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2年溧阳市教育工作总结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溧阳教育获得荣誉最高最尊贵的一年,是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高考成绩最好最辉煌的一年,是教育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也是突破教育发展难点重点成效最显著的一年,全市教育系统在务实工作、改革创新中不断收获着发展的成果和事业的尊严。
一、促进事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业绩
1.重点工程不断推进。今年是历年来实施重点工程投入最大、项目最多的一年。全年共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36亿元,完成新建项目面积10.1万平方米,加固校舍4212平方米。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三期工程、第二实验小学二期工程、社渚中心小学搬迁工程、东升小学扩建工程,以及西平小学和市二中的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均已经竣工;文化小学扩建项目、昆仑实验幼儿园重建项目,以及社渚初级中学和上沛初级中学教学楼重建项目将于2013年春季学期竣工;上兴中心小学、上兴中心幼儿园、戴埠中心幼儿园异地新建项目,正在按序建设中。对全市中小学校舍防雷设施进行了安全检测和及时修复。
2.布局调整不断优化。科学实施溧阳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动态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调整工作。深入推进部门办职业学校与溧阳中等专业学校的资源整合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小学与南门街小学整合工作,正式撤销南门街小学,整体并入文化小学,原南门街小学为文化小学南门街校区;对第二实验小学、文化小学、平陵小学的施教区进行了合理调整,城区就近入学施教区分布更加合理;探索推进部分幼儿园独立法人建制工作。
3.优质创建不断加强。成功接受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省级督导评估并获高度评价;3所义务教育学校成功创建常州市优质学校,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达84%,9所幼儿园成功创建优质幼儿园(省优质园3所,常州市优质园6所),优质幼儿园比例达54%,溧阳市埭头中学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并获省教育厅授牌;7所初中、17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分别接受了常州市和省级优质复评,均获得较高评价; 2012年学校管理特色、依法治校、体卫艺工作先进学校、模范教职工之家、平安校园、绿色学校、省级园林单位、节水型学校等各单项创建成果显著。同时,我市的“两基”工作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2年我市预算内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小学生均550元,初中生均750元,首次启动对学前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200元、500元。对小规模学校补助公用经费300多万元。投入600万元,用于创建优质学校、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学校办学条件,普及了规划保留学校的塑胶跑道。投入520多万元用于加强教育装备建设,在初、高中学校实现“班班通”的基础上,为全市小学每班配齐多媒体设备共计800多套,实现“班班通”全覆盖目标。投入450万元建设国家标准化试场并顺利启用。投入85万元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购置图书,达到省厅装备标准中提出的“年生均新增图书一册以上”的要求。逐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在全面达省Ⅱ类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向省Ⅰ类标准迈进,不断提高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2所学校获常州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实验学校,3所学校获首批常州市基础教育“e学习”项目学校。在2011年县域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省级督导中我市获优秀等级。
二、稳步提高质量,不断实现新突破
1.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召开第二届德育专业委员会会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实施学校德育专项检查工作,积极推进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常州市“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评选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生命教育周”等活动,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各项工作,学校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丰富德育活动载体和内容,举办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竞赛、德育活动创新案例和德育故事征集评选、普法教育等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教学质量再创新高。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分别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对全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调研,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专项调研,积极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中考成绩名列常州市前列,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分别达100%和98%以上。高考质量在高位中持续攀升,创历史最好成绩,二本以上达线2698人,达线率56.49%,比2011年高出9.01个百分点,超全省计划录取率28.4个百分点。我市2012年高考成绩在取得优异成绩中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本科达线含金量高,全市第一批本科达线850人,反映出我市普高教育质量品质高;二是名校录取考生全面突破,全市有4名考生名列全省文、理科前100名,有16名考生进入艺体类全省前100名,其中省溧中高珏417分为全省文科第一名,6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他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一批国内名校均有录取,不仅考得好,录取得也好;三是7所普高全线飘红,呈现整体攀升格局,二本以上达线率均大幅度提升,其中南渡高中二本以上达线率超去年23.34个百分点,确保我市高考成绩稳居全省前列;四是文、理、艺体三大类均衡发展,文科达线587人,理科达线1492人,艺体类达线619人,整体推高全市总达线率大幅攀升的喜人局面。我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98.3%,中级工达标率98%,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64.5%,本科达线总人数和达线率均名列常州市第一,名列江苏省前列。溧阳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工作表彰大会,市教育局荣获集体三等功。
3.素质教育成效明显。以创建科技特色学校为抓手,开展了第二十四届科普宣传周活动、第五届“金钥匙”活动、“小哥白尼”杯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提升。成功开展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系列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键盘管乐、舞蹈、艺术作品展评等多种比赛,学校艺术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分别举行了全市中小学生象围棋、篮球、足球、排球、乒羽等多项比赛,扎实开展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艺术、体育、科技竞赛活动并能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我市学生代表队在第二十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团体赛中获特等奖第一名,2名学生获“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
4.社会教育持续发展。整合社区培训学院资源,发挥社区培训学院在我市终身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和指导作用,在巩固社会教育成效的同时,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加强社区教育的研究,各镇社区教育中心结合当地实际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至少1门,有3项课程获2012年常州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奖和特色课程建设奖。以培训现场会为抓手,南渡镇、竹箦镇、社渚镇等社区教育中心校和成校先后分别开展妇女主任电脑班、水产养殖、功夫红茶制作、农民花卉苗木、残疾人实用技术等培训现场会65场,受到广大农民和养殖户的好评。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家讲学与参观现场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推进“两后双百”培训服务,加快培养我市创业型农民的进程,全市有10580人参加培训,培训率与合格率均达100%。1个社区教育中心正积极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中心,2个成人教育中心校创建“常州市标准化成人教育中心校”,5个村民学校顺利通过了常州市标准化村民学校的验收。
