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014109429/2010-00013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10-01-11
发布日期:
2010-02-01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10年1月11日在溧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朱高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出我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年初目标任务, 全面突出“苦练内功保增长、蓄势聚能促调整”工作主题,坚定信心,克难奋进,认真履行财政职能,努力贯彻增收节支,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经过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市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批准我市2009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22450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225616万元,实际完成231688万元,完成预算的102.7%,比上年增加35500万元,增长18.09%。一般预算收入的具体项目完成情况是:
国税49245万元,比上年增加4526万元,增长10.12%(其中:增值税(25%)42088万元,比上年增加4481万元,增长11.92%;新办、涉外企业所得税 7157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
地税128857万元,比上年增加16812万元,增长15%。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53586万元,比上年增加14162万元,增长35.92%(其中:增值税政策性退税2825万元,比上年增加2001万元,增长242.84%)。
以上收入,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9年我市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179293万元(含国债资金5500万元,不包括专项财力、列收列支及上级补助等),其中:镇区财力49177万元,市本级可用财力为130116万元。考虑到必不可少的支出需要,调入财力12212万元,本级可用财力合计为142328万元。
市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批准我市2009年财政支出预算175288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11920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142328万元。调整后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91505万元。全年市、镇(区)两级财政支出190792万元,完成预算的99.63%,比上年增加26922万元,增长16%,其中市本级支出为142033万元(以上支出中,不包括用本级专项资金安排的专项支出、列收列支支出和上级专项补助支出等)。主要支出的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142万元,比上年增加6549万元,增长24.63%。
公共安全支出19195万元,比上年增加4424万元,增长29.95%。
教育支出56229万元,比上年增加12802万元,增长29.48%。
科学技术支出3632万元,比上年增加262万元,增长7.7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536万元,比上年增加413万元,增长19.45%。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523万元,比上年增加4986万元,增长66.15%。
医疗卫生支出10153万元,比上年增加3109万元,增长44.14%。
环境保护支出4019万元,比上年减少306万元,下降7.08%(主要是镇区支出减少)。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236万元,比上年增加2120万元,增长20.96%。
农林水事务支出16368万元,比上年增加3147万元,增长23.8%。
交通运输支出1062万元,比上年增加103万元,增长10.74%。
采掘电力信息、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支出5736万元,比上年增加2274万元,增长65.68%。
2009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尚好,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等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收入仍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一是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突出“全力保增长,全面促发展”,克难攻坚,扎实工作,促使我市经济平稳发展。二是财税部门强化征管,堵漏挖潜,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持续增长,结构渐趋合理,效率明显提高,为推进我市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目前,财政决算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待决算编成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各位代表,2009年财政工作面临种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仍然存在,再加上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虽处于企稳回升阶段,但仍在低位运行,经济增长缓慢;二是税收政策的调整和部分收费项目的取消或降标直接影响我市财政收入;三是各类刚性政策性增支的兑现,使得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本预算年度内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太湖流域污染防治等政策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再加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势必增加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这些减收增支因素,加剧了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困难。
为此,我们积极适应当前财政经济形势,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促调整、保稳定、求发展,努力实现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2009年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应对严峻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带来的严重冲击,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人大批准的预算,在努力做好财政保障工作的同时,把保增长、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源挖潜,全力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用好用活现有各项财税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内需、促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折不扣落实增值税转型、燃油税费改革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有关政策,全年退税和减免税收10.37亿元,其中: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增值税 1.25亿元、出口退税3.32亿元、增值税转型减税3.2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约1亿元、所得税减免及其他退税约1.54亿元、财政政策性退税1.13亿元,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清理整合各类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转变理财观念,改变扶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年内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各类贴息、项目配套资金、旅游发展基金、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及工业发展基金等10550万元,积极组织申报企业各类重点发展项目达100多个,支持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孕育后续税源。同时帮助中小企业增强发展信心,拓展产品市场和发展空间,走出低谷,渡过难关,着力稳固基础税源。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引导和促进产业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经济发展。