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统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全市统计工作紧紧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目标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常州市统计工作精神,全力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数据质量、监测水平和服务能力三个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2013年工作总结
(一)全力以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国家、省和常州市“三经普”工作统一部署,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全市经济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加强领导,全面部署“三经普”工作。常州市三经普第一次扩大会议后,我市迅速行动。一是及时向市领导汇报省、市“三经普”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取得市政府的支持,7月12日,市政府下发了《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同时成立了溧阳市三经普领导小组。各镇(区)领导小组和普查机构也于8月10日前全部成立。二是召开专题会议。7月23日,市政府召开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全面部署“三经普”工作,常务副市长周卫中要求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三经普”工作。会议通过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2、精心组织,全面推进“三经普”各项工作。一是迅速开展“三落实”工作。7月24日“三经普”领导小组下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三落实”工作的通知》。市经普办于8月中旬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全部到位,全市221个普查区共配备普查指导员、普查员735名。同时市财政下拨普查经费440万元,其中两员补贴150万元。8月30日前,各镇(区)人员、经费、办公地点分别全部落实到位。二是大力开展“三经普”宣传工作。市“三经普”领导小组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溧阳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召开宣传工作协调会,要求新闻媒体对“三经普”进行不间断的宣传。全市从9月9日开始上下联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电子屏等各种宣传工具,采用发短信、横幅标语、宣传画、《给普查对象的一封信》、画廊等各种宣传形式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掀起单位核查阶段的新高潮。三是分期分批全面完成培训工作。9月8日至9日,市普查办分二期对全市各镇、村(居)委、市有关部门业务骨干和成员单位联络员进行业务培训,各镇(区)的培训工作于9月12日前全面完成,参训率达100%。四是全力协作,合力做好单位核查准备工作。与民政部门沟通衔接,按普查方案规定完成行政区划代码修订和普查区划分工作;与民政、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配合获取了审批、登记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详细资料;教育、卫生、建设等部门及时提供本系统的资料。经合并梳理建立全市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名录底册,分镇(区)统一下发。五是完成经普区电子地图绘制工作。各镇(区)按航拍地图确定了普查区的边界,使普查区域不重不漏。
3、周密安排,全面开展单位核查工作。一是核查方法上按照不重不漏,“地毯式”,“拉网式”,“应统尽统”要求,逐门逐户开展核查工作。二是建立联络人制度,进行分工,职责到人。局队领导分别到各镇(区)督查“三落实”工作情况,督促“三经普”单位核查的质量和进度。市经普办抽调了15名工作人员和31个部门经普联络员到溧城镇46个普查区,协助单位核查工作。三是召开单位核查推进会。会上对工作进行总结研讨及时解决有关共性问题。进一步做好部门比对,切实搞准、搞全单位总数。四是开展单位核查阶段督查工作。普查办人员对照单位底册进行细致的抽查、核查和比对工作,检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核查登记情况,指导做好查遗补漏工作。五是大力推进“三类”单位转型工作。市政府分别召开各镇(区)和相关部门协调会,对“三类”单位转型工作进行部署。六是为“两员”及时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和下拨“两员”补贴,充分调动“两员”的工作积极因素和提高工作责任性。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1、切实加强基层网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常州市《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统计网络建设的意见》,一是针对文件精神的有关要求召开局办公会议进行研究,专题向市委常委会汇报我局关于“双基建设”的情况,市委书记盛建良就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市长苏江华听取汇报后特别强调:目前统计工作任务繁重、艰巨,压力大,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力量的配备,尤其是镇(区)一级,要严格按溧政发[2012]103号文件精神,配足统计人员,在经费上全力保障。二是出台了《局、队领导联系镇(区)统计站、联网直报企业工作制度》,明确每个局队领导挂钩联系1-2个镇(区)、20家联网直报企业,每季度至少一次到挂钩联系统计站服务指导工作,每年走访每个挂钩联网直报企业不少于一次,从基层了解统计工作动态。三是局队主要负责人带队分别对全市10个镇(区)的“三经普”工作情况、统计人员配备、编制等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推动落实相关要求。四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常州市文件精神,就统计协管员等问题,我局积极主动与编办、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进行专题商量对接,进一步统一思想。今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7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聘用统计协管员。第一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24名统计协管员,已于8月份到岗,充实了各镇(区)的统计力量。五是镇级统计机构设置和力量得到加强。按照常州市和溧阳市政府文件要求,各镇(区)统计站人员已基本配备到位。目前,10个镇(区)统计站现有统计人员58人,其中:行政编制12人、全民事业编制26人、村官12人、占总数的86.2%;平均年龄3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48人,占82.8%。所有镇(区)全部实现了集中办公,统计站负责人享受中层正职待遇。
