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014109429/2012-00056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
2012-03-27
发布日期:
2012-04-02
废止日期:
有效
内容概述:
关于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2012年3月27日在溧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张夕仙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出我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我市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面对组织收入和服务发展的双重压力,我市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一次会议“硬碰硬转型升级,实打实开局起步”的精神,紧紧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目标主题,咬定年初收入任务,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深挖征管潜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监督,增强保障能力。经过共同努力,超额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我市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336432万元,后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调整为362535万元,实际完成371280万元,完成预算的102.41%,比上年增加81252万元,增长28.02%。一般预算收入的具体项目完成情况是:
国税76759万元,比上年增加17638万元,增长29.83%(其中:增值税(25%)54679万元,比上年增加8340万元,增长18%;新办和涉外企业所得税22080万元,比上年增加9298万元,增长72.74%)。
地税233132万元,比上年增加46974万元,增长25.23%。其中原地税收入209080万元, 比上年增加49382万元,增长30.92%;契税20044万元,比上年减少2387万元,减幅10.64%;耕占税4008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专项收入及行政性收费、政策性退税等61389万元,比上年增加16640万元,增长37.19%(其中:增值税政策性退税1738万元,比上年减少1850万元,减幅51.56%)。
以上收入,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2011年我市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346415万元(含国债资金5500万元,不包括上级补助资金),考虑到必不可少的支出需要,调入财力1217万元,全市可用财力合计为347632万元。
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我市2011年财政支出预算为253978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预算为166723万元。包括国债资金支出5500万元及专项支出等,2011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217508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240100万元。调整后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334235万元。由于当年收入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及收入结构变化相应增加财力,全年市、镇(区)两级当年财政支出为34366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2.8%,比上年增长29%,加上上年结转支出,全年财政支出350915万元(以上支出不包括上级专项补助支出)。支出的主要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0427万元,比上年增加10276万元,增长25.59%。
公共安全支出24511万元,比上年增加2706万元,增长12.41%。
教育支出84897万元,比上年增加13495万元,增长18.9%。
科学技术支出8629万元,比上年增加2535万元,增长41.6%。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578万元,同比较上年增加408万元,增长15.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387万元,剔除镇(区)增长因素,市本级较上年增加3622万元,增长29.25%(主要是新农保、尊老金增支)。
医疗卫生支出22238万元,剔除镇(区)增长因素,市本级较上年增加5809万元,增长47.78%(主要是药物制度改革增支)。
节能环保支出20844万元,比上年增加6324万元,增长43.55%(主要是镇(区)支出增幅较大)。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688万元,比上年增加15561万元,增长73.65%(主要是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增加的支出)。
农林水事务支出32865万元,比上年增加7209万元,增长28.1%。
交通运输支出4912万元。
2011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主要原因:一是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咬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不放松,克难攻坚,扎实工作,促使我市经济平稳发展。二是财税部门强化征管,堵漏挖潜,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持续增长,结构渐趋合理,效率明显提高,为推进我市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目前,财政决算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待决算编成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各位代表,2011年财政工作经历了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一是由于国家房地产调控、货币政策趋向稳健等经济环境变化和宏观政策的调整,再加上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入形势非常严峻;二是多项减税政策的落实和部分收费项目的取消或降标直接影响我市财政收入;三是各类刚性政策性增支的兑现,使得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本预算年度内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兑现、新农保、新农合、城乡居民低保、药物制度改革以及农业、科技、教育、环保等政策性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这些减收增支因素,加剧了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困难。
为此,我们积极适应财政经济形势,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2011年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坚持政策引导和促进转变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面对严峻的财政形势和巨大的增收压力,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人大批准的预算,在努力做好财政保障工作的同时,把保增长、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源挖潜,全力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
各项财税政策,做到应免尽免,应退尽退。
继续认真落实消费型增值税转型、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及降标等相关政策。在应收尽收的同时,做到应免尽免,应退尽退。全市落实各类财税优惠政策达19.8亿元,其中:增值税转型减免4.2亿元,三废、福利企业退税4.2亿元,出口退税3.2亿元,农产品征前减免2.6亿元,企业所得税减免2.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减免1亿元。
二是
充分发挥财政贴息等经济杠杆的引导作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以财政政策和资金补贴为导向和工具,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保障、配套服务四大举措为推手,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理财观念,引导资源配置,支持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年内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各类贴息、项目配套资金、人才基金、旅游发展基金、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及工业发展基金等共14378万元,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拓宽筹资渠道。
