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二〇一〇年工作总结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经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工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全力冲刺‘十一五’,奋力实现新跨越”工作主题,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增量投入,强化监测分析,坚持培优育强,加强结构调整,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0年工业经济基本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全市工业产值、销售双双突破千亿元,同比增33%以上,完成人代会目标105%以上;纳税销售收入超850亿元,同比增37.8%以上;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15.5%;工业投入212.3亿元,同比增22.3%。 (二)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全市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累计增长速度依次提高,各项指标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即“产销超双千亿”和“三个超200亿”(工业投入超200亿、新增纳税销售超200亿,以及形成1个超200亿销售企业)。月度工业用电量同比连续4个月负增长,累计增长速度回落到个位数。 1、“保增长”产销再创新高,“提质量”经济效益飙升。 今年以来,尽管工业经济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但发展的成就也远远超出预期。面对物价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我市工业系统审时度势,充分发挥价格传导机制,紧扣节能减排目标,合理调配电力等生产要素供给,加大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力度,努力促进增长目标和约束目标的双赢,实现发展速度与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各行业提速增效和扭亏增盈力度空前。 2、“强投入”培育发展后劲,“调结构”推进转型升级。全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切实加强工业投资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动绿色投资,加快推进化工整治,淘汰落后产能,转移弱势产能,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等一系列工作。全年工业投入212.3亿元,同比增长22.3%。工业投入呈现五大产业速度和比重俱增、传统产业双双回落现象。 五大产业加快对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溧阳工业结构战略性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江苏华能新能源、江苏天目固态照明、江苏顺风光电、江苏盛大新材料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的成功落户或启动,加速了开发区、天目湖工业园、北山工业园的提档升级。“两山两湖”开发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的加快推进,促进了上黄、社渚、南渡、上兴等“两高一资”行业重镇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开发区和天目湖工业园产业孵化基地的加快投入运行,促进了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高端品牌、低碳经济“三高一低”的加快集聚。中国南车意向收购万兴特种建材股权、重啤集团对天目湖啤酒股权整合、金峰小额贷款公司的挂牌运行等,促进了我市工业企业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再上台阶。 3、“抓重点”促进做大做强,“育支柱”推进转型新跨越。在政策资源要素的全力保障和科技创新的大力驱动下,全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重点企业快速发展、重点新增长点不断涌现、重点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全年152个当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投入110.69亿元,其中常州市级10个重点项目投入21.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0%;下半年24个新增当年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投入9.62亿。176个重点项目中,竣工投产74个,有力地推进了重点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加速了重点新增长点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在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下,将成为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未来支柱产业。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狠抓增量投入,推进项目建设 牢牢把握有效投入这一关键,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坚持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年初通过反复调研,及早排出当年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52个,做好日常巡查,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抓好这些项目的落实,定期由市政府牵头会同各镇(区)和相关部门开展项目督查,并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存在问题每月进行汇总,形成分析报告供领导参阅,促进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强化工业有效投入考核。进一步修订完善考核办法,拟定2010年工业投入和规模工业有效投入考核意见,报政府下发;每季度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10个镇区规模工业有效投入进行核查,不断调动和促进镇区抓投入的积极性。三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积极关注项目热点,及时了解掌握政策动态,搞好重点项目服务,把协调申特钢铁等重大项目实施列为每月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协助办理有关项目手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二)强化监测分析,保障经济运行 强化工业经济年度目标管理,落实全市36项重点工程有关工业经济主要目标任务,定期分解指标下达各镇区,并会同镇区定期梳理工业经济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督促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排定2010年重点新增长点企业,并在全市工业规模企业和重点新增长点企业中选择100家企业(占全市工业比重80%以上),进行重点跟踪。每月召开分析例会,采集重点企业数据,搞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出具分析报告,供各级领导参考,全力保障工业经济正常运行。 (三)坚持培优育强,保持稳定增长 以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新增长点企业等工业重点为主要抓手,切实做好协调、保障和服务工作。一是强化生产要素协调,努力化解企业发展瓶颈制约。针对资金要素,充分发挥工业企业担保中心和资产经营公司等融资担保平台的作用,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或直接融资;针对用电供应,在全市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效益好、增长潜力大的26家重点工业企业实行重点保电,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调整营销策略,不断开拓市场,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预计全年工业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0%、14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三是大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单体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亿元级工业企业群。全年纳税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80家,其中:5亿元以上17家,50亿元以上3家,申特钢铁纳税销售达260亿元。 (四)加强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1、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和专项整治,发展低碳经济。 一是加速淘汰落后。2007年以来,溧阳市率先在全省实施矿业整治。全市30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已全部关闭拆除,并关闭拆除湿法干烧旋窑生产线1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逾361万吨;关闭石灰企业60家;关闭轧石企业91家。同时,对全市钢铁行业进行有效整合,发展壮大了年销售超200亿元的申特钢铁。二是持续开展化工专项整治。从2006年10月起开展的首轮化工专项整治中,我市原有化工生产企业289家,已关停并转122家。今年以来,新一轮化工整治拟关闭化工企业31家、搬迁3家、停产整治5家、重点整治29家、一般整治40家。到目前,16家企业已关闭到位;14家企业处于关停状态或进入关闭程序;2家企业在2010年后实施搬迁或关闭;有4家企业需作进一步协调推进关闭或搬迁。绸缪化工园区将按照“企业数量不增加、产品品种不增加、产量不增加”的要求,不再新上化工项目,现有保留企业也将严格按照环保要求组织生产。三是强力推进节能应急用电调控。根据上级应急调控的要求,在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应对。9—12月,我市工业用电是常州市唯一连续4个月负增长的县市(区)。累计全年工业用电40亿度,增长7.1%,而工业纳税销售同比增长37.8%,实现了增长目标与约束目标的双赢。四是大力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工程。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能源审计企业43家,节能监测企业44家,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70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4家,节水和水资源重复利用企业18家,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50多项。近年来,在冶金、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组织推广高炉余压发电、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实现了水泥企业的“脱胎换骨”。现有水泥熟料生产全部采用旋窑生产线,10条余热发电生产线投运,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全市水泥余热发电供电量达5.3亿度,实现节能量18.55万吨标准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18亿元。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着重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的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年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技术中心2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当年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2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此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提高服务效能,创优发展环境 把服务发展、服务企业作为本部门工作的头等大事,要求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尽力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压缩办理环节,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进一步强化机关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十条禁令”、“五个严禁”制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创建机关服务品牌。切实把“效率溧阳”建设和“五比五看”争先创优活动贯穿于全年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机关效能,创优发展环境。在提升部门服务效能方面,坚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工业项目、重点工业企业、重点新增长点);狠抓三个环节:即供(指导)、跑(资金、扶持)、跟(跟踪服务)三个环节;搭建三个平台(产业信息咨询平台、企业发展服务平台、企业融资担保平台),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如市担保中心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同时,主动将服务前移,深入镇区和企业,了解融资需求,建立拟融资项目源,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到目前,市担保中心已为本市工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85笔,金额4.5亿元,在保责任余额3.6亿元。一、三、四季度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服务经济优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