2、不断完善各级统计规范化工作。一是全面完成县级规范化达标工作。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达标是今年我局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江苏省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化标准》的要求,在常州市局的指导下,及时成立了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多次召开全局规范化工作督查会,逐条对照标准、严格过堂。同时,局队组织有关科室赴金坛、武进学习创建过程中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并且邀请常州市局领导指导检查规范化工作。6月25日,县级统计规范化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统计局的验收,并获得验收组的一致好评。通过规范化工作的创建,激发了局队统计人员的工作潜能、提升了工作效率。二是组织开展镇(区)规范化“回头看”活动。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近年来镇(区)双基建设的成果,根据常州市局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镇(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回头看”的通知》,并就“回头看”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对各镇(区)进行培训。三是“四库”建设纳入全年双基工作的重要内容,7月份全市各镇(区)通过培训,及时准确全面收集主要指标,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四库”建设。四是全面推动“三上”企业规范化创建活动。2013年,局队各专业科室和镇(区)统计站根据《常州市“三上”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试行标准》指导、组织近400家企业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并通过规范化达标验收,同时对去年已验收合格的155家企业进行达标完善、提升。
(三)全面部署,完成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三查”工作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今年7月在全国开展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三查”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常州市通知精神,一是以《统计内部专报》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二是7月10日成立了“三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三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下发了《关于开展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三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作要求。三是为确保“三查”工作落到实处,根据省、常州市局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和统计双基工作的具体内容,镇(区)统计站和局队各专业分工协作,开展自查、汇总工作,确保自查工作全覆盖。四是通过对全市640家“一套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基础证照和数据资料真实性、准确性的核对,对9家企业名称和名录库里不一致的情况查找到原因,进行更正。
(四)加大力度,着力提升服务业统计工作水平
1、完善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体系。针对全市服务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的情况,我局充分发挥部门服务业联席会议作用,密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搞好数据衔接,实现数据共享。
2、做好重点服务业企业直报工作。认真总结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联网直报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全面推进重点服务业企业“一套表”直报工作,逐步理顺报送渠道,进一步理顺部门工作职责,加强服务业统计培训,夯实服务业统计工作基础。
3、不断更新维护服务业字典库。全市现有重点服务业企业158家,其中国家重点企业71家,为力求准确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局组织力量对重点服务业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扎实有效的做好重点服务业单位字典库的动态更新维护,把好重点服务业企业的进库关。
(五)稳步推进,加强基本现代化等重点监测工作
1、推动基本现代化监测常态化。对照江苏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内涵,围绕构建条块结合、稳定有序的统计监测工作网络、统计工作平台和数据报送制度,在加强与部门沟通协调的同时,定期跟踪监测各镇(区)、各部门完成情况,加强薄弱环节的预警监测,切实做好考核指标数据的采集、整理和评估分析工作,使检测结果符合我市实际、符合溧阳应有的地位。
2、完善其他各项重点监测工作。在做好基本现代化监测的同时,加大能源监测工作力度,开展能耗统计监测培训,密切与相关部门的衔接联系,促进能源统计数据科学化、合理化;继续加强对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监测工作;积极抓好城乡一体化调查改革,建立健全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数据报送协调体系。
(六)狠抓落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质量检查工作
今年5月省统计局在全省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质量检查工作。我市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一是根据省、常州市局关于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局及时转发了省和常州市文件,明确检查方案和工作要求。二是召开各镇(区)统计站负责人会议,全面部署检查工作,并把全市453个项目投资情况统一返回到各镇(区)进行核对。三是组织人员赴相关镇(区)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根据各镇(区)上报的项目核实情况和督查情况,及时形成自查自纠报告,上报常州市局。
