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攻坚之年,做好2013年的农林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今年全市农林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战略目标,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力争2013年,确保2014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3年全市农林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1、新增高效农业4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5万亩,新增设施渔业1万亩;2、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35%;3、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以上;4、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7%以上;5、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80%以上;6、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8、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达到90%以上;9、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10、保质保量地完成好省农委、常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资源利用,全力加快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进一步扩大稻麦优良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机插率,进一步提高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免少耕轻简栽培、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覆盖率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积极争创“亩产吨粮县”。继续推进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建立17个水稻万亩示范片、5个小麦万亩示范片、1个油菜万亩示范片,打造7个 “亩产吨粮镇”、20个亩产700公斤的高产村。
二是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开展规范免疫、监测预警、应急管理、检疫监督、信息管理、乡站建设六大“推进行动”,全市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优化畜禽规模养殖结构,积极推进全福牧业扩能上市,全力推进乾丰生猪产业化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升至90%以上;加快畜禽品种创新,加大红灯笼猪、溧阳(三黄)鸡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大动物疫病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5%以上。
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真执行畜禽养殖功能区划定,提升3家分散畜禽养殖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建设水平,完成8家畜禽养殖沼气治理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培植大型企业化利用秸秆主体,跟踪服务江苏华杰生物能源有限公司3兆瓦秸秆沼气发电、溧阳市圣达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建设项目。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完成绿化造林7000亩,其中成片造林4000亩。全力推进村庄绿化提升工程,完成村庄绿化示范村30个。有序开展湿地生态建设,投资3000万元,实施3000亩天目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二期工程。全市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是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合理布局、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部门“万顷良田”项目、水利部门农田水利项目,推进实施“四区六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减灾和抗灾能力。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着重加快发展设施园艺、规模畜禽、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的生产机械化;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年底建成60个星级合作社,不断促进农机装备配套化、运作模式合作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确保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二)突出区域特色,全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一是优化园区布局。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实施“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发展战略,推进“四圈三区二园一重点”工程建设。“四圈”:加快发展南山休闲旅游茶果圈、环天目湖休闲观光有机农业圈、北山高效花木经济林果圈、城郊都市观光设施农业圈,形成60万亩休闲观光农业带;“三区”:重点提升5万亩特种鱼类高效养殖示范区,建设2万亩青虾养殖示范区,规划2万亩螃蟹养殖示范区;“二园”:以5万亩天目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0万亩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突破,创建全省最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重点”:以全福牧业为龙头,提升畜牧业10亿元级产业,加快构建南北呼应、中部联动的统筹发展新格局。
二是提升亮点工程。以全市64个千亩以上农业园区、6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107个“一村一品”专业园为依托,继续实施30万亩北山片开发,重点培育江苏溧阳现代农业产业园、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万亩高效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前马荡现代渔业产业园等3个万亩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区。加快建设礼诗圩、国强等智能大棚项目。推进农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确保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天目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中华曙猿、塘马两个省级湿地公园,十思园申报省级森林公园。
三是发展特色园艺。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连片规划、分步实施城郊5000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扶持新(扩)建蔬菜、茶叶、食用菌、应时鲜果等园艺基地,积极推进遮阳网、防虫网与喷滴灌“两网一灌”生态保护栽培,稳步发展标准钢架大棚、智能温室,推进园艺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带动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加快推进“三个一批”建设,争创省级、常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升至20%以上。
(三)突出科技创新,全力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切实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实施农业“三新”工程、 科技入户工程和“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社、入企,促进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8%。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抓手,巩固提升“五有”镇农业服务中心、“五有”镇畜牧兽医站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建设,切实履行好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职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以上。
二是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有志于献身农业、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农民,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务农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成长为职业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农民经纪人等,返乡投资创办家庭农场,转型成职业农民。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城镇居民、工商业主等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到农村,投资兴办农业实体,创业成为职业农民。加快培育发展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全年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完成13000人通过考试、鉴定获证,持证率达到35%以上。
三是加快培育生物农业、智能农业和信息农业。加强生物农业技术研发,培植创新主体,全面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信息、农艺、农机等技术的集成组装,实现物联网、通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融合。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智能化,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突出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一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和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型、科技创新型、加工增值型、基地带动型和外向合作型农业龙头企业,新增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调查分析和监测评估制度,按照《溧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与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对148家溧阳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运行监测、动态管理。
二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总投资5亿元的联创有机农业园建设,建成华东地区有机蔬菜的配送中心。抓紧实施苏浙皖边界市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上黄水产品交易市场、社渚青虾市场交易中心、竹箦花木市场建设,环天目湖区建成一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直营直销等多元化营销模式,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知名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同时,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际,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如股份制、合作制等,促进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历史性难题。
(五)突出要素整合,全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管。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突出源头控制,狠抓过程监管,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制定,利用好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溧阳“三黄”鸡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品牌资源,提高农产品品牌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着力把天目湖品牌培育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农产品品牌。继续加强“三品”认证,新增“三品”28个以上,“三品”基地认证面积占耕地、水面比重达到90%以上。
二是进一步强化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立重大项目会商制度,整合农业产业化、高效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等项目资源,推进各类项目向园区、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集聚。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对园区打造、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创建、科技创新等进行扶持,重点向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三是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要切实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对现有的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工程概预算、项目计划管理、项目公示、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报账及建后管护等各个管理环节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对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查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属于制度层面不健全的,要完善制度,建章立制;属于管理工作不到位的,要明确责任、分解到人,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逐步实现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