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014109429/2009-00028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09-02-11
发布日期:
2009-02-20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2008年度财政决算报告2009年度财政预算报告
关于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09年2月11日在溧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朱高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出我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小康溧阳、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工作主题,切实履行财政职能,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经过共同努力,超额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我市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18000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195200万元,实际完成19618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51%,比上年增加33600万元,增长20.67%。一般预算收入的具体项目完成情况是:
国税44719万元,比上年增加8965万元,增长25.07%(其中:增值税(25%)37607万元,比上年增加7463万元,增长24.76%;新办、涉外企业所得税7112万元,比上年增加1502万元,增长26.77%)。
地税112045万元,比上年增加21937万元,增长24.35%。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39424万元,比上年增加2698万元,增长7.35%。其中:增值税政策性退税824万元,比上年减少118万元,下降12.53%。
以上收入,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8年我市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148408万元(不包括专项财力、列收列支及上级补助等),其中:镇区财力42258万元,市本级可用财力为106150万元。考虑到必不可少的支出需要,调入财力12600万元,本级可用财力合计为118750万元。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我市2008年财政支出预算143479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97516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120250万元。调整后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62508万元。全年市、镇(区)两级财政支出161008万元,完成预算的99.08%,比上年增加30851万元,增长23.70%,其中市本级支出为118750万元(以上支出中,不包括用本级专项资金安排的专项支出、列收列支支出和上级专项补助支出等)。主要支出的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593万元,比上年增加5255万元,增长24.63%。
公共安全支出14771万元,比上年增加3847万元,增长35.22%。
教育支出43427万元(不包括教育费附加安排经费7000余万元),比上年增加5835万元,增长15.52%。
科学技术支出3370万元,比上年增加1081万元,增长47.23%。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123万元,比上年增加366万元,增长20.8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37万元,比上年增加1996万元,增长36.02%。
医疗卫生支出7044万元(不包括其他资金安排新农合经费1256万元),比上年增加1222万元,增长20.99%。
环境保护支出4325万元,比上年增加2529万元,增长140.81%。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116万元(不包括基金安排的经费1600万元),比上年增加1720万元,增长20.49%。
农林水事务支出14741万元,比上年增加3086万元,增长30.45%。
交通运输支出959万元,比上年减少946万元,主要是镇区支出大幅减少约700万元和交通局一次性项目经费减少。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462万元。
2008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尚好,虽然受到宏观调控、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收入仍保持较高的增幅。主要原因是:一是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培育和壮大财源基础。二是财税部门严格执行税收和收费政策,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切实加强征收管理,堵漏挖潜,提高征管效率,努力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持续增长,结构渐趋合理,效率明显提高,为推进我市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目前,财政决算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待决算编成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各位代表,2008年财政工作也经受了种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和潜在风险考验,主要体现在:一是全市经济虽然平稳发展,但受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9月份起,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幅逐月回落。二是税收政策的调整和部分收费项目的取消或降低收费标准影响我市财政收入。三是由于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收入基数不断提高,保持收入高速增长难度加大。四是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本预算年度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太湖流域污染防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再加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势必增加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这些减收增支因素,加大了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
为此,我们积极顺应宏观形势,全力应对挑战,加快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适应新的财政体制,狠抓收入征管,优化收入结构,做到财政财力与收入同步增长;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加快改革,加强管理,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大家对财政工作的支持。2008年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实现经济财政良性互动。根据科学发展要求和经济形势变化,加强经济预测和分析,把握财税政策导向,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贴息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发挥财税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起多元、高效、后劲足的财源体系,使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充裕的源泉和牢固的基础。一是继续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全年退税和减免税收10.93亿元,其中: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增值税3.46亿元、出口退税3.81亿元、所得税减免及退税3.33亿元、财政政策性退税0.33亿元;取消了19项行政事业性和1项基金收费项目,减轻了社会负担;支持启动房地产市场,适时出台了营业税、契税优惠政策,支持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增加促进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年内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各类贴息、项目配套资金及工业发展基金9640万元。并积极向省申报省级财源建设重点企业(重点成长型企业)、省级新产品补助、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专项、名牌产品奖励、产业集聚区、纺织企业结构调整等项目;向省、常州市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科技计划、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技改补助、服务业、节能及循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累计争取各项财政扶持资金5647万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用好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四是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促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共安排环境保护支出4325万元。五是加大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共安排支出39767万元,用于市政、园林绿化等建设,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