三、完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新水平
1.持续加强办学管理。继续组织第五轮三年学校主动发展规划实施工作,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召开“五五”普法总结大会和“六五”普法动员大会,开展全市教职员工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增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力度。按照省“五严”规定和教育法规要求,严格办学行为督查,全年对23所小学(幼儿园)、13所初中、7所高中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和执行课程计划、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在校时间、课业负担等情况专项督查;配合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做好市级督政和2所学校综合督导工作,对18所2011年度接受综合督导评估的学校进行了回访。依法规范民办非学历办学机构管理,加大对非法办学的查处和取缔,全年取缔了2家非法办学单位;完成全市8家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分等定级工作。
2.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规范收费管理,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落实收费公示制度、结算清单制度,教育收费社会满意度继续提升。严格学校经费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经费管理实行经费支出报批制度的通知》文件精神,继续加强预算管理,在公办中小学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逐步取消基本账户,推行公务卡支付,进一步规范预算外收入管理。分别组织对23位任期内和15位离任校长(单位负责人)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对财务制度执行、基建维修管理、设备采购程序、债权债务账目、工会食堂财务、房屋租赁手续等方面进行了监管和审查。
3.大力加强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意见精神,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管理意见》的规范性文件。切实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和应急管理,对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食品卫生及安全隐患等情况进行排查和整治。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全年集中组织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62次、师生应急疏散演练148次,开展各种安全检查360次,消除安全隐患196处。积极做好学生安全接送工作,下半年正式启动了公交化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改革试行工作,继续推行协会化管理,实现“零超载”接送,加强学生接送车辆安全检查,确保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四、优化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1.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着力完善干部任用机制,出台了《溧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校级领导干部管理意见》,实行校级领导干部职位限额制度,规范全市中小学校级领导职数设置。校级领导任用推行正职校长民主推荐制和学校中层干部综合考察评议制,2012年公推公选出3名市管学校校级领导。举办了新一轮中小学校长基本功竞赛和“网上校长论坛”活动,选派45名中小学校长分4批赴南京、无锡、海门、靖江等地挂职学习,1名园长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幼儿园园长高级培训班”,2名园长和8名中小学校长参加省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组织16名校长参加省教育厅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组织的任职培训、提高培训和研修培训。召开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和中小学校长会议,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服务能力。
2.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更加重视师德建设和职业道德,以“溧阳市师德模范”评选为抓手,各学区组织开展了师德演讲交流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全面加强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练兵活动,进一步优化市级、学区级、校本三级全员培训模式,选派227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培训,组织275名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和159名初中物理教师分别参加省级教师网络培训,253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47名体育教师参加省体育教师培训,1220名教师参加了常州市名师大学堂培训和新评特级教师公开教学活动,组织全市540多名初中班主任参加省级培训,开展7次市级和1次省级“送培到校”活动。扎实推进强师工程和名师培养,评出400名溧阳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2人评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2人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新增3位常州市第三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3.人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在稳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做好了非义务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严格编制管理,改革教师招考方案,分两个阶段实行了2012年教师阳光招考,公开招聘录用了7位职教类教师和50位中小学(幼儿园)新教师,今年录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教师将全部赴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边远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和农村学校的结构性缺编问题。继续实施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出台了《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意见》,通过教师互派、挂职锻炼等多样有效的形式积极推进城乡、集团、共同体、学区之间教师轮岗交流,2012年参加交流教师达15.03%,其中交流的骨干教师超过15%。顺利组织502名教师通过职称网上申报、评审工作,181人通过教师资格认定。
五、维护教育行风,不断形成新气象。
1.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与校长和直属单位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继续通过全市校长会、下发文件、主题学习等途径,认真开展廉洁自律、预防职务犯罪等反腐倡廉教育,不断提高机关干部和学校领导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庆祝活动,表彰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在全市率先成立党代表工作室,不断加强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经常性联系沟通。2012年发展新党员24名,转正预备党员11名。各项招生考试工作组织严密、服务到位,继续保持高水平、高质量,社会满意度高。教育系统在全市行风评议中排列第二名。
2.教育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成功组织了《民生聚焦》网上面对面直播活动和关注教育民生大型现场咨询活动,及时解答群众反映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所有信访件均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主动发布信息,注重正面宣传,关注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媒体,教育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在溧阳教育网站电子政务栏目公开各类信息1050条,发布新闻等信息3181条,《溧阳时报》编发教育专题信息24期,共接上级转来信件和来访、来电等咨询投诉件81件,做到件件回复,件件满意,教育行政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共有300多名师生赴欧美、澳洲、新加坡等境外开展教育交流活动,进一步开阔了国际教育视野。
3.教育服务民生得到加强。关注教育民生,促进教育公平惠民。坚持幼儿园就近、义务教育按施教区入学,100%的外来务工子女可在公办学校就读,和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改革普高招生,择校计划占统招计划的20%,四星级普高统招分配数由占统招计划的55%增加到70%。召开了全市学生资助工作会议, 积极做好“奖、贷、助、补、减”工作,全面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寄宿费和各类补助政策,我市2012年各类教育补助资助金额达1829.69万元,各级各类学校受助学生19754人,其中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和职高1-3年级全部免学费为今年首次推行,今年教育资助投入为历年中覆盖最全、金额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生源地助学贷款稳步推进,助学贷款申请审核工作提前安排,有序推进,同时完成46名学生提前还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