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学校是育人的殿堂、文化的摇篮、文明的驿站,她时时坚守着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她带着责任奔向未来,她一路走来在不同的历史呈现出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使之成为大家内在的规则与概念,外在的价值追求,影响人民的工作与生活,改变为人准则与教育行为,这些规则和概念就是学校文化,可见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我校每一学年都应该思考办学思想--——保规范、保平安、保质量、促发展;都应该丰富办学理念——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教师、吸引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落实总要求-——认真、规矩、安静、平安;,都应该铭记校训——守静、奋发;都应该打造两大特色-——“年级+职能”的管理机制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都应该挖掘两大优势: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完整的课程体系;都应该追求总目标——学生更加快乐、教师更加幸福、家长更加满意,我们力求在“都应该”中寻找文化的力量。【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愿景、信念和价值标准,是学校最深层的也是最高境界的管理】
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
关爱每一位学生就是要深深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衡量教师的一个最主要又最重要的品质。
1、从早、中、晚三段管理中提高管理的质量,创设育人环境,关爱每一位学生。
早,学生不过早,班主任提前到班;中午,学生自主用餐、自主学习、自主休息、自主到校;晚,分年级放学,人车分流,循环行驶。【入校即静、入室即学】
2、从课程的开设和体系的构建中全面思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爱每一位学生。
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以课外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
我校在“关爱每一位学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校园活动“课程化”有机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涵盖人文、科学、艺术、健康四大模块的学校课程体系。文学类校本课程:《春晖报》、《英语交际》、《乡土地理》;科学类校本课程:《定格动画》、《物理与生活》、《关爱生命》;艺术类校本课程《学做陶》、《花季合唱》;健康类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救护》。
3、从学科教学质量中深入分析,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关爱每一位学生。
详见学科教学质量分析表。做好四个因果关系:因为备课组建设好,所以质量高;因为上课上得好,所以质量高;因为楼层管理得力,所以质量高;因为班主任队伍强,所以质量高。
4、从学校的安全管理中全面排查,落实学校的防范措施,关爱每一位学生。
案例一:2012年12月7日(周四)下午第三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组织学生练习掷实心球,安排两名学生捡球。A同学在捡球过程中被另一位捡球的同学回球时扔中头部,到医院检查后确认是骨折。
案例二:下午第一节课上课前,初二的B从办公室急匆匆回教室,与出教室想去厕所C同学相撞,经现场校医初步检查后送医院进一步检查,都无大碍。
案例三:初三某班的D同学,课堂上突然晕倒,送医院进一步检查和家长沟通后,无大碍。
详见学校安全案例分析。安全工作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烈,有些教师安全意识淡薄,防范能力不强,出了问题相互推诿,不能担当责任。我校针对问题将加强思想引领,引导教师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正确理解“安全责任分解、风险分担”的内涵,在思想上要提高安全认识,在行为上要落实安全责任,切实提高防范能力。1)安装摄像头,做到全覆盖,不留盲区;2)落实《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班主任安全工作责任书》、《课堂安全责任书》。
5、从学校食堂管理全面思考,进一步加强食堂管理,关爱每一位学生。
1)不宣传、不发动、不强制,学生自主申请;2)班主任从严掌握;3)年级统计汇
总,落实管理。4)切实加强用餐学生与不用餐学生的管理,充分利用中午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激励每一位教师是教学质量持续攀高的关键
当今社会,社会影响比较复杂和多元化,这条理念就愈显重要。因为不管外面的人怎么想,怎么说,如何做,但我校教师却一致地蓬勃向上,正直高尚。这不仅是一种巨大的约束力量,而且是一种说服力量,更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这种精神帮助每位教师战胜困难,迎来成功。激励教师就是充分相信教师,相信一个教师就是团结一个教师,从而团结周围的所有教师。当教育形成为众人的科学,教育力量滚滚而来。
1、强化分级制管理,激励每一位教师。
宗旨不能忘【学生更快乐、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目标不能变【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平平安安】、管理不能丢【“年级+职能”分级制管理】。
①把年级责任大于天。②常规管理精益求精,做好管理的推进:学校——年级——楼层:“值周——常规——升旗”融为一体。
