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一、上半年经信工作基本情况
2015年上半年,全市经信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项目提质、生态提标”两大中心和“重大项目深化年”工作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稳增长、调结构、抓节能、促转型、提质效。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上半年预期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6月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685.5亿元,同比下降1.8%,完成年度目标1598亿元的42.9%,低于时序进度7.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38.3亿元,同比增长0.4%。
2.1-6月全市工业投入178亿元,同比增4.4%,完成年度目标359亿元的49.6%;固定资产投资抵扣增值税1.02亿元,同比下降25.26%,完成常州市下达年度目标2.2亿元的46.3%;折算开票设备投入7.01亿元,设备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为3.94% 。
3.1-6月综合能源消费量249.93万吨标煤,同比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总产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3646吨标煤/万元和1.807吨标煤/万元,同比增长3.9%和1.64%。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围绕“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进一步完善有效投入考核办法,落实有关扶持政策,着力推进104个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完善项目基础资料,建立健全全市重点项目资料库,梳理汇总项目简介,每月更新项目形象进度,每季度更新项目进展照片,实施项目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进一步强化项目日常巡查、定期督查和季度核查“三查”制度,不断加强项目推进力度;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6月份,9个列入常州市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15.8%。
2.不断强化目标管理。围绕全年目标,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和运行监测分析。深入调研、及早拟定2015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目标,并分解下达到各镇区;排定当年重点新增长点企业,并在全市工业规模企业和重点新增长点企业中继续选择100家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监测),采集有关数据并汇总;坚持定期召开镇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形成月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同时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新增长点情况的分析,并形成相关材料,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或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完善工业重点指标考核办法,及时做好各镇区主要指标完成进度的对标分析和情况通报,倒排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全年目标按期推进,保障工业经济正常运行。
3.深入开展节能降耗。一是加快结构节能。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立项。淘汰落后产能与设备,组织开展企业淘汰落后机电设备的调查,并建立全市重点用能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台账。重点开展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调研,了解目前我市节能环保企业的基本情况,加强政府部门和企业有关节能环保产业前景、政策、技术的宣传与培训。二是推进技术节能。组织镇区制订企业节能技术改造计划,推进全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信息库建设,目前已有第一批20余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纳入管理,其中江苏金峰水泥集团的水泥回转窑处理一般固体废弃物、溧阳市盛翔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岩棉生产线熔化炉燃烧系统节能改造项目等8个项目被推荐为常州市重点节能技改项目,年节能量将达1.34万吨标煤。三是提升管理节能。上半年共组织12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16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对20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监察与专项执法检查,8项常州市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和1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加强节能目标管理,完善修订《2015年溧阳市规模工业节能目标考核办法》,在原来只考核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指标的基础上,把辖区内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也列为镇区的主要考核内容;并会同市建设、交通等部门对我市未来三年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目标进行征集,完成《溧阳市三年节能降耗行动计划(2015-2017)》(草案)的编制。
4.大力推动转型升级。一是引导产业转型企业升级。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结合我市实际,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二是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优。坚持创新引领,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市场示范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实施重大推广应用示范工程,申报落实首台(套)重大装备及重点产品首购首用鼓励政策,上半年,培育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1项(江南烘缸);着力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企业技术中心,上半年向上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布勒、开利)。三是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深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电子商务培训、星级数字企业等各类培训和会议,组织企业申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以及两化融合转型升级试点企业。另一方面,成立溧阳市信息化协会,并积极推进溧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配合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和江苏软件园天目湖基地的深入建设,全力推进电子信息和软件业发展。上半年新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资质企业1家(常州文武科技有限公司)。
5.全力提升服务效能。全面落实“重大项目深化年”动员大会精神,积极转变职能、发挥功能、提高效能,围绕重点工业项目、重点工业企业、重点新增长点,切实做好要素保障、争取扶持、跟踪服务等工作。一是缓解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力度。1-6月,全市3家担保机构担保发生额7.3亿元(其中工业担保中心6.1亿元,占比83.6%),在保责任余额12.7亿元(其中工业担保中心10.5亿元),极大地支持了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在社渚、别桥、竹箦、上兴4个镇区建立互助担保基金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广到埭头镇,天目湖镇也即将成立。1-6月共为镇区互保基金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43笔,金额2.4元;提供转贷97笔,金额2.7亿元。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建立健全各类项目申报储备库,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类专项资金。上半年组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向上申报产业高端发展类、技术改造提升类、绿色发展推进类、生产性服务业提速类、信息化引领类等省级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和常州市“三位一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共107项。三是继续建设“三型”机关。落实领导干部、科室(部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努力构建“周到热忱、快捷便利、稳妥准确、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机关。上半年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大走访活动,并及时印发《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文件(摘要)汇编》发放到相关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提振发展信心。注重回访督查,随时掌握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廉洁自律情况,所有技改项目备案的电话回访率达100%;积极探索技改项目备案部门联审联办,简化服务手续、缩减办事时限。
二、下半年经信工作打算
下半年是完成全年目标抓落实、促推进的关键阶段,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总揽全局,狠抓当前,围绕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节能降耗、转型升级、提升效能等方面,倒排目标,落实责任,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全年目标。针对当前严峻形势,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主推项目投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全力推进104个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细化和创新项目推进措施,增强项目推进力度。对未开工项目,逐个倒排进度计划,全力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新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对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明确时限,倒排工期,促进在建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快增效。力争全年工业投入同比增12%。
2.强化运行监测。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及时做好经济指标完成进度的对标分析和情况通报,加强任务倒排,强化挂钩督查,促进对标赶超,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力争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均达12%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率达20%。不断创新运行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经信、统计、金融、供电等多部门在内的经济运行数据分析机制,重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调查和总体数据分析点面结合机制,以及兼顾总量、行业和结构全面监测分析机制。全面分析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及重点新增长点情况,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及时采取或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此外,全面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和应急用电预案,确保全市科学有序、节约高效用电,做好迎峰度夏工作。
3.重抓节能降耗。围绕年度节能降耗目标,继续扎实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全年力争完成能源审计企业10家、节能监察和专项执法检查企业20家、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6家;紧抓全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52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坚持服务与监督并举,对其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月报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节能目标完成情况预警制度,完善节能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在考核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再把节能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与调整产业结构工作成效(规上工业低能耗行业用电份额增长情况)作为镇区考核的加分项目,倒逼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努力完成全年节能目标。
4.突出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全年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鼓励企业攀高附强,在更大范围内与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等开展合资合作、高位嫁接,鼓励现有龙头骨干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二次创业”,延伸产业链;建立小微企业上规模培育机制,促进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由此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工业4.0”发展之路,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升级。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应用,加快实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升工程。力争全年培育初级智慧企业2家,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家,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0亿元以上,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家。
5.提升服务效能。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和沟通,在提高担保放大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担保空间。进一步创新工业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推广建立镇区工业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切实缓解融资压力。继续充分发挥市工业企业担保中心的主力军作用,工业担保中心力争全年担保发生额13亿元以上,在保责任余额11亿元以上。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溧阳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努力营造法治、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有效落实各类各级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向上争取各种扶持,切实做好相关专项资金的申报和跟踪服务工作。切实加强机关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全员学习培训,深入开展热点难点课题调研,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