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一、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经信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转型发展主题,坚持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企业升级,努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全力实施总量提升、规模支撑、投入优化和节能攻坚等重点工程,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量质并举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常州市位居前列,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全市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559亿元,同比增15.8%;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820亿元,同比增13.75%;新增天目湖和埭头2个工业“百亿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4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60家,新增“百亿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达5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6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
2、全市完成工业投入324亿元,同比增长20%。实施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0个,建成标准厂房53.6万平方米。
3、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常州市下达目标。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深化项目推进保发展。一是完善项目投入考核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业投入和项目推进考核办法,努力提高工业投入的质量和水平。精心排出13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继续强化项目投入日常巡查、定期督查和季度核查“三查”机制,着力推进90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和落实挂钩联系制度,经常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90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波士顿锂电池、司能润滑油、诺信达特种电缆等38个总投资超亿元项目建成投产。8个列入常州市重点工业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6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13.5%。二是简化项目审批强化备案服务。简化市权范围内技改项目的备案程序,提高项目备案效率,做到备案项目即日办结。需要上级审批的项目,积极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帮助大项目取得项目审批文件,确保大项目能及时开工建设。三是盘活存量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全年实施标准厂房建设项目34个,建成标准厂房53.6万平方米,盘活存量土地2054亩。
2、强化目标管理稳增长。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和我市工业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和运行监测分析。对照“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业重点指标考核办法,及早拟定2013年全市及各镇区工业经济年度主要目标,做到目标分解科学合理,年度计划有序推进;排定当年重点新增长点企业36家,并在全市规模企业和重点新增长点企业中选择100家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监测),采集有关数据并汇总;坚持定期召开镇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及时了解掌握工业经济动态情况,形成月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供各级领导参考;定期做好各镇区主要指标完成进度的对标分析和情况通报,倒排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全年目标按期推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我局在2013年度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工作评比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3、细化节能降耗促转型。全面落实《溧阳市节能攻坚计划》,强化节能责任目标考核,及时分解下达节能指标,实施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核定重点用能企业全年用能指标,扎实开展各项节能工作。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实行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库动态管理,组织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8家,重点跟踪8个节能改造项目,其中4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获得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二是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完成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和专项检查企业36家,对17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2家节能服务企业获得国家备案。三是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帮助企业申报节能产品目录,华鹏变压器、中安电器两家企业列入国家节能惠民工程推广企业目录,共97个变压器产品列入节能惠民工程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目录。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00万吨、电镀125万平方米,深入推进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
4、突出转型发展推升级。一是推进产业转型企业升级。在深入推进“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双百计划”,重点推进百家企业转型升级,培育百家新兴产业企业。全市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达82.8%,较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优。着力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常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实施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工程,认定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1家,省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高成长中小企业3家、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2家。华鹏变压器、力乐汽车部件等企业的15只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上上电缆世界首堆AP1000壳内电缆成功交付,我市被认定为江苏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三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组织开展智慧移动助力企业信息化培训、智慧企业建设培训、企业电子商务培训以及企业信息化现场交流会等5场次,开展信息化专家企业行活动3次。培育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家、智慧企业1家、初级智慧企业1家、省五星级数字企业1家、两化融合推广应用工程企业52家。实现电子信息和软件业务收入10.3亿元,新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资质企业1家。
5、优化服务举措提效能。积极开展“部门服务创星级,机关效能再提升”和“优质服务进百企”等实践活动,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新增长点,切实做好要素保障、争取扶持、监测服务等工作。一是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和融资洽谈活动,会同市人民银行开展“银企对接”活动10多场次,参加对接企业128家,商业银行16家,达成意向贷款25.6亿元。充分发挥市工业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扩大担保规模,创新担保模式。市工业担保中心共为企业提供担保221笔,担保金额12.83亿元,年末在保174笔,余额10.5亿元,累计担保和在保余额同比分别增长60%、55.6%。其中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或小微企业新增贷款担保21笔,金额1.8亿元。同时,积极推动部分镇区建立工业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到2013年底,社渚、别桥等镇区相继成立互保基金,已为企业提供互助担保26笔,金额1.81亿元,并为成员企业提供银行临时转贷71笔,金额2.93亿元,极大地支持了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认真组织企业申报各类奖励和专项资金。全年累计向上申报技术改造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节能改造等专项,以及融资担保补贴与奖励共40多项,争取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三是全力打造“三型”机关。深入开展“学习善思型、创新善谋型、高效善为型”机关创建,切实开展局领导、各科室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活动,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争先进位、跨越崛起的意见》、《关于实施“双百计划”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常州市经信委开展规模以上企业大走访活动,对全市350多家规上企业进行了全面走访,了解掌握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形成多篇有一定质量的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尽管我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在常州市位居前列,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销售税负率偏低,效益下滑明显;设备占比过低,投资质量不高;后劲项目不足、工业增长乏力,能耗难降、结构难调等突出问题和矛盾,转型发展压力大、任务重。
