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市科技局2013年工作总结
与2014工作打算
一、2013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成果,加速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先导、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力度明显增强
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结合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和要求,分层次有重点做好项目调研、挖掘、包装工作,组织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项目,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努力争取国家科技政策的支持,今年共组织申报常州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2项。其中,国家级计划项目37项,省级计划项目41项,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截至目前,已下达国家火炬计划1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星火计划2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项,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省工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630万元。为推进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科技局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科技计划项目合同,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尽早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高新技术产业跨上新台阶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今年1-10月份,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3.2亿元,同比增长4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1%。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建力度不断加强。今年我市共申报12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第一批已公示3家。通过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引导企业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今年共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产品312只。截至目前,已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72只,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121只。优势产品群的打造,有效提高了企业自身竞争力,加强了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三是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共组织鉴定、验收科技成果近20项,申报省科技进步奖3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14项,组织、受理溧阳市科技进步奖项目27项。
(三)创新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的有效支撑。我局坚持突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抓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优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升级,从量的扩张转向规范运行和提升质量上来,切实增强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创造业绩的能力。今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研究生工作站2家、教育厅研究生工作站6家和常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安靠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省优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通过了省科技厅审计。二是有效加快科技创业平台建设。依托科技园区,壮大优化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重点扶持了江苏骏益机电创业园、上海交大环保节能研究院、金达莱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发展。组织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申报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江苏骏益机电创业园申报省级孵化器。今年培育常州市级孵化器1家、加速器1家。新增孵化器面积6.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32家。
(四)知识产权工作得到新加强
深入实施专利战略,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和强势企业。1—9月,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812件和107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8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5件/万人。一是优化知识产权宣传氛围。利用宣传栏、科技信息网站、科技简讯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 联合工商、文化、法院、海关等单位举办了大型知识产权现场咨询活动,发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2000余册,提供知识产权知识咨询服务200余人次。同时组织工商、文广体、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对五星等2家大型商场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二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积极组织企业实施省、市各类知识产权项目。2013年,12家企业列为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单位,1家企业评定为省级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先进单位;申报江苏省知识产权优势集聚区1家;创建2013年常州市知识产权创新型企业2家。三是继续做好专利资助与奖励工作。2013年下达发明专利申请资助与专利授权奖励经费 202.715万元,资助发明专利申请项目229项,授权奖励项目2556项。奖励企业授权发明专利51项,奖励金额51万元。四是狠抓知识产权人才支撑。积极组织企业人员参加各类知识产权专项培训,包括江苏省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理人考试等,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五)产学研合作开创新局面
继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联合,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今年,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近20次。围绕“上海经贸活动周”、“518” 第八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等组织对接活动,并根据常州市统一安排,组织有关企业赴成都、合肥开展产学研对接。
(六)科技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
我局在推进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还强化科技系统工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科技管理水平。一是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完善《溧阳市科技局机关管理若干制度》,出台科技局廉洁自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本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依法办事规范行政行为。今年,市纪委派驻我局纪律检查组,进一步推进我局政务公开、规范管理。二是创新科技项目管理。重点进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改革,着力提高立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项目受理、评估、评审、验收、结题等各环节分开管理,加强监督。建立健全专家评审制度,成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和立项。三是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根据科技部、省科技厅和常州市科技局的统一部署,对照科技进步考核内容和标准,编制考核指标分解表,将各项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实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今年,我市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是:政府及全社会科技投入还不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创新人才结构性供求矛盾还比较突出,科技管理队伍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偏弱,科技领域可供调动的资源比较少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系统化的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进。
二、2014年工作计划
2014年是我市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提升之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我市创新驱动战略,把高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把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把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举措,为我市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4年全市科技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如下:
(一)实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推进行动?
一是以更快的速度推进优势产业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紧扣项目带动科技推进战略,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引导创新资源配置、科技合作和研究开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以更大的力度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大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在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环节,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促使企业研发投入的总量攀升。尤其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高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更多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形成大产业、大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上。
三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做好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和利用工作。重点抓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三个体系建设。以专利申请为主线,专利培训为重点,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推动专利产业化。
四是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落实省、市有关科技贷款、科技引导资金等金融政策,积极为创新型、成长型、科技型、环保型、优势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为成长中的科技企业融资难提供帮助。
(二)实施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行动?
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和新兴产业。集成资源,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专项,奋力抢占高技术发展及新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结合我市“双百计划”,推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
三是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组织实施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进一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一批新型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三)实施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活力行动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完善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为基础的原始创新体系。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是加强上上电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华鹏高压智能变压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产出。完善以孵化器、加速器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创业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园区集聚优势,建立、完善科技孵化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项目、资源向园区倾斜,提升创业服务功能。
三是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组织方式和展示洽谈形式,加强活动针对性,引导更多主体参与,以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为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新材料、健康产业等专题,有针对性地与大院大所联合对接,加快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建设。同时深化与新北区、科教城的区域合作,在园区建设、公共研发机构引进等方面取得实效。
(四)实施人才引进开发的聚能行动
一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市人才办组织领导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稳定、激励和使用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人才奖励政策,建立政府引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二是提高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
三是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的氛围。鼓励科技创新创业,使勇于创新者荣,使善于创新者富。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努力把溧阳营造成创新的“乐园”、创业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