积极研究各类政策措施,主动强化与上级协调联系,抓项目、要政策、争资金,2011年,累计向上申报项目358个,争取部、省、市各级各类资金8.6亿元,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依法征管和稽查清欠相结合,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强化目标考核,加强执行分析。
坚持收入目标责任制,紧咬全年目标任务,按照“以天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工作要求,层层分解,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不断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全方位协税护税。
完善财税收入情况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税收政策调整,及时提出对策积极应对;构建网络化的协税护税机制,建立点对点的联络员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实现税源源头监控,强化综合治税职能。
三是提升征管水平,精心组织收入。
建立健全收入监控体系,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同时强化非税收入增收机制,确保收入稳步协调增长。
(三)坚持统筹兼顾和从紧支出相结合,提高财政重点保障能力。
按照 “保吃饭、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顺序,坚持 “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急事”,确保市委、市政府重点支出的需要,切实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支持教育惠民工程,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农村学校住宿费;建立完善扶困助学体系,支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推进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大力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支持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基本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现代化;支持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二是提高民生保障能力。
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012万元,尊老金、居家养老和“关爱工程”经费1358万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950万元,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经费2743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贴资金4175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23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配套6215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5746万元,再就业补助资金540万元,廉租房建设资金4074万元,用于改善民生,以人为本,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以支持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和社区建设三大重点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筹措资金2.2亿元支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经营规模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兑现各类惠农资金,完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机制,2011年累计发放农资综合补贴6330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153万元,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394万元;安排能繁母猪、水稻等农业保险补贴资金1889万元,受惠农民达16.61万户;继续落实和完善家电下乡、摩托车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全年累计发放家电下乡补贴34584人次,计1084万元,发放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3187辆,计256万元,发放家电以旧换新补贴71155人次,计2057万元;安排295万元“文化三送”经费,加快完善农村和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安排914万元实施村庄整治工作,美化农村居住环境。
四是注重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
进一步加大对再生资源循环型经济、节能环保型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扶持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企业的发展。2011年累计对再生资源企业政策性扶持5615万元,安排1200多万元用于水源地保护,强化太湖流域污染整治。
五是支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用于拆迁安置房建设2.21亿元,廉租公租房建设2500万元,拨付燕山公园建设及管养资金2353万元、老小区综合整治资金750万元、路灯维修维护经费1504万元,安排4252万元加强高静园、凤凰公园、沧屿公园、燕山河、湾溪河等公共群体活动场所的绿化建设和环卫设施维修,投入1.44亿元完成东大街、城中路及平陵街等市政道路建设,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形象。
在重点保障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厉行节约,严控支出。严格预算管理,不断强化预算约束力,做到支出从紧、管理从严,确保部门预算不突破,严格临时追加审批,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非政策性增支超支,年终一律不予追加;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相关规定,大力压缩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出国(境)经费等一般性财政支出,严格财经纪律,从严控制机关事业单位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和超前消费,开展公务员津补贴改革的监督检查工作,坚决制止部门、单位巧立名目、自行滥发的违纪行为发生。
(四)坚持创新机制和精细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财政各项改革。
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深层次研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思考应对措施和完善方向,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和保障水平,同时继续推进镇(区)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范镇(区)收支行为;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快镇(区)政府采购改革步伐,促进政府采购运作过程高效、规范、透明;继续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市级机关公用设施装修及通用办公设备等配置标准,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监管制度体系;逐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完善绩效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二是切实加强财政监督。
继续推进财政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完善财政“大监督”格局。进一步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政府采购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强化城市建设、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跟踪管理,加大工程建设领域财政资金的监管;开展社会团体和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惩防并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控,逐步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加强法治财政建设,自觉依法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增强预算透明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由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预计2012年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预算平衡面临更大压力。因此,2012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财政工作会议及市委、市政府对财政经济工作的各项要求,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研究落实财政支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的方针,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药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六大体系”,增加对“三农”、科技、文化、节能环保等方面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忧患意识,把过紧日子的要求和思想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逐步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
