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市农林局2010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01414358X/2011-00039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农业农村局
产生日期:
2011-02-10
发布日期:
2011-02-10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市农林局2010年工作总结
市农林局2010年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10年是农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面对自然灾害多发、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不利形势和严峻挑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力冲刺 ‘十一五’,奋力实现新跨跃”的工作主题,以“五比五看”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科学定位,优化举措,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4.57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农业增加值30.18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368元,同比增长12.6%。
保供给,大宗农产品生产获得新丰收。
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推进粮油高产技术普及化,大力开展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水稻单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亩产提升至618.6公斤,小麦总产同比增长22.3%,粮油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水稻国标三级米以上占90%以上,全年粮食总产同比增加3万余吨,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殊荣,社渚镇农户汤觉清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称号。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化,常规生产与设施生产共进,新增蔬菜面积1万余亩,全年蔬菜总产量同比增长9%以上;推进水产生产集约化,“四大家鱼”与特种水产齐上,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增加1800余吨;推进畜禽生产集中化,抓面与抓重点区域相结合,全年生猪、肉禽出栏数同比分别增加1万头和157万羽。
促增收,高效农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大力挖掘产业增收潜能,竭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全年新增高效种植业5.4万亩、高效渔业2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67万亩 ,同比增长60.8%。全市高效农渔总规模发展到64.32万亩,其中高效种植业占耕地面积的60.6%、高效渔业占养殖水域的61.6%,高效种植业年亩效益万元以上达5.496万亩、年亩效益0.5万元至万元达16.97万亩,高效渔业年亩效益愈3000元。生猪、肉禽、蛋禽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61.2%、90.0%和76.3%。白茶、白芹、河蟹3只亿元产值产品续显特色优势,白茶、白芹亩均纯效益达8000余元,河蟹产值迈上5亿元台阶,新增肉禽、青虾2只亿元产值产品。畜牧产值强势增加到6.8亿元,同比增长33%。设施栽培产值突破10亿元。高效农业对农业增收的贡献份额逾70%,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单位。
护安全,持续农业发展打下新基础。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合力重抓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及监管。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常州市第一、省内第二位置。新增“三品”34只,全市有效期内的“三品”总量增至312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8只、绿色食品125只、有机食品79只,建立“三品”生产基地百万亩,拥有省级地标25个。天目湖品牌旗舰作用续显,名特认证再获佳绩,溧阳白茶、溧阳白芹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定,获“中国名茶之乡”之殊荣,精心培育的以天目湖品牌为主体的、十大系列106只特色农产品,热销省内外,品牌农产品商品生产比重达60%以上。通过深入开展九大专项整治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逐步形成,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8.6%。着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天目湖水源地保护为中心任务,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循环利用、现代林业建设。顺利完成长荡湖围网缩面任务。开展测土配方施肥93万亩次,推广生物农药20万亩次,农药、化肥用量累计较2007年减少20%和15%。畜禽规模饲养场综合整治到位。工程沼气、户用沼气快速发展,全市沼气池总容量达9600余立方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被评为全省机械化秸秆还田示范县(市)。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15万余亩,新增循环水养殖8100亩。四批次太湖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扎实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示范积极推进。全面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开展成片造林3.5万亩,80个行政村村庄绿化提升工程通过验收,林业产业化迈出步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8%,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全力维护农业安全运行。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7%以上,竹螟、松材线虫等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火灾隐患及时排除,外来物种的管制进一步强化。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手段得到加强,免疫密度与抗体达规定要求,检疫生猪10.46万头、家禽109.8万羽,兽药经营单位GSP认证通过率全省第一。全年农业行政执法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6件。查处渔业污染事故4起。及时排除农机安全隐患54起。阻止环境不友好开发行为6起。努力促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以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业衍生服务功能进一步放大,魅力山水生态价值的变现效能进一步扩大,全年休闲观光农业产值达8.5亿元,同比增长23.1%。
强支撑,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取得新成效。
