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三、着力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 不断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突出抓好农业特色机械的推广应用和农机服务体系完善。立足于在巩固和放大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县(市)成果的基础上,突出服务于高效设施农业的特色机械推广,加大采后预冷、清洗、分级、包装、储运等设施建设力度,力争高效农渔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至50%,探索推进农机产业园建设,重点规划建设2个4S农机维护中心和6个维修点。农机专业合作提档升级,力争新增农机合作联社3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拥有农机总动力比重提升至40%以上,服务水稻机械化种植占比达50%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星级创建再上新台阶,农机跨区作业再上新水平。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风险机制探索。调动各方积极性,把万顷良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等载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发挥好行政推动和市场调节两个作用,创新推进机制,落实资金配套,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顺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探索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农业预警水平,发挥信息化导航作用。突出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新技术创新储备。实行农业技术创新与重大技术推广双驱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技术成果集成转化、三新技术集中展示三大平台建设,重点推介30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梳理出影响产业崛起的关键因子,建立农林牧渔现代科技研发和展示阵地,充分发挥阵地在科技孵化、技术熟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激活发展源动力,以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加快集成创新一批农业关键技术、新模式,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园区。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培训工程建设,巩固既有推进载体,培植新载体,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实行“一园、一企、一村一名技术指导员制度”,培育3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万余人次。 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是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高低,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码。打造“三带”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出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区际化、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三带”型农业产业化组织,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创建行动,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型、科技创新型、加工增值型、基地带动型和外向合作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创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化组织和农户的有效联结机制,探索实施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方式,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今年农业龙头企业创建要有新跨跃,其中力争全福农牧进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积极引导农产品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发挥苏浙皖边界市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上黄河蟹专业市场等主体市场作用,鼓励到产地建立储运、保鲜、配送等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冷链”运输系统,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积极探索“场地挂钩”、产地直销等现代营销模式,降低流通成本。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探索构建优势特色农产品网销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展销活动。提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去年,我们以全省开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村,白茶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江苏省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天目湖镇被省农委认定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示范镇,南渡仁福鸡场等6个畜禽养殖基地被授予“江苏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牌匾,“一村一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天目湖镇南钱村被确定为省现代农业示范村。“十二五”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兼顾规模扩张,突出提档升级,按照生产精准化、产品精品化、装备精良化、环境精致化和产业链条丰满的方向,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运行机制,打造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招商引资、技术人员创业“四个平台”,使之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积极探索园区合作模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总体部署,今年重点推进二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掀起北山集聚开发建设高潮,水产“三大中心”建设上新水平,引导社渚镇开展青虾养殖重镇建设。 五、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创新建设,开辟农业跨越发展新路径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动力,创新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活化酶。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赢得新一轮现代农业建设新优势,离不开创新。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今年省农委在部署农业新新兴产业建设方面,着重对发展生物农业、智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方面,作出了安排。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要探索发展生物农业,将生物技术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抓好生物制剂、生物信息、生物质能源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努力实现高效规模农业与高端生物农业协调互动,力争成为“十二五”星星之火。积极发展智能农业,促进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在设施生产和大田生产中广泛应用,创造条件推进物联网、现代通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有机融合,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努力使全市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提升至80%。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彰现魅力山水资源特色和区域物种、人文等特点,拓展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现代农业服务业,重点提升天目湖观光农业区、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区、环长荡湖观光农业风情带和都市观光农业圈等“二区一带一圈”观光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大力开展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农家乐专业村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着力发展创意农业,开展5个庭院经济示范村建设,力争今年观光农业成长为我市第四个10亿元产值产业。大力培植特色产业。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推进溧阳白茶、溧阳白芹、天目湖砂锅鱼头等区域特色产业做强做大,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制约因子,努力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要一着不让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促进特色产业不断涌现。大力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新的一轮农业发展,机制的创新尤为重要,尤为艰巨。要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利于农业经营职业化、农民非农化,积极引导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基本到位后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积极引导水域养殖证制度的深化完善,积极引导农业投入机制的不断创新、农业金融支持的创新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创新,积极引导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关于农业发展、农民利益和农村稳定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六、着力推进为农服务能力建设,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征程中立新功 加强农林系统自身建设,是激发创造力、提升战斗力、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跨跃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市农林系统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问题,按照农业转型升级的总要求,全面提升整体协作能力、政策执行能力、依法管理能力、措施落实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为顺利完成农林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障。提升协作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快“五有”镇(区)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从快结束新一轮镇(区)机构改革后的磨合期。提升综合素养,有序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建设学习型系统,推进知识更新和结构充实。整合社会力量,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强上下协作、部门协作、内外协作,提高工作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努力形成工作合力。用好现代传媒,在关键农时、重点工作中,把宣传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争取各级的理解支持和部门的配合。提升公信力。继续把农林队伍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好传统发扬光大,树立行业新风尚。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不仅要结合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工作实际,开展专题调研,还要突出当前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重大政策,开展跟踪调研。不仅要准确掌握基层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对策,还要挖掘基层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大力推广应用。不仅要善于发现农业发展深层次矛盾,还要加强对国内外“三农”政策产业动态和技术信息的收集,找出化解办法。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阳光政务工程建设,深化网上权力运行、网上法制监督、网上纪检监察“三合一”等网络平台建设,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主动接收社会监督,特别要在项目农业建设监管方面取得新成效。围绕“效率溧阳”建设的要求,深化面向农村、面向农企、面向农户“三面向”实践平台建设,深化走进田头、走进山头、走进塘头“三走进”实践平台建设,深化创设服务载体、创立服务品牌、创优服务成效“三创”主题实践平台建设,强化制度落实,努力推进工作效能再提升。三是提升执行力。切实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政策等的把握,提升依法、合情、应时落实举措水平。树立责任、责职、目标意识,强化农林重点工作绩效考评管理,探索农林常规工作项目化管理,在全系统内推进任务有量化、好坏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考核机制,形成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人不吃亏的促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