2、加强队伍、师德、教研管理,激励每一位教师。
①中层干部的民意测评。②加强师德建设,落实“三个坚持”:坚持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形成高效课堂,决不允许增加学业负担。坚持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引导好学生健康发展,决不允许歧视偏爱学生、体罚伤害学生。坚持自尊自爱:珍惜工作岗位,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工作,决不允许敷衍教育教学、从事有偿家教、接受家长财物。对待学生力求做到关心(大家)、尊重(个性)、呵护(特殊)。③深入研究“陪读制作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变革,成为学校的教研特色。【局六项规定:改进会风文风、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外出管理、促进教育公平、规范办学行为、优化师德师风】,【八小时之外行为规范:酒驾、参赌、融资、作风】【小心翼翼、谨慎再谨慎、习以为常】④分层教学落实在教学管理的每一环节之中,补差工作是教学的当务之急,在确保平安、规范的前提之下,大兴补差之风。
3、加强制度建设,激励每一位教师。
解释制度------六届五次教代会。【蒋志超、涂春明、王新平】
4、从绩效、职评、晋级、优秀教师的评定管理中,激励每一位教师。
绩效工资;职评:自主申报,按比例择优推荐,按晋级打分表打分淘汰;第一轮岗位设置即将结束。
5、从目标管理中,激励每一位教师。
初一年级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初二年级加强人文与精神熏陶,初三年级加强理想与奋斗教育,同时突出亮点:“跑操”要跑出精神,“出门”要走得规范。教学目标定位:初三注重因材施教,着力优等生教育,中考要求“进六,保十五,不浪费”;初二注重超前教学,着力临界生教育;初一注重小班教育,着力全面提高,三个年级教学成绩要让社区人民满意。
吸引每一位家长是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教育质量的取得,绝对离不开家长的同心同德,学校的发展更离不开家长的风雨与共、齐心合力。吸引每一位家长就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1、高质量吸引每一位家长。
2012、2013年中考全市第四、五。
在2012年中考中硕果累累,主要呈现出以下四大亮点:1、圆满完成学校的既定目标:争六、保十四、不浪费。2、高分段人数多(600分以上有80人)。3、高分连续,省中与光华录取的人数不相容,不重复(正取省中、光华共计99人)。4、中考平均分、正取省中和光华人数两项指标较去年有了明显提高。
在2013年中考中,我校取得了辉煌成绩:全校最高分659分;达省溧中统招线(623-659分)34人,分配线(607-622分)48人,择校线(604-606分)13人,合计录取省溧中95人。达光华高中统招线(603分)3人,分配线(602-597分)25人,择校线(592-596分)18人,合计录取光华高中46人,录取两所学校累计141人,创历史新高!其中600分以上全校共计107人。成绩突出,可喜可贺!
质量目标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标设定到达成之间需要智慧与管理,务必做到:①强烈的责任:目标责任制、目标淘汰制、目标奖励与绩效制。尽管如此,我认为教育的责任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始终要把学校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确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道德观。②平和的心态:仍要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教学“五认真”。③清晰的思路:落实提优补差:“提优”与“补差”同重要,但“提优”在先,“补差”在后,做到抓“优”不放“均”。④坚韧的品质:守住清贫,天天如此;守住岗位,天天珍惜;不怕没成绩,就怕不坚守。⑤勤奋的习惯:学校的竞争实质是班主任与班级任课教师所形成合力的竞争,目前这个合力的核心力来源于教研的含金量,因此,要求教师勤于教研、勤于出题、勤于做题、勤于批阅、勤于反思、勤于反馈。
2、高荣誉吸引每一位家长。
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第九批常州市绿色学校、优质学校复评成绩可喜。
详见荣誉表,①江苏省平安校园创建。②常州市综合督导。
3、名教师吸引每一位家长。
初三:黄立敏、张云娟、马秀华、丁莉、王新平、(史君兰3、董灵芳4)
初二:芮军、赵慧、杨秀华、狄小彬、钱惠琴。(何志英1)
初一:朱淑芳、张健芳、魏小清、赵雪芬、王小波(潘琴娥3)
学校现有8名硕士研究生;在常州市、溧阳市各批“四类”教师评选中,骨干教师人数逐轮提高,现有“四类”教师42名。其中,常州市5名:史旭花为常州市第十批骨干教师,李敏、罗光杰分别为常州市第九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钱来娣、张婷为常州市第五批教坛新秀;溧阳市第八批学科带头17人,骨干教师8人。
4、两大特色和两大优势吸引每一位家长。唱好一个调、拧成一根绳,形成一股劲、走好一盘棋。
两大特色——“年级+职能”的管理机制和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两大优势——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完整的课程体系。
5、小规模、小班额、精细化管理吸引每一位家长。
小规模36、小班额30、精品化。学区生不外流、择校生要优秀。教师年纪偏大后的思考。
三条理念,三句话已成为我校所有教师的共识,成为时刻提醒自己的警句,成为全体教师工作的指南。我们相信,在市局、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努力,力求把理念化为行动,力求把理念成为现实,在新的三年发展目标实践中赋予这三条理念更深刻的内涵,用事实作出最好的诠释,实现新的跨跃。
溧阳市第二中学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