农机特色机械推广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县(市)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放大,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推广服务于高效设施农业的特色机具1769台套,同比强势增长70%。走农机合作社之路,成为溧阳模式和全省典范,全市经工商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8家,农机动力权重达37.9%,其中五星级2 家、三星级14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全年新建标田4.59万亩,总建成面积达34.12万亩,被省农委授予“全省耕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重点组织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涵盖全行业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40余项,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余人次,开展农民经纪人培训500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3600余户,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省级天目湖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科技孵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奠定,区域行业科技领衔作用彰显,常州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茶叶质量技术检验监测中心相继落户我市。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提升至60.1%。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主要农业主体微机联网全覆盖,溧阳农林信息网站发挥主渠道作用,特色网站(网页)建设成效显著,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信息服务,成为农民睿智致富的“谷歌”,连续五年被省农委评为农业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此外,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手段装备不断强化。
壮主体,农业
“
三化
”
推进展露新优势。
农业园区化强势推进。计划总投资20亿元打造的10万亩规模国家级综合性天目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端倪初显,全年仅支付农民工资逾2千万元。曹山主干道的打通筑就,奠定了北山集聚开发的基础,拉开了5万亩规模的、省级综合性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帷幕,主体联动效应彰显。水产三大区域示范中心建设成效卓然。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成为农业外向合作的亮点。“一村一品”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千亩以上农业园区总量达103个。农业企业化有力推进。规模常州第一、省内居前的一体化全福农牧,二期工程启动实施,完成产值3亿余元。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5家,农产品加工业振兴摆上重要日程,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重提升至51%。农业合作化快速推进。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92家,总量达312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的比重提升至47%,
提效能,农业服务创新彰显新活力。
目标管理制度进一步奠定。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得到更好落实,重点工作目标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常规工作目标化管理积累了有益经验,绩效考评的作用进一步放大。载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深入开展“三创”主题实践活动,全年仅在水稻生产上,创建高产高效万亩示范区3个、国家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千亩示范片8个、常州市水稻高产竞赛方8个,水稻高产创建面积达10.3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16.8%。全系统共对接创建科技示范园区66个、科技示范基地75个、科技示范户3600余户,形成了农林机关竞创特色工作品牌、各镇农口部门勇创特色服务品牌的浓厚氛围。服务拓展有力有效。重点把为广大主体争取财政支农与吸引“三资”投农有机结合,突出发展项目农业,全年累计指导各类主体申报各级各类支农项目150余项,争取财政配套支持近亿元,撬动“三资”投入农业11.6亿元,同比增长24.7%。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注重自身建设,坚持调查研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依法行政扎实推进,阳光权力得到更好落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在全系统形成风尚。被省农委评为农业系统工作效能考评先进单位。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年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可谓是“省里有地位,全国有影响”。
“
十一五
”
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和18.4%,是增长幅度最大的五年。水稻单产连续5年创新高,五年累计增加粮食16.11万吨。特色果品精彩纷呈,蔬菜畜禽水产等“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五年累计增加水产0.7万吨。
“
十一五
”
是农业现代化要素培育显著加快的五年。
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化、产业园区化、农民组织化快速推进,“一村一品”饮誉东南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农户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的比重、农业园区化(基地化)比重,分别由“十五”期末的36%、23%和35%,提升至51%、42%和60%。农业外向合作迈出重要步伐。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高效农业规模增长158.5%。休闲观光农业成长为支柱产业。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
十一五
”
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日益强化的五年。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1%,高于全省水平。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业预警形成机制。
这五年,我们
坚持走溧阳特点现代农业道路,科学决策促跨越。
正确研判形势,分析溧阳特色,理清发展思路,努力使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举措,更有务实性、更赋渐进性、更具前瞻性,调动各方积极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环环紧扣抓推进。我们
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合理定位树标杆
。在把脉溧阳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了园艺业、养殖业、观光农业三大集群产业重点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突出对山水两大特色资源的衍生开发,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成为全省典范,高效农业建设连续三年被省农委表彰,打造出园艺业、水产业两个10亿元产值产业和5只亿元产值产品,畜牧业产值比“十五”期末增长65.5%,观光农业产值强势增长至8.5亿元,产业亮点形成燎原之势。如此等等,都是战略统筹的有益经验。我们
坚持弘扬传统与工作创新互动,优化机制创一流。
发挥公益性服务主渠道作用,创新服务载体,创新考核体系,用适应发展需要的思路,创优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进农业服务多元化、社会化。激发农民创造热情,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农业发展制度创新。五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应该认真总结,倍加珍惜。这些经验与启示,对更好地推进“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办、开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