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 移动端应用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 智能问答

  • 登录个人中心

  • 网站首页
  • 要闻动态
  • 魅力溧阳
  • 政民互动
  • 政府信息公开
  • 办事服务
  •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市政府关于印发溧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13-00177
主题分类:其他 体裁分类:其他 组配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溧政发〔2013〕172号 发布机构:市政府
产生日期:2013-12-19 发布日期:2013-12-3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溧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印发溧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溧政发〔2013〕172号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各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各委办局、直属单位:

  《溧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溧阳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19日




溧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为充分发挥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福祉安康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进程,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十二五”发展总体要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加快推进综合气象监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基层气象台站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立足溧阳实际和气象工作基础,坚持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统筹规划实施,积极探索符合科学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溧阳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道路。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溧阳地方需求和江苏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省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设备先进、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调整气象监测系统布局。结合溧阳气象服务需求,科学优化调整观测站点功能、布局。改造升级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镇气象灾害自动观测站。布设能见度、霾、辐射、温室气体等自动观测站。到2015年,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空间分辨率平均小于8公里,常规气象观测要素时间分辨率达到5分钟。

  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加快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在溧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内建设双套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改革现行人工观测业务体制机制,构建适应自动气象观测的业务流程、制度和运行模式。到2015年,气象观测自动化实现率达到90%。

  增强气象信息传输与处理能力。升级改造全市气象通信网络,建设高性能计算系统,提高数据收集、传输、分发、存储、处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实现气象信息分级分类安全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开发与水利、农林、国土、水文等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灾害自动监测业务应用平台。到2015年,实时观测资料收集处理时效不超过3分钟。

  加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建立全网监控、技术支持、维修维护、物资供应功能的省、市、县三级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到2015年,气象装备一般故障排除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根据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协作,健全政策和制度,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到2015年,溧阳国家基本气象站探测环境综合评分达到85分以上。

  (二)建设技术领先、科学准确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立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流程。调整气象预报业务分工布局,建立健全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增强不同时效预报的协调性,促进气象预报有效衔接,完善气象预报会商交流制度。

  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围绕现代天气业务发展要求,构建气象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资料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引进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建立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和中小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

  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加强灾害性天气客观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多灾种高分辨率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预报预警质量评估检验、延伸期天气预报和气候事件预测评估等业务,切实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到2015年,短期晴雨、温度等天气预报综合准确率达到83%,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80%,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20分钟以上。

  (三)建设紧贴需求、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推进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成立市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城乡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制度。积极推进社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建设,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管理和激励机制。加强应急、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林、环保、气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加强灾害应急气象保障,配备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建设溧阳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对重大气象保障做出快速反应。到2015年,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率达80%。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进一步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和现代通信手段,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到2015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超过90%。

  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处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服务产品快速制作发布、效益评估等基础业务系统。依托市级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制作虚拟演播室和移动终端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和高影响天气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构建城市气象服务联动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科技馆在气象灾害防御及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增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知识和能力。到2015年,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5%,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80%。

  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实施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水平,将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与镇区农技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村级组织“五有一责”等建设有机结合,实现集约化建设、综合化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组织领导机构,完善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开展人影作业效果评估,提高科学作业水平和效益。到2015年,全市气象高影响行业的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四)建设人才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气象科技人力资源水平。深化以岗位管理为重点的气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加强人才培养,改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15年,气象科技人力资源水平达到85%。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报、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健全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成果管理、经费投入、创新激励等机制,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气象科技成果的业务试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养高水平业务科技带头人,打造具有较强实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气象科技创新对气象业务服务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投入比重达到80%。

  (五)建设制度完善、规范高效的气象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气象工作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推进决策民主化、政务透明化、流程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实现全市气象事业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发展。

  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与传播、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等社会管理,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

  (六)建设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的基层气象台站体系。

  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气象“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15年完成溧阳气象观测站的异地重建保护,建成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气象科技相适应的新型基层气象台站。

  推进先进气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注重用先进气象文化凝聚气象队伍,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奉献精神,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镇(区)、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任务,把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作为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主抓手,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农业、水利现代化工程同步推进,将气象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政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优化发展环境,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增强综合气象监测、气象预测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及气象设备维护保障所需的配套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做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重点项目的立项、资金落实工作,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监督评估。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分解,明确具体责任,列入各镇(区)和相关部门年度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建立跟踪监督、动态考核和评估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的跟踪分析,按项目时间节点要求,定期组织评估实施效果,准确把握实施进程,不断进行总结和修正,确保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附件:1.溧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分解和时间进度表

     2.江苏省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量化指标(试行)

      及溧阳现状


    

    

附件1

溧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分解和时间进度表

序号

建设

体系

主要任务

具 体 内 容

完成时间

进 度 计 划

责任部门










一









综合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调整

气象观测

系统布局

改造升级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乡镇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布设能见度、霾、温室气体等自动观测站。统筹建设农业、城市、能源、交通等专业气象观测网。

2014年12月

2013年新建中小河流治理、地质灾害监测自动气象站3个,新建城市区域自动气象站2个,改建乡镇自动气象站5个,配备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器。

2014年新建中小河流治理、地质灾害监测自动气象站2个,新建城市区域自动气象站2个,新建2套农业气象观测自动站,新建实景天气监测站2个。

农工办、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委、交通运输局、农林局、水利(水务)局、环保局、气象局、各镇区

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

水平

加快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建设双套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改革现行人工观测业务体制机制,构建适应自动气象观测的业务流程、制度和运行模式。

2015年9月

2013年在本级国家基本气象站建设双套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2014年试运行。

气象局

增强气象

信息传输

与处理能力

升级改造全市气象通信网络,建设高性能计算系统,提高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实现气象信息分级分类安全管理。