2009年全市累计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6.9亿元,大大促进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强化收入征管,不断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一是强化征管,精心组织收入。继续完善收入目标责任制,紧咬全年收入目标任务,按照“以天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工作要求,层层分解,明确工作责任;积极配合国、地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坚持“抓大不放小”,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稽查力度,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继续加强对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的征收管理,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强化非税收入增收机制, 增强财政收入调控能力,确保收入稳步协调增长。二是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坚持财税收入情况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收入监控体系,形成收入预测、预警机制,实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跟踪管理;加大税源分析对日常征管的导向作用,密切关注税收政策调整,及时提出对策积极应对,挖掘税收潜力。
(三)立足调优支出结构,厉行增收节支,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急事”,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形成合力,确保市委、市政府重点支出的需要,切实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筹措资金2.35亿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安排2566万元支持公办幼儿园改造和市六中、后六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062万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823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00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配套43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贴资金3340万元、再就业补助资金2550万元,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继续落实好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机制,2009年粮食直补面积57.44万亩,补贴资金1148.71万元,综合直补面积77.66万亩,补贴资金5358.2万元。同时,落实好水稻、能繁母猪等农业保险工作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安排预算内资金6200余万元重点支持防洪体系、农田水利、水源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安排500万元继续实施“三清一绿”工程,促进农村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改善;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4.15亿元,重点支持平陵西路改造、燕山公园、体育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了城市交通,营造招商引资硬环境,拉动经济增长。四是支持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筹措资金1.35亿元支持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以及“绿色溧阳”建设,支持加快市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大天目湖水源地和中小水源地保护力度,继续强化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源专项整治工作,推进节能减排,支持全方位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废弃矿山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区域生态内涵。
在重点保障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厉行节约,严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预算管理,做到支出从紧、管理从严,不断强化预算约束力,确保部门预算不突破,严格临时追加审批,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非政策性增支超支,年终一律不予追加;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过快增长,大力压缩会议、招待、差旅、培训等一般性财政支出,全面落实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预算“四个零增长”的要求,杜绝铺张浪费。2009年对行政及全额事业单位的出国(境)费用进行压减,同时分别按10%和15%压缩公用经费和汽车经费,全市累计共压缩支出约2179万元,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严格财经纪律,从严控制机关事业单位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和超前消费,开展公务员津补贴改革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坚决制止部门单位巧立名目、自行滥发的违纪行为发生。
(四)加快体制创新,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深化财政改革,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体制研究,认真分析和深刻领会本轮体制调整的政策意图,算好发展账、长远账。按照新的分配导向做好积极应对和引导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争从新一轮体制调整中早得益、多得益,实现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财政增收的双赢;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深层次研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思考应对措施和完善方向,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和保障水平,同时继续推进镇(区)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高执行效率;不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快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促进政府采购运作过程高效、规范、透明,进一步健全“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积极支持经济发展,落实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产品优先采购政策;继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财政部门、行政主管部门、资产使用单位对非经营性资产的分级管理范围及程序,逐步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目标。二是切实加强财政监督,健全财政跟踪监督问效机制。加强对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等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城市建设、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跟踪管理;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土地出让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征收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强化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督,防范财政风险;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积极开展财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严厉惩治弄虚作假行为;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由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预计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预算平衡面临较大压力,因此,2010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的方针,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方面支出,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忧患意识,把过紧日子的要求和思想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财政收入
