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认真开展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索 引 号:
014143598/2011-00026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溧国土资发[2011]145号
发布机构:
市国土局
产生日期:
2011-06-13
发布日期:
2011-06-16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我局围绕今年“土地日”宣传主题制定宣传内容、宣传时间、总体安排及其有关要求等进行“土地日”宣传活动,以营造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管地用地的良好氛围。
关于认真开展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溧国土资发[2011]145号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溧国土资发[2011]145号
各国土资源所(分局),局机关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今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
土地日
”。为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社会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营造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管地用地的良好氛围,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宣传主题
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
二、活动时间
2011年6月18日至6月25日。
三、主要内容
(一)围绕“十二五”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宣传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二)深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省国土厅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节约
集约用地
,保障农民权益等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三)深入宣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围绕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农村土地
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开展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城市土地二次开发、保障民生维护权益等,大力宣传土地管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
(四)深入宣传普及土地资源国情、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总体安排
(一)积极参加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有奖征集活动,通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牢固树立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管地用地的意识。
(二)认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重点企业、镇(区)、村领导、被征地农民代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发放征求意见表,认真听取和征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及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部门形象。
(三)向市委、政府、市人大、政协、镇(区)党委及相关单位赠送土地日宣传资料,积极争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四)在《溧阳时报》刊登市委领导署名文章、在局门户网站开辟宣传专栏、在主要交通道口和集镇闹市区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编印《溧阳国土资源信息》6.25宣传专刊,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举办广场专场文艺晚会。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宣传方案并组织实施。切实落实好第21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确保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充分利用好全国“土地日”宣传特刊、宣传挂图、宣传折页和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
(二)创新宣传方式。要探索开展创意新、形式活、时间长、影响大的主题宣传活动。要面向社会公众,根据各自条件,创新宣传手段,改进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着力把宣传活动深入基层,贴近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让大家听得见、看得着、记得住。
(三)形成宣传合力。要积极向当地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汇报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工作,争取当地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对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还要与有关单位加强联系,争取一同参与宣传活动,以增强宣传力度。
(四)加强媒体宣传。要主动争取和协调当地主要媒体刊发党委、政府领导署名文章,并组织刊发专版或专题报道。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各界加深对国土资源工作的了解,发动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支持和参与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五)认真做好总结。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结束后,各国土资源所(分局)、有关科室要对“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的实施情况、成效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开展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请于6月30日前将总结文字材料及电子文稿、活动图片和影视资料的报局办公室
。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主题词:土地日 宣传 通知
━━━━━━━━━━━━━━━━━━━━━━━━━━━
溧阳市国土资源局 2011年6月13日印发
━━━━━━━━━━━━━━━━━━━━━━━━━━━
拟稿:张苏明 校对:宋晶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