(二)坚持依法治税,大力增收节支,有效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税源管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收入,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一是进一步细化分解收入任务,落实责任目标,强化工作措施。二是建立财税收入增长预测分析机制,加大税源分析对日常征管的导向作用,密切关注税收政策调整,深入研究税制改革对地方经济及财政工作的影响,及时提出对策。三是完善零散税收的征管办法,做到“抓大不放小”,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保持各项收入的增长态势。四是继续规范税收秩序,严格属地征收,加大稽查力度,确保政府各项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五是规范支出程序,严格支出管理。认真执行2008年财政预算,科学合理分解下达部门预算等各项收支指标,严格按制度、按程序、按进度拨款。对预算追加严格按照调查、审核、报批的程序操作,提高了预算追加的透明度。同时,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坚决执行压缩5%公用经费支援地震灾区的政策。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富民优先、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力度,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共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062万元,其中新增资金805万元,用于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算安排标准(由每人每年6元提高到8元),共安排48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各项公共卫生事业,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安排资金2268万元,发放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安排资金170万元用于知青半家户和提高六十年代精简下放职工养老补贴标准;安排资金1000万元用于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安排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615万元,并提高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贴资金2226万元,其中新增资金1255万元,用于提高补贴标准。二是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巩固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做好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共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10063万元;安排资金879万元,用于发放职业教育学生助学金;会同主管部门建立了溧阳市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明确了维修费标准(小学75元/生年、初中100元/生年),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支持发展卫生文体事业。安排资金141万元,用于发放计生奖扶金。认真落实促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市财政对每个新建或改建文体中心的镇补助20万元,促进了镇(区)文化中心建设,支持“文化三送”下乡工程和市体育中心建设。四是增加科技投入,预算内安排科学技术支出3240万元,促进科技创新。五是支持生态建设。安排2840万元,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六是加大财政对住房货币化补贴资金和城镇廉租住房保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城镇廉租房保障资金,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四)坚持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促进农业明显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日益稳定。一是按照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政策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的增长机制,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农项目支出累计达到135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07万元,增幅39.25%。二是继续落实好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机制,做好“一折通”与农民补贴网的衔接,确保水稻良种、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水库移民、油菜良种、能繁母猪和渔民等各项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2008年粮食直补面积57.55万亩,补贴资金1151万元,综合直补77.82万亩,补贴资金5369.44万元。同时,做好水稻、能繁母猪等农业保险工作。三是进一步做好镇(区)债务的化解工作。按照“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压缩旧债,严控新债,化解风险。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农村清洁卫生、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和管网入户工程,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五)坚持制度创新,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一是做好新一轮省对县(市)财政体制调整应对工作。在理顺专项拨款、预算外资金分配、资金调度等分配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有利于发挥省直管县的体制效应、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我市财政事业的发展有一个好的体制环境。二是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全市中小学已纳入了2009年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至此,部门预算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更新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软件,实现了预算编制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下达,大大提升了预算编制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三是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的全覆盖。四是加快非税收入改革进程。建立非税收入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单位的非税收入的全过程监管。五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积极探索工程采购,完善措施、规范管理,增强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同时,规范镇(区)政府采购,2008年3月1日起,实行镇(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由市政府采购中心代理的制度。全年共完成采购总额11549万元,节约资金1391万元,节约率达10.75%。六是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加大政府资源整合力度,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六)坚持依法理财,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努力提高财政管理规范化水平。认真执行各项法律、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范围以及法定程序,履行财政管理职责。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管,积极开展财政收支日常监控和政府采购等专项检查。二是规范政府性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加快建立政府债务财政归口管理、债务预警、举债审批、预留偿债准备金等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防范债务风险。三是加强土地出让金、廉租房资金、住房公积金等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加强项目资金的跟踪管理,确保城市建设、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支出效益。四是开展了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使用情况清理工作。五是加强会计管理。严把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关,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诚信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9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投资,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的方针,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 “三农”、教育、卫生、社保等重点支出,增加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投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财政收入
2009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一般预算收入22450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28312万元,增幅15%左右。分项目情况是:
国税52700万元,比上年增加7981万元,增长17.85%(其中增值税44600万元,比上年增加6993万元,增长18.59%;新办、涉外所得税8100万元,比上年增加988万元,增长13.89%)。
