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4年,是党中央新一轮改革的启动之年,也是我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2014年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落脚点,以园区推进建设为抓手,壮产业、优结构,增投入、夯基础,强能力、促发展,全力开创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4年预期目标是: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亿元;粮食亩产560公斤;全年新增高效农业4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设施渔业1万亩,确保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达21.2%;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保质保量地完成好省市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将围绕一个中心,实现八大提升,力促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为中心
围绕六大工程、19项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巩固已完成3项指标,重点推进完成难度较大的指标。力争农业现代化省级综合考核90分以上,继续保持现代化试点工作全省第一方阵地位。
(二)实现八大提升
1、提升保供给保民生能力。一是继续实施“吨粮县”工程。开展粮油高产增效创建,建立万亩示范片27个,全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面积达51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5%。小麦高产增效创建面积达32.5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推进粮油高产集成技术,实施粮油周年高产模式的研究、攻关和推广应用,良种应用率达99%以上。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免少耕轻简栽培,覆盖率达95%以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达100%。二是实施“菜篮子”工程。切实抓好蔬菜、畜禽等鲜活农产品生产。抓基地保供应,在马垫、礼诗圩建设12000亩高起点、高标准的永久蔬菜基地,在落实规划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园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抓好序时进度,推进区域化发展。积极培育现代养殖企业,生猪养殖规模比重稳定在85%左右,新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家。新建园艺作物标准园5个,大力推广绿色农业设施和技术,重点普及应用遮阳网、防虫网和喷滴灌“两网一灌”为重点的设施栽培技术。
2、提升现代农业规划能力。按照“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发展战略,继续实施“四圈三区二园一重点”工程,2014年计划新打造三个万亩园区,建设10个万亩高效农业种植业示范区和3个万亩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区,初步形成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布局构架。重点规划推进曹山十万亩、天目湖五万亩、瓦屋山五万亩三大农业板块开发建设。曹山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前马荡争创省级现代农(渔)业产业园区。完善稻麦油大宗农业重点区域布局规划,促进种植与园区休闲观光产业融合,探索建设南渡庆丰稻麦观光园区,创新天目湖、曹山农业园区油菜观光示范带建设。力争国际木犀属登入中心项目年内落地建设。
3、提升农业设施装备能力。着重围绕稻麦油的丰产丰收,建设农机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完成农机产业园建设,全面提升农机合作规范化建设水平,完成60个省级星级合作社评定目标,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7个。做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县(市)验收的各项准备,农业机械化水平争取达90%,通过省级验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标准,整合农林、国土、水利等各方力量,再建4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58.72万亩,占耕地比重提升到68%。
4、提升农业产业经营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产业链建设,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积极申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力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2:1。争取省级、常州市级产业化项目分别为2个以上,力争实现省、市关于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增长10%和带动农户数8%的考核目标。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推动竹箦花木市场建设。推荐3-4家符合条件的村(镇)申报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做好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的申报准备。
5、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能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严守生态红线。完成绿化造林3000亩,其中成片造林2000亩。实施3000亩天目湖湿地和1500亩别桥塘马水库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组织申报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示范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建生态循环农业工程7处,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加大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力度,新建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3处,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95%。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项目,推广以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6、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成立水稻、油菜、水产、园艺、畜牧等种养技术示范攻关小组。以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技术,提高油菜种植水平;以硬地硬盘育秧和缓释肥料推广,提高水稻育栽秧水平;以智能渔业示范点推广建设,提高渔业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水平。探索新型科技推广模式,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实施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的结合,培育51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创新建设“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的农业应用物联网基地,开展水产、畜禽养殖、设施园艺等专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示范,探索农业物联网管理和监控平台建设的新实践。充分利用溧阳农林信息网、12316三农热线工作站、农务通综合信息等服务平台,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
7、提升质量品牌建设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快检测站建设步伐,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以农业部认证证书为准,大幅提高水稻、小麦、油菜等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产量,新认证“三品”20个,力争全市种植业食用“三品”产量占种植业食用农产品总量55%以上。培育特色亮点,重点开发以北山花海、油菜观光带为代表的观赏型农业,以杨梅、蓝莓采摘为代表的参与体验型农业,以天目湖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等新颖农业业态。加强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等地理标志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8、提升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建设工程,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扎根农业的人才队伍。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各类农民培训,组织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0000人次,持证农业劳动力培训10000人,培训100名镇区农技人员。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组织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农业专业技术职称申报活动。探索创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成立各级各类专家组、开展系统内部观摩交流竞技等活动,为具备发展潜质的中青年骨干提供人才发展的机遇和支撑,调动他们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