(七)保质保量,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完成
一是顺利完成了各专业年定报及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工业品价格调查、景气调查、采购经理、城乡住户一体化、人口和劳动力等常规调查。二是圆满完成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工作。三是坚决贯彻“先进库、再有数,不进库、不出数”的原则,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确定调查单位和调查范围,按时保质地完成了2012年名录库年报工作。四是认真实施各项专项调查。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完成了法制财政、行业文明服务公众满意度、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五是统计法制工作全面展开。印发了《2013年全市统计法制工作要点》,配合“三经普”对新增联网直报企业下发了《统计任务告知书》。全年统计督查2个镇(区),监审、专项检查50家企业。六是统计从业资格考证和统计继续教育工作顺利推进。5月底,完成全市统计从业人员清查摸底工作,今年,参加全国从业资格考试的统计人员达350名,全市近1400名统计人员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
(八)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统计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狠抓机关效能建设和统计行风建设,同时通过“三解三促”、“聚焦苏南现代化,谱写溧阳新篇章”、“积聚向善能量,学习身边好人”、“全面找差距,全面提能力”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修改完善了《业务工作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把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贯穿于统计服务工作全过程。到目前为止,全面以统计资料、专报、信息、送阅件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报送统计分析、统计专报和周边县市等各类信息200多篇,及时发布《2012年溧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纂完成了《2013年溧阳市统计年鉴》。
二、2014年主要工作打算
1、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把学习十八大报告和统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明确统计工作的职责、任务和要求。
2、围绕全市统计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3、全力以赴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确保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4、继续加强统计双基建设,提高统计工作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统计部门有关双基建设的文件精神,把规范化工作常态化,巩固县、镇(区)统计规范化工作的成果,对照标准,不断完善、提高。明年的规范化重点是部门统计、“三上”企业。
5、围绕企业“一套表”,齐心协力做好联网直报工作。一是要切实加强基本单位的更新、维护和管理,加强上下沟通和衔接,确保新增单位及时纳入名录库。二是加强企业网报数据审核,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抓好统计数据质量。
6、继续加强基本现代化等重点监测工作。一是重点加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定期跟踪监测各镇(区)、各部门完成情况,密切关注周边地区进程情况,及时收集各部门数据,加强业务协调、数据处理和整体评价工作。二是要抓好节能监测,开展能耗统计监测培训,密切与相关部门的衔接联系,促进能源统计数据科学化、合理化。三是要继续加强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监测工作。四是要积极抓好城乡住户调查工作,确保“两个收入”数据质量。
7、继续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和文化产业统计。一是要落实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二是要完善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体系。三是要加大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力度,进一步理顺部门工作职责,充分发挥部门服务业联席会议作用。四是要认真总结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联网直报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五是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培训,进一步夯实服务业统计工作基础,扎实有效地推进重点服务业单位字典库的动态更新维护,力求准确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六是要深入贯彻新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围绕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切实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全面、准确地反映文化产业占比的变化和提升。
8、继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一是把统计业务培训作为提高统计队伍素质的重点来抓,强化教育培训,着重提高统计业务水平和统计分析、预警等能力。二是要切实加强全市统计行风建设,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统计价值观,树立起统计队伍的良好形象。三是要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研,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进一步搞好统计调查分析工作,争取多出统计精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四是继续深入开展“全面找差距,全面提能力”活动,扎扎实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市统计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