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中央一号文件贯彻推进之年,我局抢抓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确定了“112631”工作目标,即:围绕一个中心(确保全市防汛防旱安全)、摸清一个家底(水利普查)、狠抓二个推进(以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圩堤达标建设、以市域污水工程规划推进水环境保护治理)、实施六大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水重点县工程、污水治理工程、城市防洪工程、防汛物资仓库和防汛调度中心大楼扩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提升三个能力(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创建一个品牌(民生水利服务品牌)。加快重点工作推进,以项目促发展,以发展促跨越,加快水利转型升级,奋力开创我市水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把握政策导向,科学制定水利发展规划 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谋划发展大局,及时制定和完善了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我市“紧跟苏锡常,实现现代化”战略部署和水利现代化要求,明确五大工作目标,认真研究和落实今年的水利工作计划,及时编制上报了《城市防洪工程规划》、《第二轮小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溧阳市县域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农村水利现代化规划》、《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等十余个专项规划,丰富项目储备,抢抓新一轮水利建设和发展机遇,掌握主动权。积极做好项目对接,已有7条河道纳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盘子,10座水库纳入省级除险加固补助计划。 (二)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项目带动 一是认真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按计划完成了沙河、大溪、前宋和9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加快第二轮10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前期准备,项目已于11月21日开工建设,已完成25%以上的工程量。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完成了中央小型农水重点县第一批项目(改造进水涵28座、灌排站79座、排涝站14座,建设高标准农田4300亩,新建渠系建筑物2100座、改造416座)和常州市级48座塘坝达标工程的建设。重点县第二批项目已于10月31日开标,11月中旬全面开工建设。 三是积极实施区域供水和污水治理,完成了城区污水管网工程、东大街雨水管道和4个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推进中心水厂的建设。正在实施的11个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已进入扫尾阶段,天目湖镇至城区的污水收集主管网已于12月7日开标,施工队伍已经进场。 四是加快实施防汛调度中心大楼扩建工程建设,工程已经进入验收阶段,年内可入住办公。 五是积极做好城市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防汛物资仓库等重点项目实施建设的前期准备,加快项目驱动。新村枢纽、窑头枢纽和茶亭河改道拓浚工程已定于12月28日开工建设,防汛物资仓库因移地建设,正在加快办理土地手续。 (三)加强基础管理,促进民生改善 一是加快了管护扩面,小水库长效管护从60座增加到63座,河道长效管护从87条246公里增加到166条702公里,新增了城区雨污水管网的日常管护,管护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二是认真抓好抗旱防汛工作,今年1~5月份,我市遭受了建国以来同期最少降雨,面雨量仅148.5毫米,比历史同期减少65%,导致了严重旱灾,旱情严重时,25座水库基本干涸,山丘区小塘坝大部干涸,全市近20万亩农田面临无水栽插,13万人面临饮水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坚持全市统筹,科学调度水源,确保饮用水供给;坚持不等不靠,加大抗旱投入,力保农业生产用水;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尽可能减少农业损失;坚持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援助,关键时刻争取到省防指24台套抗旱电机支援和200万元抗旱设施添置费补助以及100万元抗旱补助,常州市防指补给我市200万,增强了全市抗旱能力;坚持主动宣传,加强舆情引导,通过电视报道、民生聚焦解答、网络论坛跟贴等方式及时通报全市水情和抗旱措施落实情况,加强正面引导,确保了大旱期间没有出现民心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波动;坚持严阵以待,落实排涝措施,使城区积水在较短时间排除,保持了居民生活秩序。由于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措施扎实有效,战胜了建国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旱灾和“6.17”、“6.24”强降雨灾害。 三是加强城市新开发项目雨污分流工程建设监管,推进污水纳管,清洁水源,发展民生。截止目前,已完成58家排污单位的污水接管建设。 四是抓好水利普查。为高质量完成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我局成立了6个水利普查工作组,在全市选聘了500多名水利普查指导员和水利普查员,按照省、市水利普查办的业务指导和有关规范标准,有序推进普查工作。目前,清查登记阶段工作已全面完成,正在进行普查表格填写、外业测量数据校核、普查台账数据录入,建立起规范、统一、权威的水利资源信息库,为今后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信息。 (四)加强水政水资源管理,落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一是加强了水行政巡查和执法,截止目前,共开展水政执法巡查218次,对24起涉水违法违规事件进行了查处,其中立案查处2起。 二是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相关规划与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 三是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限制深井开采,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在20万立方米以内。强化取水单位的取水量管理,对取用水大户的用水效率实行重点监管。目前,我局正组织建设水资源在线监测系统,制定企业用水定额,以遏制用水浪费现象。 四是认真谋划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制度,逐步推行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积极发展中水回用。加强节水技术改造,已完成申特钢铁、熊猫针纺、燕山南苑社区节水技术改造,并创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社区),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市民)参与、技术驱动的工作机制。 五是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编制了沙河、大溪水库水资源联合调度优化方案,完成了常州市级技术评审,现已报请省水利厅组织论证和审批后实施,一旦批准,两库可增加蓄水2600多万方,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五)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加快水利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全面落实水利投入政策。中央和省委今年1号文件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按此要求,市委、市政府以溧政发[2011]20号文明确从今年起,全市范围内出让的各类土地,按土地出让总价的5%提取水利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全市水利事业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水利建设资金。今年已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37亿元,年底前还将投入1.9亿元左右,用于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和污水管网建设等。 三是创新水利投入机制。为缓解未来几年水利大投入的资金压力,成立了市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水利发展专门融资平台,所筹资金专项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认真研究和积极谋划采用BT、BOT等形式,加快供水治污工程建设进程,发挥资金集中使用效益。 四是筹建水资源保护巡回法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全市水资源管理难度日趋增大,水事纠纷和涉水案件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为落实严格的三条红线控制制度,我局加强与市法院的沟通协调,争取支持,水资源巡回法庭已于9月8日挂牌。 (六)加快谋划,切实抓好冬春水利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一是城市防洪新村枢纽、窑头枢纽工程的建设;二是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重点做好茶亭河和大溪河的开工建设;三是防汛物资仓库建设;四是重点县第二批项目的建设;五是天目湖镇污水处理厂至城区的污水管道和提升泵站建设;六是第二轮10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七是纳入国家、省计划的5条河道的规划设计和项目报批工作;八是沙河、大溪水库联合调度优化方案的论证、审批和实施工作;九是切实抓好今冬明春农村水利面上工作(包括建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