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2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别桥镇全面启动市“一区三园”规划建设的关键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我镇掀起新一轮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明年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可预料的因素仍然较多,但是我们更应看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在增多。同时,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镇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优势产业快速崛起,已经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北山工业园作为全市“一区三园”之一,将给别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园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将全面转变为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更加凸显。我镇在新一轮开发推进过程的大背景下,全镇上下抢抓机遇、争先进位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推动我镇持续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因此,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决策、积极应对、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就。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明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2012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亿元,增幅30.2%,财政总收入2亿元;完成纳税销售80亿元,力争100亿元,增幅60%以上;完成规模工业有效投入20亿元,其中设备抵扣4.5亿元,增幅30%;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000万美元,增幅19.6%,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增幅16.3%。
二、工作措施
(一)主攻大投入,实现综合实力新跨越
1.加快培植大企业。排出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引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突破关键性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品品牌,加快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抓两头,一是主抓亿元以上重点企业,我镇现有亿元以上重点企业12家,力争到2012年培育亿元以上企业25家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5家。二是抓新办企业及早投产,我镇现有在建新办企业16家,力争2012年全部投产,并形成10家以上亿元销售企业。促中间,就是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通过资源整合,上下游配套,力争培育2到3家中小企业销售突破亿元。重点培育7家1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为盛大新材料20亿元,万兴建材14亿元,兴盛风能5亿元,正茂新材料2亿元,长鼎新材料2.5亿元,富民新材料5亿元,申启星工程装备6亿元。
2.加快推进大项目。牢牢抓住一批内、外资项目,强化项目联系责任制,从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强要素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促使项目快建设、快推进、快见效。围绕项目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完善客商投资服务体系建设:即客商投资审批的全程代办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真正形成亲商、重商、稳商、富商氛围。
(二)招引大项目,实现利用外资大突破
1、突出招商方式创新。认真策划重点产业招商对接活动,深入推进专业招商、企业家招商、会展招商、中介招商;更加注重招商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配备和技能培训,提高招商的有效性和成功率,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进一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坚持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猛攻项目有效投入。
2、突出大项目招商。树立“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的有利形势,对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主动出击,深入跟踪,实现大项目招商有新突破。
3、突出新兴产业招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强攻产业技术领先和上下游配套的项目招商,着力在引进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和生态环保型项目上下功夫,促使优势企业向北山工业园集聚。
(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结构调整新突破
1、壮大提升传统产业。对汽车零配件、轨道交通、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企业加大先进装备投入和研发投入,加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做精做大做强,促使传统企业实现产品升级、产业转型。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围绕实现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金属循环利用四大新兴产业双倍增目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集聚优质资源,重点培育重大项目和高成长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加快转型化工产业。绸缪精细化工园已转型更名为北郊工业园。园区的产业定位是海洋工程装备和金属加工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园区。目前园区的转型工作已初步取得了成效,注册资本1600万美元的江苏富民新材料有限公司精密铸件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江苏申启星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海洋工程机械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江苏广源金属加工有限公司金属回收加工及再生利用、钢板加工项目,以及江苏中鹏机械有限公司的机械设备制造项目、江苏京锐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都已开工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坚决整治、坚决转型”及“化工产业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要求,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到位。
(四)建设大园区,实现发展空间新突破
1、坚持规划全覆盖。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区三园”的产业定位,结合别桥新镇的规划建设,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和修订北山工业园规划,真正做到做优“大规划”,做精“细规划”,努力实现园区规划和镇区规划的无缝连接。
2、拓展载体空间。加快实施北山工业园向南、向东拓展进程,及早实现12平方公里园区全覆盖。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切实提高建筑密度和土地容积率,提高区域性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启动220KV变电所建设,力争电网建设全覆盖;二是加快道路工程建设,完成北山工业园内道路20公里及相关基础配套工程;三是加快拆迁进度,北山工业园现有在建新办企业10家,在谈项目6个,仅在建项目用地就达1500亩左右。为承载大项目进园建设,2012年北山工业园须扩建2-3平方公里,建成道路10公里左右,以及完成北山村委西皋头等自然村的拆迁。
(五)加快集镇建设进程
结合“一区三园”总体规划,我们将重新完善集镇规划,按照集镇向园区衔接和拓展的思路,进一步放大与园区同步开发效应,优化集镇发展空间布局,完成新镇区农贸市场建设和农民公园建设,重点加快集镇新区和后周集镇房地产开发进度。完成新镇区“三纵七横”道路绿化,全力打造别桥宜居宜商新城。加速提升新镇区人气集聚,逐步形成新城核心区雏形。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完成北河延伸段河道码头建设。完成集镇“两横一纵”道路建设。两横道路:一是打通鑫林钢铁至集镇中心街的6米宽,2公里长的水泥混凝土道路,该工程于2011年结束。2012年这条路将扩展到12米,作为连接北山工业园与新集镇的主要交通要道。二是打通盛大新新材料至别桥老集镇的砂石路,道路7米宽,4.1公里长。一纵道路:打通别桥新镇至周家湾的新道路,2012年完成路面平整处理。
(六)推动惠民工程建设步伐
一是完成后周高标准良田建设项目。待科研性报告审批后,成立项目部,同时进行招投标,主要完成水利措施建设、农业措施建设、田间林业绿化,工程预计2012年8月完工。二是完成北山村委阴山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项目。是由省财政和市财政专项拨款资金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和房屋维修四项工程。投资总额:750万。主要集中在安置房建设、道路建设、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备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三项工程。许多工程已经结合北山建设先期完成,预计2012年8月完工。三是完成中央小农水工程项目。新建改造泵站22座,进水涵工程14座,高标准粮田建设1800亩,工程总投资1490万元。该工程涉及实施共12个行政村。工程预计在2012年3月完工。四是完成塘马水库环湖路,2012年春节前完成至水泥稳定层,2012年完成至沥青层。
(七)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
重点推进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即:围绕两湖开发(塘马水库综合旅游开发、长荡湖综合开发<目前已初步启动>)、提升两大品牌(以海斌农机为代表的农机品牌、以缪氏螃蟹为代表的水产品牌)、做强六大基地,即一是依托海斌农机,以塘马村、后周村为中心的三千亩优质稻米为基地;二是依托黄金山、玉华山花木合作社,以黄金山、玉华山村为中心三千亩苗木基地;三是依托缪氏水产合作社和科兴水产合作联社,以湖边村、镇东村、马家村为中心的三千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四是依托精品生物科技、航宇蔬菜,以小石桥村、塘马村为中心的千亩药材基地,五是依托海斌农机社,以黄金山村、塘马村、玉华山村的千亩设施农业基地,六是依托耕渎农业观光文化园,以两湾村、古渎村、绸缪村为中心打造千亩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我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传统种养业、旅游观光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特种水产养殖、深加工以及高效种植业五大产业链,从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八)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局面。
坚持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改善民生。我们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农民。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新建高标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等设施,办好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切实增强人民体质。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加强优抚救助,大力发展慈善、助残等社会福利事业。坚持机关干部 “一对一”帮扶制度,提倡党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充分发挥工会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新的劳资沟通交流机制,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深化“平安别桥”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活动,坚决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引导群众合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加快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执政为民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