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发展的起步之年。经信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刻内涵,紧紧围绕“项目提质、生态提标”两大中心和“重大项目深化年”工作主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产业兴市,着力有效投入,注重提质增效,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创新驱动,激发企业活力,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实现新提升。力争2015年全市主要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均增长12%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提高装备水平,提升投入质量
一是加快突破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全力推进91个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24个5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以及17个列入常州市百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二是全力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聚焦设备投入短板,进一步完善设备投入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更新技术装备。推进“机器换人”步伐,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武装“溧阳制造”,切实提高项目投入的质量,提升产出效益。重点实施好30个技术改造转型升级项目,确保全年制造业设备投入总量提高20%以上,力争设备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三是提高项目推进效率。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细化和创新项目推进措施。建立91个重点工业项目项目库,排出每个项目推进进度表,切实强化项目推进日常巡查、定期督查和季度核查“三查”机制,全力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新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快增效。力争今年新建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达70%以上,半年度开工率达90%以上,确保省、市重点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对于续建项目,紧盯投资完成率,牢牢把握时间节点,想方设法争取年内全部竣工。
(二)着力培大育强企业,壮大产业基础。
一是培育大企业。鼓励企业攀高附强,在更大范围内与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等开展合资合作、高位嫁接,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现有龙头骨干企业“二次创业”,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年新增超亿元企业20家。二是引导鼓励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制定出台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政策措施,促进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建立小微企业上规模培育机制,每年选择100家左右小微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在资源、要素等方面给予扶持,助其发展壮大。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净增30家。
(三)着力强化节能降耗,推动绿色发展
围绕我市加快建设低碳经济试点城市的目标,制订实施新一轮全市节能攻坚计划,深入推进工业节能、企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运用,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一是强化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指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办法,严格镇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住能耗增长源头关。二是加强能耗监测。严控重点能耗企业,着重抓好工业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全面完成常州市下达的“十二五”节能降耗指标。三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快推广节能新技术,实施重点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8项,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5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企业10家,节能执法监察企业20家,淘汰落后设备50台/套,淘汰铸造落后产能2万吨。
(四)着力促进“两化”融合,实施创新驱动
一是全面促进企业两化融合。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区以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建设,积极探索“工业4.0”发展之路,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升级。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推广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化平台应用,全面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培育初级智慧企业2家。二是全力推进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以信息化和互联网化为手段,促进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融合创新,积极发展电子交易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企业的纵深跨界融合。鼓励企业实施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常州市级5家,培育常州市级管理创新优秀和示范企业2家,其中省级1家。三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继续支持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和江苏软件园天目湖基地的建设,积极培育信息产业企业,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0亿元以上,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家。
(五)着力提供高效服务,提振企业信心。
一是加强运行监测。积极应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高度关注企业运行,继续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不断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和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机制,切实为企业加油鼓劲、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加强要素保障。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银企对接和融资洽谈活动,保障企业融资渠道畅通。进一步创新工业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推广建立镇区工业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切实缓解融资压力。全市新增担保总额超17亿元,在保余额超12.2亿元,其中市工业担保中心完成担保发生额13亿元以上,在保责任余额11亿元以上。开展企业信用贯标和诚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一库一网一平台”建设(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诚信溧阳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努力营造法治、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培育常州市信用管理贯标企业23家,信用管理示范企业2家。三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巩固扩大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完善局机关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服务效能。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便民利民,完善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缩减办事时限。深化“效率经信”建设,杜绝“庸懒散、中梗阻、为官不为”等现象,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创造条件、铺平道路、营造氛围。切实加强机关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全员学习培训,深入开展热点难点课题调研,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