奋力实现新跨越”工作主题,按照全年农林目标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着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水平,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主攻方向是六个转型升级,即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活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新型农民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功能由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
主要目标任务是: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生产,确保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年内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加快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3万亩、高效渔业1万亩,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建设,新增亿元产值的农产品1只;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提升城乡环境,3月底前全面完成长荡湖围网整治任务;重点推进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区、江苏全福农牧实业有限公司二期两大重点工程,加快规划并逐步实施天目湖东园万亩水果带、瓦屋山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完成成片造林333.3公顷,封山育林400公顷,完成竹箦、别桥两个镇镇区绿化和80个行政村村庄绿化提升,增绿面积184公顷;加强农业培训工作,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培训农民经纪人300人次。重点举措是:着力推进八大重点工作,打造天目湖东园万亩水果带、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瓦屋山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前马荡万亩高效水产养殖示范园区、畜牧业旗舰江苏全福农牧、海峡两岸农民科技创业园等六大亮点工程。
一是调优产业结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突破耕地资源制约、实现增产增收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常州市“双百万亩”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力争用2-4年时间,全市建成5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50万亩高效种植业。2010年重点培植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四大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重点建设3个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3个高产攻关方。围绕平原圩区及城郊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培育规模基地20个;推进4万亩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畜牧业重点发展全福牧业,新增产值3亿元。
二是培育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一是加快发展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农业新兴企业,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大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二是建立合作社与农户的稳定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基地”、“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以及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帮助农民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前景好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四是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引导外资和台资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支持企业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参展,积极开展各类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网络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海峡两岸农民科技创业园建设。
三是加快品牌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进一步健全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快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标准,扩大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率。三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三品”认证工作。指导专业合作社、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产地认定和“三品”认证。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