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3年1月15日在溧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张夕仙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提出我市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我市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形势较为严峻,财税部门面对服务经济发展和组织收入总量、提升收入质量的重重压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主题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全市“打造千亿园区百亿镇、推动溧阳发展新跨越”动员讲话精神,咬定年初收入任务,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深挖征管潜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监督,增强保障能力。经共同努力,完成了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财政收入调整预算。
市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我市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438110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404988万元,实际完成40498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加33708万元,增长9.08%,税收占比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具体项目完成情况是:
国税74949万元,比上年减少1810万元,下降2.36%,其中增值税(25%)53741万元,比上年减少938万元,下降1.72%,营改增增值税1675万元,新办企业和涉外企业所得税19533万元,比上年减少2547万元,下降11.54%。
地税270618万元,比上年增加37486万元,增长16.08%。其中原地税收入239972万元,比上年增加30892万元,增长14.78%;契税28048万元,比上年增加8004万元,增长39.93%;耕占税2598万元,比上年减少1410万元,下降35.18%。
财政59421万元,比上年减少1968万元,下降3.21%。
以上收入,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2012年我市预计可用财力383619万元(含国债资金6500万元,不包括上级专款),考虑到必不可少的支出需要,调入财力7000万元,全市可用财力合计390619万元。
市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我市2012年财政支出预算为366287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预算为249441万元,后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为276655万元,调整后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389596万元。市、镇(区)两级当年财政支出为38340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8.4%。支出预计(不含上年结转及上级专款)的主要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4228万元,比上年增加4117万元,增长8.22%。
公共安全支出23617万元,同比较上年增加679万元,增长3%。
教育支出110078万元,比上年增加21533万元,增长24.32%。
科学技术支出13212万元,比上年增加4583万元,增长53.11%。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844万元,同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051万元,比上年增加11777万元,增长34.36%。
医疗卫生支出25286万元,比上年增加3302万元,增长15.02%。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6030万元,同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林水事务支出39231万元,比上年增加8077万元,增长25.93%。
交通运输支出4533万元。
目前,财政决算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待决算编成后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各位代表,2012年财政工作面临种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
一是国家房地产持续调控、货币政策稳健趋向等经济环境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营改增”等多项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落实和部分收费项目的取消或降标直接影响我市财政收入;三是各类刚性政策性增支的兑现,使得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本预算年度内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兑现、新农保、新农合、药物制度改革以及农业、科技、教育等政策性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
为此,我们积极适应财政经济形势,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2012年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财政政策为导向,稳步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经济发展政策,以财政政策为导向,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用足用好各类经济扶持政策。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做到应免尽免,应退尽退。认真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增值税转型、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及降标等相关政策。2012年全市落实各类财税优惠政策累计21.4亿元,其中:增值税转型减免3.5亿元,三废、福利企业退税3亿元,出口退税5亿元,农产品征前减免2.9亿元,再生资源企业扶持资金0.6亿元,企业所得税减免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减免1.2亿元。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贴息等经济杠杆的引导作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创新人才,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内共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各类贴息、项目配套、人才基金、旅游及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及工业发展基金等共2.2亿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拓宽筹资渠道。积极研究各类政策措施,主动强化与上级协调对接,抓项目、要政策、争资金,2012年累计向上争取各类资金10.3亿元,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强化征管为支撑,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及时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分部门、分镇(区)、分税种细化各项收入指标;二是认真落实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切实做到以天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三是继续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强化镇区收入的分析与督查,在组织收入上形成合力;四是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零散税收的征管,大力清缴欠税,确保应收尽收;五是进一步加大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贯彻实施我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1.2亿元,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政府帮困助学体系,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各类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和考核,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施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三期、文化小学、东升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昆仑实验幼儿园等改、扩建重点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争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支持完善社保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健全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2012年累计安排社会保障资金3.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490万元,尊老金、居家养老和“关爱工程”经费1802万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715万元,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经费480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贴资金926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646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8038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3968万元,再就业补助资金778万元,廉租房建设资金3121万元,发放廉租租赁补贴和经济适用房补贴866万元。