财政收入
2012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一般预算收入43811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66830万元,增长18%。其中:
国税971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341万元,增长26.5%,其中增值税(25%)69169万元,比上年增加14490万元,增长26.5%,新办和涉外企业所得税27931万元,比上年增加5851万元,增长26.5%。
地税(含契税和耕占税)286494万元,比上年增加53362万元,增长22.89%。其中原地税收入264494万元, 比上年增加55414万元,增长26.5%;契税18000万元,比上年减少2044万元,减幅10.2%;耕占税400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专项收入及行政性收费、政策性退税等54516万元,比上年减少6873万元,减幅11.2%。
(二)
财政支出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完成以上收入,全市可用财力366287万元(不包括上级补助支出),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12年全市支出预算安排366287万元。
为适应当前财政经济形势,贯彻增收节支要求,我们在2012年预算编制过程中严格执行零基预算和效益预算,打足收入,严控支出,坚持统筹预算内外财力,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原则。2012年支出安排的顺序是:第一,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教师工资的发放;第二,确保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民生支出;第三,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预算支出(草案)中主要安排情况如下:
教育支出(不含非税资金安排的支出)81372万元,比上年增加7173万元,增长9.7%;
科学技术支出9531万元,比上年增加5102万元,剔除镇(区)增长因素,比上年增加779万元,增长1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190万元,比上年增加6472万元,增长34.6% (主要是新农保、老龄补贴等政策性增支);
医疗卫生支出22175万元,比上年增加9102万元,增长69.6%(主要是药物制度改革增支);
农林水事务支出28901万元,比上年增加7970万元,增长38%(主要是村庄整治经费和镇(区)支出增加)。
我市2012年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很复杂,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税收体制改革,继续房地产调控政策,
我市经济运行将存在
诸多不确定因素,完成2012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安排的收入任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同时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很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预计2012年我市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再加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各项政策性增支因素和年度内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财政平衡将十分困难。为此,我们只能从紧安排2012年度预算,一些部门、单位的支出需求难以完全满足,请大家理解。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也请各部门、各单位务必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同时我们将狠抓增收节支,严格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力争实现2012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三、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努力完成2012年财政目标任务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喜庆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重要之年。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溧阳“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压力与动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刻学习领会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全市“打造千亿园区百亿镇、 推动溧阳发展新跨越”动员讲话的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八大主题年”活动,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工作导向,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重改善民生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确保完成2012年财政目标任务。
(一)以财政政策为导向,稳步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宏观调控政策,以财政政策为导向,用足用好各类经济扶持政策。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多方开拓融资渠道;充分运用税收、贴息等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和资源环境保障,协助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促进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梯级财源建设。
(二)以强化征管为支撑,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抓紧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分部门、分镇(区)、分税种细化各项收入指标;认真落实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在组织收入上形成合力;建立动态监管体系,推行财税库联网制度,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三)以科学管理为抓手,提升重点保障能力和支出管理水平
按照“体现政府职能、公平配置资源、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效益。增强公共支出透明度”的要求,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打造“阳光财政”、“绩效财政”;坚持统筹兼顾、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各项基本支出和重点支出需求,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严从紧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四)以法治财政建设为依托,全面完善
“
四位一体
”
管理体系
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和财政监督“四位一体”的要求,结合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账户,推行公务卡;不断完善市镇财政体制,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逐步开展财政绩效管理,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共同努力,在保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更加坚定了做好财政工作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财政面对的矛盾和困难仍然很突出,为此,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以“十二五”发展蓝图为引领,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克难攻坚,进一步依法理财、加强管理、提升效能,努力完成2012年财政收入任务,实现2012年度财政收支平衡,全力推进溧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