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溧阳市财政局2013年工作计划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根据省财政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结合当前面临的财政经济新形势,2013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目标,突出转型发展主题,继续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工作导向,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注重改善民生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以财政政策为导向,发挥财政职能,支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宏观调控政策,以财政政策为导向,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用足用好各类经济扶持政策。一是落实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五项工程;二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四是不断整合财政资源,积极做好融资工作,提升融资成功率,化解发展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难题。
二、以强化征管为抓手,努力挖潜增收,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坚持优化收入质量与提升收入总量并重的工作思路,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综合治税能力,加强协税护税长效管理,落实综合治税管理措施,执行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税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堵塞漏洞,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协税护税机制;全力以赴抓好收入征管,加快推进财税库联网建设,加强动态预警监控,密切关注区域、行业、税种及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趋势,增强组织财政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抓紧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分部门、分镇(区)、分税种细化各项收入指标,强化倒逼机制,确保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
三、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把保民生促和谐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进一步调优财政支出结构,在保障政府履行职能、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向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农业等方面适度倾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知青半家户和六十年代精简下放职工养老补贴增支150万元(标准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300元)。被征地农民保养金安排4200万元,增长94%(标准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350元),第四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增支464万元,增长98%(标准由每人每月212元提高到420元)。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安排10560万元,增长15%(标准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80元)。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分别从每人每月360和2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20元,市级财政增支805万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5元,各级财政补助总额达18390万元。农村重大疾病定额补助病种扩大到20类。为符合条件的持证残疾人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将6岁以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持证残疾人配备辅助器具,纳入市本级基本医疗保险支持范围。为全市70岁以上贫困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建廉租房100套,完成廉租房实物配租100户、租赁补贴200户,新建公租房1200套。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成东升实验幼儿园主体工程和燕山初中、上兴初中、竹箦中学、南渡初中、周城初中校舍安全改造;重视校车安全问题,学生上下学公交服务覆盖率达到70%;加快整合教育资源,启动光华高中搬迁等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工建设人民医院新院等重点工程;完善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布局;加快推进镇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巩固完善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提档升级镇、村文化体育设施,加快推进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支持深化推进“文化三送”活动。
支持推进农业和农村建设。落实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农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实施农业现代化“七大工程”,重点培育10个万亩高效种植示范园区和3个万亩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区;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支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交通、水利、电力、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启动实施中小河流连片治理和重点塘坝除险加固工程;继续筹集资金深入开展“双挂双促”各项工作,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集各类资金199700万元,加快推进财政性投资项目。加快建设燕山新区,初步展现新城风貌;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完成同巷里、团结路西侧、毛家村等地块征收,启动下份村、燕岭茗苑、夏林村等安置房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安置房150万平米以上。完成罗湾路改造、北固桥重建和东西大街街景提升,实施码头街西延伸,清泓路北延伸、南河桥等市政工程建设。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财政监管,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科学理财、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强化公务支出管理,厉行勤俭节约,继续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压缩一般行政性支出,将财力更多地投向社会民生事业;加强融资资金管理,每一笔融资资金使用前严格审核把关,积极跟踪管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加强往来资金管理,严格往来资金的用款审批,防止预算单位自行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违规使用资金等现象;研究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切实防止金融性风险转化为财政性风险。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全面落实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加强拆迁专项资金、工业扶持资金、三农发展资金等的监督管理,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国库制度改革。按照财政国库制度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继续深化“取消基本户”和“推行公务卡”两项改革,争取公务卡改革覆盖面达到100%,国库支付方式中直接支付的比率达到95%以上。
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完成2012年6个试点项目的绩效评价,出具评价结果。2013年选定16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开展市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逐步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跟踪、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运用”的财政绩效管理新机制。