地税132180万元,比上年增加20135万元,增长17.97%。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39620万元,比上年增加196万元,增长0.5%。其中:增值税政策性退税300万元,比上年减少524万元,下降63.59%。
(二)财政支出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完成以上收入,全市财政预算内可用财力为175288万元(不包括专项支出、列收列支支出),其中市本级财力119200万元,与上年实际支出基本持平。
2009年财政支出预算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09年度全市财政可用财力为175288万元,安排支出175288万元。其中市本级总财力为119200万元,安排支出119200万元。
支出安排的顺序是:第一,确保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师工资的发放;第二,确保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支出;第三,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预算安排的具体办法和有关情况如下:
2009年预算编制方法是:支出预算原则上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按照先人员工资、后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的顺序,保证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和正常的公用支出,坚持先预算外后预算内,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
预算支出草案中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如下:
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24778万元,比上年减少1815万元,下降6.82%(其中计生经费已按规定标准进行了安排),主要原因是上年安排了一次性项目,今年没有安排;
公共安全支出14427万元(含农林局森林公安),基本持平;
教育支出42833万元(不包括教育费附加支出),同口径较上年增加2870万元,增长7.18%;
科学技术支出3541万元,比上年增加171万元,增长5.06%(其中科普经费按人均1.6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按规定进行了安排);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52万元(不含体育馆建设经费),比上年减少371万元,主要是一次性项目减少;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272万元,比上年增加3735万元,增长49.56%(主要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抚恤经费增加等政策性增支因素);
医疗卫生支出9724万元,比上年增加2681万元,增长38.05%(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农村人口人均10元支出标准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安排3340万元);
环境保护支出5111万元,比上年增加786万元,增长18.18%;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710万元,比上年减少2400万元,下降23.78%(主要是镇区支出减少2800余万元)。
农林水事务支出13737万元(不包含农校、森林公安经费和基金中安排的支出),比上年增加516万元,增长3.91%;
交通运输支出391万元;
采掘电力信息、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3796万元(含安监、旅游、外经、供销、粮食等),比上年增加334万元,增长9.65%;
国债事务支出300万元;
其他支出35634万元(其中镇区支出23935万元)。市级安排的主要项目有新六项工程(原五件实事)800万元、茅山老区及其他项目配套2000万元、坏帐准备金2000万元、现代服务业和旅游发展基金400万元、抗灾准备金300万元、两区贴息、奖励及融资平台建设贴息2100万元以及青少年道德修养、人才基金等等。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对我市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加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必出台许多减收增支政策。预计2009年财政收支矛盾将会十分突出。因此,完成2009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安排的收入任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本预算年度内,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的支出需求很大,再加上各项政策性增支因素和年度内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财政平衡将十分困难。为此,我们只能从紧安排2009年度预算,一些部门、单位的支出需求难以完全满足,请大家理解。同时,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我们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预算管理,狠抓增收节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努力实现2009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完成2009年财政目标任务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保障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优化结构,保障重点、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完成2009年财政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和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运用税收、贴息等经济杠杆,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善民生,重点支持农业、教育、科学、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各项事业,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市改革和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溧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依法征管,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快速变化,对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形成的较大的制约,我市财政收入增长的趋势发生了改变,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可能进入下降通道。为刺激经济增长,各项减税政策陆续出台,一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取消,2009年财政收入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们要加强经济形势和收入分析,全面落实征管责任,强化重点税源管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抓大不放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继续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逐步把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纳入部门、单位的考核体系,确保收入不流失;继续规范税收秩序,严格属地征收,加大稽查力度,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积极贯彻中央各项税收制度和收费、基金制度改革;强化税收属地征收管理,逐步完善市、镇分税制财政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加强管理和监督,规范采购行为。继续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征管水平;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监督,严格支出管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采取扎实措施,加强增收节支工作,千万不能花钱大手大脚;严格预算管理,加强部门预算监督检查,强化预算约束力,确保部门预算不突破;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楼、堂、馆、所建设以及小车、高档办公设备购置,杜绝铺张浪费;严格财经纪律,禁止机关事业单位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和超前消费,杜绝各类滥发补贴、奖金、实物以及公费旅游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强化城市建设、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跟踪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各位代表,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但2009年财政工作面临种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最终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财政收支上来,导致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势必大大增加完成2009年财政收入任务的困难,加剧财政收支矛盾。为此,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繁荣新溧阳目标,突出“苦练内功保增长、蓄势聚能促调整”工作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强管理,提高效能,努力完成2009年财政收入任务,实现2009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为开创溧阳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