二、2014年经信工作要点
2014年是实施全市工业经济五年规划的攻坚之年,经信工作将按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深化改革为主线、转型发展为主题、以“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为抓手,严格对照“四个高于、两个确保”目标,全面推进产业转型、企业升级,着力提高全市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争2014年工业产销增长15%,投入增长15%,新增工业“百亿镇”2个,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着力有效投入增后劲。大力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项目推进做到落地开工一批、投产达产一批、引进储备一批。一是着力主抓重大项目。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的大型、终端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突出抓好金峰钢帘线、新时代新材料2个百亿级项目为龙头的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总投资1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实施要素保障,着力破解影响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确保新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快增效。二是支持促进技改项目。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装备投资奖励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更新技术装备,优化生产工艺,实现挖潜增效。努力提高技术改造投入和工业装备投入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重点实施好50个技术改造转型升级项目,争取1个项目列入省“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三是鼓励建设高标准厂房。强化科学规划、功能配套,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支持标准高、规模大、配套全的标准厂房建设。全年建设连片化高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
2、着力骨干支撑稳增长。一是着力强化运行监测。突出重点支撑,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的跟踪监测,搞好运行分析,密切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以及主要原辅材料价格走势,适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和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促进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着力加强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全市及各镇区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进度情况,每月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切实加强与各镇区和统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督促检查并落实年度目标如期实现。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180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2100亿元,新增2个工业百亿镇。三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鼓励现有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加速扩张,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全力培育40个重点新增长点,力争全年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80家,超百亿元企业达6家,新增规模企业50家。
3、着力创新融合促转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企业升级。一是进一步深化“双百”行动。深入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双百计划”,调整优化“双百计划”企业,强势推进156个“双百”企业项目建设。通过百企转型、百企培育,加快形成一批优质骨干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带动全市工业企业和工业经济在规模效益、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升级。二是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常州市级6-8家,争取国家级1家。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申报江苏省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三是进一步加强两化融合。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百千万”工程,促进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升级,提升重点骨干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培育初级智慧企业2家。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探索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化平台以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软件园建设,积极培育信息产业企业,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着手智慧城市规划编制。
4、着力节能降耗重生态。积极应对工业增速趋缓,经济效益下滑,单位能耗下降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落实国家刚性节能措施,深入实施《溧阳市节能攻坚计划》,狠抓各项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全年节能目标。一是强化节能目标管理,细化分解节能指标,实行指标完成情况季度通报制度,严格镇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责任考核。二是严控重点能耗企业,着重抓好工业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三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快推广节能新技术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8项,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5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企业17家,节能执法监察企业35家,累计完成10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积极配合有关镇区和部门开展城市主城区工业企业三年清零工作,坚持“淘汰关闭一批、技改提升一批、转型发展一批、外迁转移一批”,主动淘汰化解落后过剩产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5、着力效能提升优服务。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进百企”活动,完善机关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新增长点制度,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服务,确保国家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帮助向上争取各种扶持。努力化解要素制约,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银企对接和融资洽谈活动,保障企业融资渠道畅通,进一步创新工业企业融资担保机制,突出市工业担保中心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做大担保规模,推广建立镇区工业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切实缓解融资压力。工业担保中心全年担保发生额15亿元以上,在保责任余额13亿元以上,新增镇区工业互助担保基金3家,力争5家。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推行“三型”机关建设,争创服务发展星级机关,确保四星级,争创五星级。加强机关干部的学习培训,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每个科室部门至少完成1篇有质量的调研文章。严格遵守中央、省、市各项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规定。严格工作纪律,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基层申办事项网上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