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4年,市规划局的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围绕“科学发展,生态优先,努力建设美丽溧阳”的总要求,以“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为抓手,严格对照“四个高于、两个确保”目标,全力推进规划编制,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规划服务,工作成效明显。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规划编研情况
1. 深入开展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
为配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前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预判和解答,适应未来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我局于今年开展并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工作。规划从区域宏观发展背景出发,按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城市化进程原则,深入论证了新形势下溧阳发展条件与机遇、城市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城乡协调发展策略、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文化和特色塑造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的措施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了参考,也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依据。
2.全面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当前溧阳城市发展的外部发展条件如区域大交通、区域一体化进程等都在快速提升,内部发展因素如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一些新功能区出现,市域旅游、城乡统筹发展的态势等发生重大变化。08版总体规划预设的大部分目标均已实现,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已经超前建设完毕。为此今年成立了总体规划修编市级工作组,全面启动总规的修编工作(期限2014-2030年),目前已完成形成调研报告、实施评估报告,正编制规划纲要,计划明年9月前完成修编工作。
3.启动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和优化工作
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开展优化工作,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逐步公布“重点村、特色村”等规划发展村庄,以引导农民向其有序集聚。目前正开展前期调研工作,规划正式成果计划与总体规划成果同步公布。
4. 完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编制
完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编制,构建了符合溧阳实情、满足远期发展之需的充电设施网络体系,并提出了近期建设规划,制定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城区结合公交换乘中心、商业综合体、社会停车场等规划43处充电桩,乡镇27处。
5.开展十里长山景区规划编制工作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十里长山自然资源,协调长山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控制和预防无序建设和破坏性行为发生,推进城市西部生态休闲近郊旅游规划编研进程,启动了十里长山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和重点区域详细规划设计,规划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打造美丽乡村目标,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环境特色,融入绿道系统,构建我市的“梅家坞”、“旺山”,推动城市近郊休闲旅游经济发展。
6.开展公共设施规划研究以及基础设施前期规划设计
开展了规划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规划研究;推动燕山新区企业总部区、农贸市场、天颐谷养老、体育中心二期(全民建设中心、体育场)详细规划的编制,目前已完成规划评审;完成104国道、241省道等主要道路交叉口渠化改造的详细设计。
7.对主城区控规进行动态更新
完成了cx01-02街坊控规调整(体育公园周边老年公寓地块),配合燕山公园西侧地块,铁路、高速公路夹心地木犀属主题园出让,完成CX11、YS03、YS04、YS05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8.开展主城区静态交通组织规划研究
梳理和分析了主城区停车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规划研究挖掘停车潜力,优化整合停车设施布局、清理被占用的停车场等措施,增加停车位有效供给,缓解作用明显。
今年我局共组织了4次评标会,10个项目;组织了22次评审会,90多个项目;组织了10余次技术会审会,20多个项目和议题;组织了1次规划委员会会议。“溧阳上兴镇后庄村村庄整治规划” 获2014年全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二)规划管理和规划服务情况
1.进一步深化规划管理制度建设。一是强化地下管线规划引领和规范管理,牵头制定 《溧阳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整合规划、建设、信息与档案、安全和维护等各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同时,理清各方职责,强化监督处罚,从制度上保障地下管线的建设和运行安全。二是出台容积率新规,规定未审定方案严格按照《溧阳市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及容积率指标计算有关补充规定》执行,从源头上堵住漏洞,维护各方利益。三是着力改善社会热点问题,联合住建委和交巡警部门出台《溧阳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优化了停车位配建标准,明确了分区、分类的设置准则,新增了残疾人、访客等特殊车位的设置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完成《溧阳市建设项目日照影响分析管理暂行规定(2014年修订)》及其配套的技术规范,提高了新出让项目日照分析要求,规范了日照分析技术规程。四是起草《关于规范商业商务等非住宅类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填补了非住宅类项目规范管理的空白,开了江苏先河,通过对非住宅类项目的分割原则、设计要求以及使用限制的进一步明确,堵住非住宅类项目类住宅化设计、住宅化销售和使用的漏洞,避免扰乱市场秩序和资源浪费。
2.进一步简化并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全面梳理办事流程,对外服务侧重“做减法”,删减非法定材料和环节,确保依法、简洁而直观;对内技术标准“做加法”,在减少流程环节的基础上,细化并整合技术审查标准,确保审查无遗漏、标准客观化。二是通过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搭建,实现了限定时间、固定流程、实时监察的审批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改造倒逼规划审批效率的提升。
我局全年共依法核发建筑类《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49件(其中乡镇33件),总用地面积1624亩(其中乡镇1078亩);《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28件(其中乡镇69件),总用地面积3631亩(其中乡镇1355亩);《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36件(其中乡镇145件),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其中乡镇117万平方米)。规划核实223项,核实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
3.进一步提升规划服务效能。针对工业企业、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强调密切沟通、提前介入和主动作为,规划条件阶段,提前介入招商项目,了解投资意向单位的需求,做好前期对接服务工作;规划设计阶段,提前介入方案设计,使设计方案既能体现建设单位意图,又能满足城市规划控制要求;规划报建阶段,提前介入报建,协助建设单位准备报建材料。切实为建设单位解决技术性问题,避免建设单位的盲目性。