2014年12月

2013年完成升级改造主干通信网络,上联带宽达到20Mbps。到2015年,实时观测资料收集处理时效不超过3分钟。

气象局

开发与水利、农林、环保、国土、气象、水文等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灾害自动监测业务应用平台,实现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2013年12月

2014年投资建设小型服务器2台,处理机6台,构建小型数据库,实时资料实时质量控制,加强各类观测资料融合分析,研发数据初加工产品。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

应急办、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水利(水务)局、农林局、环保局、气象局

加强气象

装备保障

能力建设

建立气象装备保障体系。

2014年12月

2013年将气象维修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现有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显示屏、自动站、人影装备稳定运行。

财政局、气象局

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编制、出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2014年12月

组织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到2015年,气象站探测环境综合评分达到85分以上。

发改委、国土资源局、住建委、气象局

二

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立现代

气象预报

业务流程

调整气象预报业务分工布局,建立健全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增强不同时效预报的协调性,促进气象预报有效衔接,完善气象预报会商交流制度。

2013年12月

2013年完善调整岗位设置,优化预报业务流程,充分利用上级预报指导产品,加工制作服务产品,并开展好气象服务。

气象局

加强现代

气象预报

系统建设

建立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和中小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一体化气象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2014年12月

2013年建成具有实时自动识别、报警、预报分析制作和上下级交互订正功能的强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2014年投入使用。

应急办、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气象局

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

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等级降水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加强灾害性天气客观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多灾种高分辨率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预报预警质量评估检验、延伸期天气预报和气候事件预测评估等业务。

2015年9月

到2015年,短期晴雨、温度等天气预报综合准确率达到83%,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80%,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20分钟以上。

气象局











三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健全气象

灾害防御

体制机制

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城乡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制度。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管理和激励机制。

2014年12月

2013年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2014年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考核体系。应急预案到镇及敏感部门,推动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加强农村和中小学雷电防护工程建设。

2014年制定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管理和激励机制。

农工办、发改委、应急办、公安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水利(水务)局、农林局、环保局、民防局、气象局、各镇区

加强灾害应急气象保障,配备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对重大气象保障做出快速反应。

2014年12月

2013年将气象设施维护运行保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配备便携式自动气象观测站。

财政局、气象局

完善气象

灾害预警

信息发布

及传播网络

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和现代通信手段,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

2014年12月

2014年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各自责任,做到有需衔接、快速发布。到2015年,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覆盖面超过90%。

应急办、溧阳广播电视台、气象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

提高公众

气象服务

能力

优化溧阳气象信息网。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和高影响天气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

2014年12月

到2015年,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5%。

气象局

加快完成气象科普馆建设,加大科普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气象知识普及率,增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知识和能力。

2014年12月

加强科普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80%。

财政局、文明办、科协、教育局、气象局

加强专业

专项气象

服务

实施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2014年12月

将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与乡镇农机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村级组织“五有一责”等建设有机结合。

农工办、财政局、民政局、农林局、气象局、各镇区

开展农业生产、高效农业等气象服务保障。建成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内河重点航道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网络。

2014年12月

2013年开展农业生产、高效农业等气象服务保障,将相关人员纳入气象局短信平台进行免费服务。

农工办、财政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农林局、水利(水务)局、气象局、各镇区

建立市级人工影响天气组织领导机构,完善作业指挥系统,开展作业效果评估,提高科学作业水平和效益。

2013年12月

2013年建立市级人工影响天气组织领导机构,完善作业指挥系统。

农工办、财政局、水利(水务)局、民政局、气象局

四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气象科技人力资源水平

深化气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实施“强基工程”,加强人才培养,改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2015年9月

建立完善气象科技人员管理奖励机制,健全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气象局

气象科技

创新

加强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报、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健全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成果管理、经费投入、创新激励等机制,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培养高水平业务科技带头人,打造具有较强实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2015年9月

加强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的应用,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到2015年,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投入比重达到80%。

气象局

五

气象社会管理体系

推进依法

行政和社

会管理

建立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与传播、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等社会管理,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

2014年12月

加强气象依法行政队伍建设,配备5名以上兼职执法员,每年行政执法检查不少于4次。

法制办、安监局、气象局、各镇区

六

基层气象台站体系

加强气象

基础设施

建设

对溧阳国家基本气象站进行异地重建保护。

2015年9月

2013年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2014年年底完成基建任务;

2015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住建委、国土资源局、

气象局、溧城镇

    

    附件2

    江苏省基本实现气象

    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及溧阳现状

    

    

指标名称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全 省

2012年

现 状

溧 阳

2012年

现 状

一、气象观测(权重:22分)

1.气象观测网建成率

%

7

90

50

52

2.气象观测自动化率

%

6

90

50

50

3.观测信息传输时效

分钟

4

≤3

10

10

4.观测环境综合评分

分

5

≥85

78

75

二、气象预报(权重:26分)

5.短期天气预报综合准确率

%

8

≥83

80

82

6.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

%

8

≥80

76

78

7.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时间

分钟

5

≥20

0-15

0-15

8.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

%

5

≥70

60

68

三、气象服务(权重:24分)

9.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

%

7

≥90

86

86

10.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率

%

6

80

57

60

11.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

%

4

80

60

65

12.气象服务满意度

%

7

≥88

84

85

四、气象科技(权重:14分)

13.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投入比重

%

7

80

50

50

14.气象科技人力资源水平

%

7

85

70

78

五、支持保障(权重:14分)

15.地方与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比

%

7

100

40

35

16.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

%

7

100

59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常州市人民政府 溧阳人大网 溧阳政协网
溧阳市人民政府  苏ICP备1700361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
网站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网站地图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