2010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一般预算收入266443万元,比上年度增加34755万元,增长15%。分项目情况是:
国税57616万元,比上年增加8371万元,增长17%(其中增值税49256万元,比上年增加7168万元,增长17.03%;新办、涉外所得税8360万元,比上年增加1203万元,增长16.81%)。
地税150757万元,比上年增加21900万元,增长17%。
农业税收及罚没收入等58070万元,比上年增加4484万元,增长8.37%(其中:增值税政策性退税1330万元,比上年减少1495万元,下降52.92%)。
(二)财政支出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完成以上收入,全市财政预算内可用财力为200518万元(不包括专项支出、列收列支支出),其中市本级财力139133万元,与上年实际支出减少2900万元。
2010年财政支出预算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09年度全市财政可用财力为200518万元,由于财力紧张,年初调入资金5000万元,全市财政可用财力为205518万元,安排支出205518万元。其中市本级总财力为144133万元(含调入5000万元),安排支出144133万元。
为适应当前财政经济形势,贯彻增收节支要求,我们在2010年预算编制过程中严格执行零基预算和效益预算,打足收入,严控支出,坚持量入为出、确保重点支出的原则。2010年支出安排的顺序是:第一,确保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工资的发放;第二,确保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支出;第三,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预算编制的方法是:按照先人员工资、后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的顺序,保证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和正常的公用支出,坚持先预算外后预算内,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
预算支出草案中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871万元,比上年减少4271万元,下降12.89%(其中计生经费已按规定标准进行了安排);
公共安全支出15435万元(含农林局森林公安),剔除一次性项目后同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
教育支出60609万元(不包括教育费附加支出),同口径较上年增加4380万元,增长7.79%;
科学技术支出3949万元,比上年增加317万元,增长8.73%(其中科普经费按人均2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按规定进行了安排);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122万元,比上年减少414万元(主要是镇区支出减少);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093万元,比上年增加570万元,增长4.55%;
医疗卫生支出10934万元,比上年增加781万元,增长7.69%;
环境保护支出4479万元,比上年增加460万元,增长11.45%;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247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
农林水事务支出15278万元(不包含农校、森林公安经费和基金中安排的支出),剔除上年一次性项目后,同口径比上年增加1210万元,增长8.6%;
交通运输支出2231万元,比上年增加1169万元,增长110.08%(主要是交通费改税资金安排支出);
采掘电力信息、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5502万元(含安监、旅游、外经、供销、粮食等),剔除一次性项目后与上年基本持平;
其他支出29968万元(其中镇区支出21947万元)。市级安排的主要项目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发展基金500万元、抗灾准备金300万元、两区贴息、奖励1100万元,融资平台建设贴息1000万元、卫生改革经费1000万元,茶叶节经费200万元以及青少年道德修养、人才基金等等。
目前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虽已企稳回暖,但基础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我市2010年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很复杂,要全面落实中央、省扩内需、保增长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势必还需兑现许多减收增支政策,预计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完成2010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安排的收入任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同时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的支出需求很大,再加上各项政策性增支因素和年度内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财政平衡将十分困难。为此,我们只能从紧安排2010年度预算,一些部门、单位的支出需求难以完全满足,请大家理解。同时,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请各部门、各单位务必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同时我们将狠抓增收节支,严格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努力实现2010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完成2010年财政目标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计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确保完成2010年财政目标任务。
坚持政策引导和促进转变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多方开拓融资渠道,合理安排政府投资;充分运用税收、贴息等经济杠杆,调整投资方向,引导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力争稳固基础税源,壮大主体税源,培育新兴税源,稳步推进梯级财源建设。
坚持依法征管和稽查清欠相结合,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积极推行财税库联网制度,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零散税收、纳税小户的征管,同时大力清缴欠税,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应收尽收。
坚持增收节支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提高财政重点保障能力。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力,严格执行年初预算,非政策性增支因素原则上不予追加;坚持统筹兼顾、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的原则,按照 “保人头、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顺序,确保各项基本支出和重点支出需要;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严从紧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坚持创新机制和精细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以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健全并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制度,促进财政预算管理公开、透明、规范,提高财政管理质量和效益。
各位代表,2009年虽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是面对严峻形势,我们从容面对,砥砺奋进,全面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下行趋势,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目前,我市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动力凸显不足,要完成2010年财政收入任务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围绕“决胜十一五、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管理,提升效能,努力完成2010年财政收入任务,实现2010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为建设和谐溧阳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