抓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贯彻落实《溧阳市投资评审管理办法》,对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工程概(预)算、招投标、施工合同、工程竣工决算和财务决算等环节开展评估审查,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新清理市级国有资产,掌握国有资产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加大《溧阳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和《溧阳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力度,对出租、出借、处置国有资产中的违规行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装修、办公设备和车辆配备的标准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使用。
加强镇(区)财政建设。推进规范化财政所建设,重点开展机构队伍规范化、业务工作规范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和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构建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明确、运行高效、制衡有力的乡镇财政;指导镇(区)采取积极的工作措施,加大组织收入力度,为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作出贡献;实施新一轮镇(区)分税制财政分级体制,理顺分配关系,科学统筹增收空间,充分调动增收节支积极性,提高自我发展、自求平衡能力,增强镇级公共财政保障功能,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财政干部的培训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切实发挥镇级公共财政各项职能;加强镇(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以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为基础,加快推进会计从业资格证发放、代理记账机构审批、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等服务事项的网上运行;完善制度,提高认识,加强引导,深入推进财政预算、决算、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政府信息的网上公开,确保财政信息公开不出问题,全面提升局机关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五、以法治财政为理念,推进科学管理,多层次宽领域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法治财政建设事关财政工作全局,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法治财政的内容涵盖财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长期坚持,财政管理才能取得成效。2013年,将在全面吸取创建全省法治财政先进县市经验的基础上,对照财政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结合省厅法治财政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考核办法,把财政法治建设与整个财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法治”二字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之中,着力解决财政管理中不依法、不规范的问题。同时,根据省厅统一部署,2013年要将镇(区)财政所(局)的法治财政建设纳入考核范围,各镇(区)要以所长(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对照省厅乡镇考核要求,参照《行政执法责任制》相关要求,将考核细则落实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项工作细节之中。
六、以提高队伍素质为目标,坚持改进作风,全面加强财政自身建设
全系统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十项规定”,严格执行局党组《关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以建设“发展型财政、公共型财政、调控型财政、精细型财政、效能型财政”的“五型”财政为目标,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好氛围,搭建干事创业的好平台,鼓励和引导广大财政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增强推动财政事业跨越发展的干劲和力量,努力打造一支富有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的财政干部队伍。
以财政工作为立足点,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热潮。一是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方面的重要论述,切实提升财政理财水平。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的方式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吃透内涵,注重结合,做到学懂弄通,全面掌握,切实增强做好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营造学习十八大精神、立足本职做贡献的浓厚氛围,全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二是加强财政调研,提高工作水平。要完善财政调研机制,增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调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要求,紧紧围绕事关我市财政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财政调研工作。做到调研选题求“新”、调研活动求“实”、调研质量求“精”、调研成果求“转”,充分利用掌握的调研信息,结合财政收支管理现状,梳理出财政困境及成因,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推动财政改革与发展。
强化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的本领。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克服“衙门”作风。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财政干部要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对服务对象的请示、报告,要及时答复,做到件件有回音,决不允许敷衍塞责,迟办、缓办,甚至压住不办。接待来办事的人员,要热情诚恳、态度和蔼,积极提供帮助。对来访者要认真听取情况反映,并按照授权耐心解答或予以说明,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及时向领导反映,不擅作主张,不随意表态。二是以科、所建设为基础,着力提高工作效能。建立起常态的工作机制,常抓常管,坚持不懈。认真梳理完善岗位责任制度,资金安全使用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对账、报账制度、风险防控等各项内控制度,扎实推进制度创新建设进程和财政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真正做到让制度管事、制度管人。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监督。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对责任心不强、误时误事,并造成一定后果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强化廉政建设,确保两大安全目标。一是做“廉价政府”表率,树良好财政形像。财政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正确的公务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抵制公务消费中的攀比、奢侈等腐朽文化影响的免疫力,破除单位之间大吃大喝、请客送礼、讲排场等陈规陋习,捏紧政府“钱袋子”,刹住机关“奢侈风”。同时,建立健全制度,切实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二是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切实做到勤政、廉洁、为民、务实。发挥财政源头治腐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内部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财政部门惩防体系建设的责任、教育、监督、制度、惩处和预警机制,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加强对权力运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达到干部、资金“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