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完善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机制,支持构建农业现代生产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筹措资金兑现各类惠农资金,完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机制。2012年累计发放农资综合补贴8024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156万元,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754万元;安排能繁母猪、水稻等农业保险补贴资金2316万元,受惠农民达16.6万户;继续落实和完善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政策,全年累计发放家电下乡补贴38983人次,计1261万元,发放摩托车下乡补贴2133人次,计115万元;安排322万元“文化三送”经费,加快完善农村和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安排水利建设资金12121万元,专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天目湖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湿地建设和生态修复,实施沙河水库库体上游清淤扩容工程,减少内源污染释放量。2012年累计投入天目湖水源地保护资金1000万元,生态城市专项建设资金835万元,村庄环境整治3000万元,专项用于生态修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以法治财政建设为依托,全面完善“四位一体”管理体系
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和财政监督“四位一体”的要求,结合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增强财政调控和保障能力;深化国库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单位基本账户,推行公务卡;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统筹安排资金投入,有效节约资金,减轻财政负担;深入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切实加强财政监督,推进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完善市镇财政体制,促进市镇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法治财政建设,自觉依法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促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和依法理财”。
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
由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预计2013年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预算平衡面临更大压力。因此,2013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推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保证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和重点支出需要;坚持民生优先,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节能环保和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和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和综合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财政收入
2013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3587万元,比上年增加48599万元,增长12%。其中:
国税98575万元,比上年增加23626万元,同口径增长23.26%,其中增值税(25%)64521万元,比上年增加10780万元,增长20.06%,营改增增值税8000万元,新办和涉外企业所得税26054万元,比上年增加6521万元,增长33.38%。
地税294497万元,比上年增加23879万元,增长8.82%(剔除营改增)。其中原地税收入271897万元,比上年增加31925万元,增长13.3%;契税20000万元,比上年减少8048万元,下降28.69%;耕占税2600万元,与上年持平。
财政60515万元,比上年增加1094万元,增长1.84%。
(二)财政支出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完成2013年收入预算,我市总财力约40.5亿元(不含上级专款),其中市本级财力约27.1亿元,财力增长难以满足2013年实际支出需求,暂按财力数安排2013年市本级支出27.1亿元,其中市本级按实际可用财力(不含专项等支出)安排支出20.6亿元。
为适应当前财政经济形势,贯彻增收节支要求,我们在2013年预算编制过程中严格执行零基预算和效益预算,打足收入,严控支出,坚持量入为出、确保重点。支出安排的顺序是:第一,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发放和正常运转;第二,确保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支出;第三,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预算支出(草案)中主要安排情况如下:
教育支出96110万元,比上年增加14738万元,增长18.11%;
科学技术支出14019万元,比上年增加4487万元,增长47.0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459万元,比上年增加2269万元,增长9.01%;
医疗卫生支出22355万元,比上年增加18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林水事务支出33378万元,比上年增加2777万元,增长9.07%。
我市2013年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内部环境仍然很复杂严峻,经济运行将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完成2013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安排的收入任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同时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很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改善民生支出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预计2013年我市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再加上各项政策性增支因素和年度内一些不可预见的支出,财政平衡将十分困难。为此,我们只能从紧安排2013年度支出预算,一些部门、单位的支出需求难以完全满足,请大家理解。同时,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请各部门、各单位务必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同时我们将狠抓增收节支,严格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力争实现2013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三、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努力完成2013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3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承启之年,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自主创新、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确保完成2013年财政预算任务。
(一)以科学发展为方向,促进转型升级,实现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引导、优化服务的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拓展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工作新领域,积极做好融资工作,提升融资成功率,化解发展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难题;继续利用“营改增”促进调结构、促转型的有利契机,推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二)以强化征管为抓手,努力挖潜增收,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综合治税能力,加强协税护税长效管理,落实综合治税管理措施,加强涉税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堵塞漏洞,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协税护税机制;全力以赴抓好收入征管,加强动态预警监控,密切关注区域、行业、税种及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趋势,增强组织财政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确保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
(三)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把保民生促和谐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进一步调优财政支出结构,在保障政府履行职能、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向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农业等方面适度倾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严从紧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财政监管,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科学理财、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改革,健全并完善“四位一体”财政管理机制;强基层财政管理,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水平,增强基层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