4.加强部门之间沟通衔接。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龙头作用,主动做好牵头协调工作,一是探索行政审批机制改革,梳理现有部门之间行政审批的各个流转环节的办事流程和衔接方式,先行从重点阶段、关键环节着手,通过改变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破解“手续繁、办事难、时间长”的问题。二是强化技术环节的共识合作,从技术咨询和技术审查方面着手,以整合和市场的思路,推进技术层面的创新改革。目前已与发改委、住建委、城管和园林局、供电公司、交通等部门就立项、节能、施工图审查、景观方案、配电房设置、用地退让等形成了简化的衔接机制。
(三)规划基础建设情况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明显。在历时8个多月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局以市委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榜样,在市委第二督导组的精心指导和严格督促下,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和强化实施保障,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听议,做到“五个全”,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质量过硬;通过从严要求和深刻查摆,开好民主生活会,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达成目标;通过分类整改和建章立制,坚持边查边改,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与宗旨意识明显强化,全体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升,全体党员干部在人民中的威信明显提升,成效非常明显。
2.规划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通过1年的升级换代,溧阳市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实现了“一个门户三个系统”,一是统一信息门户,有效整合管理资源。二是建立窗口电子报建系统,可远程电子报建和一键录入,避免建设单位多次往返。三是建立规划业务审批系统,通过“项目树”管理,有效组织审批模式,以简御繁;通过短信平台建设,突出主动服务;通过电子监察,实现全方位监控。四是建立“规划一张图”系统,将不同专业的“实施一张图”、“现状一张图”和“规划一张图”进行叠合和关联,形成动态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该系统已荣获“2012-2014年度常州市城乡规划信息化优秀项目二等奖。同时,完成了地形图入库12批次,合计约150平方公里.
3.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有效。加强干部管理,深化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交流轮岗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促进人才交流,深化岗前轮训、多岗位锻炼等一系列举措,完善“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全局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升。今年,我们积极拓展培训方式,一是将业务骨干送出去培训,到高校、上级部门去听课、交流,学习内容延伸经济、人文、社会管理等领域,今年共有20多人次外出培训;二是请专家来授课,突出专题性,有针对性进行细节指导;三是互相上课,突出规划实务,指定各科室业务突出的人员对全局工作人员进行授课,今年已经组织了4次。
二、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的谋划之年,同时也是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推进年。全力抓好2015年全市规划编研,努力提升规划管理绩效,对于服务全市十三五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工作大局至关重要。
1.因势利导,实现规划编研的新突破。
一是立足于城市延展,围绕城乡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继续做好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完成总体规划纲要编制、论证工作。
二是立足于空间秩序,为促进城市空间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引导城市特色空间整合,全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特色体系,形成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城市特色空间秩序,开展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研究。
三是立足于城乡协调发展,围绕“三边五线八区”的美丽乡村总体布局,深化落实重点线路、重点区域、重点村庄、特色项目,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空间,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四是立足于统筹平台建设,为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等规划“一张图”管理,明确城镇增长边界、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农业发展区域界线等,落实“三区四线划定”,开展“多规合一”试点规划和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研究。
五是立足于综合利用,为切实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开展重点区域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研究,系统梳理各类工程管线,统筹安排设施通道。
2.创新举措,实现规划管理的新提升。
一是用制度的笼子提升规划管理的法度。配合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制定规定,全面梳理职权目录,厘清权力边界,优化审批流程,依法公开,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
二是用品牌的建设提升规划服务的深度。积极推进“效率溧阳”建设,着眼品牌创建,积极打造“规划有矩,服务无距”的服务品牌,将服务理念、品牌意识融入到日常规划工作中。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项目),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完善“三超前”规划预审机制,树立服务发展观念,并通过服务品牌创建,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中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三是用体制的改革提升行政审批的精度。全力推动机关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的相对分离,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径答复、一个标准审查”。同时,开展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深度、标准和规范的深化定制和分级管理工作,探索简政放权的新路径、新方式,引导技术服务市场的规范性,从而提升审批的精准度和服务的高效化。
3.巩固成果,实现作风建设的新气象。
一是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持续整长期整改的意识,切实把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始终保持反“四风”的高压态势,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二是在实践中坚持教育与实践并重,一手抓“四风”整治,一手抓经常性教育,使得每位工作人员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
三是在整改时对整改方案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盘点分析,针对性拿出对策,画路线图,排时间表,分门别类落实整改任务和推进专项整治,切实兑现承诺,绝不出现“烂尾工程”和“形象工程”。
四是在做法上要通过行得通、有效果、管长久的制度建设来构建科学规范、务实管用、指导性强的作风制度体系,一方面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第二方面要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强化组织领导,第三方面要开展一次“回头看”,杀好反“四风”的“回马枪”。
201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