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半年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目标考核任务和“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放整合创新资源,支持壮大创新主体,建设提升创新载体,优化创新环境,加速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先导、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加快 1、积极申报上级科技项目。一是加强申报数量,上半年共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7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0项,主要有双创团队2个,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等。二是强化申报质量,通过举办全市科技工作座谈会、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辅导培训会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辅导培训会等,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项目申报水平。邀请河海大学等5所院校13位专家对16家拟申报科技项目的企业提供一对一专题指导,与企业互动交流答疑,对企业有望形成前瞻性成果,引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申报项目进行重点指导。 2、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产业。上半年组织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家,复审4家。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7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后备)18家,实现了全市各镇区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申请省高新技术产品2批65只,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3批71只,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16只,常州市高品61只;申报第一批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资质确认备案13家,复审33家。1-5月份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9.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2%。在统计局与各镇区的支持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统计全市上报数为16.5亿元(统计局汇总数),2014年,全市共有272个项目申请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优惠政策。 3、推进省级高新区建设。按照《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苏发【2015】5号)文件精神,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是我市着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市创建省级高新区创造了机遇,在市分管领导的带队下,我局与中关村科技局一起,就申报省级高新区的要求、条件和程序专程赴省级相关部门进行汇报沟通,在相关条件成熟后,全力以赴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 (二)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得到加强 1、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组织20多家企业参加“常州法治大讲堂暨知识产权大讲堂” 等讲座,发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2000余册,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200余人次。组织实施省、市知识产权项目为载体,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组织8家企业创建2015年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单位,申报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2项,省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专项资金项目1项,溧阳月星家居广场申报省“正版正货”承诺推进计划项目。组织50名企业技术人员参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培训,为企业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2、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产出。实施“量质并举,以质为主”的工作方针,通过完善各项政策,引导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的产出。调整制定了2015年度溧阳市镇区科技进步考核目标任务。实施奖励政策, 3月份已全部完成各项专利资助前的申报工作,累计收受申报材料800多项。1-4月,全市申请专利317件,发明专利申请158件,专利授权3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4件。至2015年4月,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697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17件。 (三)创新平台和众创空间建设加强 1、加大创新平台培育。坚持需求导向,依托优势企业,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国粮仓储等11家企业申报常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荐上上电缆研发中心申报省重点研发机构提升项目,组织宏大机械7家等企业申报省研究生工作站,申报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2家。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81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研究生工作站18家。 2、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按照国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加快众创空间的认定工作。组织江苏软件园天目湖开发有限公司的“江苏软件园天目云谷”等2家孵化器申报常州市级孵化器,目前全市现有常州市级以上孵化器加速器累计达10家,其中省级孵化器3家,孵化面积达70万平方米,为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提供条件。 (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深入推进 1、加快产学研联合。通过深入发动,征集企业有效需求50多条,收集科技成果信息 500 多条。组织参与了“常州5.18”、“溧阳工业4.0转型升级产学研对接洽谈会”等产学研活动3次,签订正式项目3项,合作意向25项。2015年1月,以江苏中关村为主体,输变电科技产业园被省科技厅认定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按照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管理要求,做好省成果转化在研项目管理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同时积极挖掘企业项目,组织了中兴西田的“智能多工位伺服压力机生产线的研发及产业化” 等6个项目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3、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组织鉴定、验收科技成果2项,组织上上电缆的“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 ”等6个项目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组织申报常州市科技进步奖项目14项。依据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改变,结合本市实际,正在修订《溧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五)科技管理“阳光”工程全力推进 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的透明程度,持续强化科技系统工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科技管理水平。依据《溧阳市科技局机关管理若干制度》,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依法办事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修订《溧阳市科技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改革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引入专家评审制度、面谈评估制度、现场协同考察制度,将项目受理、评估、评审、验收、结题等各环节分开管理、全程监督,真正实现“阳光化运营”,着力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科技领域可供调动的资源比较少,政府及全社会科技投入还不够等等。